全国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全国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主体论文,理论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2月1日至4日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六个省(市)的有关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小学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在回顾80年代以来哲学界、教育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对几个地区主体教育实验的具体操作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关于主体性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与会代表对主体性与人性、主观性的联系与区别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强调要重视学生主体性与一般人的主体性之间的特殊性;并指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正确处理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的关系。

关于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与会代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主体性”的时代性

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之逻辑必然。有的代表指出,当前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提出,“第一,是时代的要求”,因为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第二,是现实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忽视人的主体性问题。……中国是一个长期封建统治的国家,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严重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还以不同的方式在发生着影响”。此外,今天教育实施中也还存在某些不尽合理的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生人格等)需要彻底改变。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传统教育派还是进步教育派,都在发挥学生主动性方面作出过积极的努力。我国的教育界在理论上也是一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在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明确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从教学认识论的高度确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问题。还有代表指出,全国有很多教育改革实验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在探讨主体教育思想,也有一些很好的做法,需要得到及时的总结。这表明,主体教育思想的提出,并不是理论工作者单纯思辨的产物,而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思考后的共识。

2.主体性研究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有学者指出:当今,在西方思想的大力冲击下,某种不适当要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也在发展,名为弘扬主体性,但与人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大相径庭,因而应当正确理解和弘扬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出发点是社会历史条件,目的论是为了解放人,因此,弘扬人的主体性应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人出发。人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虽然主体性表现为自由和解放,但它又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遵循客观规律行事为前提。为此,必须正确处理主动与受动、目的与工具、奉献与索取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3.主体性是积极的还是中性的

有的代表认为:主体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主体性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共存。还有代表提出了“主体的受动性”的观点,主张在教学中要同时高举主动性与受动性“两面旗帜”,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受动的精神。持不同意见的代表指出,我们所要培养的主体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它既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受动性,同时也与唯心主义的先验主体性和夸大的主体性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主体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一切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积极的。教学就应以这样的主体性为其培养目标。还有代表指出,主体性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内涵,我国现时代要弘扬的,正是积极的主体性。

二、主体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有代表指出:主体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间进行的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不能看作植物去“培育”,当作动物去“训练”,或者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要求、看待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打下人生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主体教育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有关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新式武器,而是要通过主体教育的环境的创设,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介,在学生的意识的深处唤起或激发起对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精神世界的渴望,并由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有的代表认为,主体教育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更不是一种可以传递的包医百病的教育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教育比素质教育居于更高的层次,是后者的灵魂、本源。持不同意见者认为:主体教育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一条途径;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全面素质提高的基础。素质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中弊端的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思想,它也有多种模式和策略。还有的代表指出: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的立足点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二者在具体的提法上不尽相同,某些主张也可能存在着差异,但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人的现代化与主体教育

有代表指出,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在教育。现代化的人是有时间观、效率感、能适应、能创造、具有主动性的人;这样的人需要由主体教育来培养。另有代表指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主体性一样,主要是动态的、历史的范畴。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人的现代化有自己特定的内容。主体教育所要培养的现代化的人就是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积极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人。

会议期间,有的代表针对教育实验中某些冒进的做法强调指出,教育实验或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性,要重视原有的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的惯性,切忌急于求成与急于求名,应当进行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还有代表认为,主体教育这些年虽然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真正的实质性的进展并不明显。主体教育出现的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它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启蒙作用。

研讨会上,代表们还就主体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主体教育实施的目标、基本策略及其评价、主体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保障以及主体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实验学校有河南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北京海淀区的6所小学、北京小学、天津二师附小、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华中师大附小、湖北荆门市象山小学、成都师范附小、南京教育学院附小共14所学校。会议期间,代表们结合来自三所学校教师提供的研讨课,围绕“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一问题交换了意见。针对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少外部操作活动的局面,有的教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具有一定思维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激发、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应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代表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有主体性。有的教师从切身的实践中体会到:教师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创造性,如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与学生的合作等等,重要的在于教师要确立主体教育思想。还有的代表强调指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不应拘泥于现行的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动,这也正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方面。

开展主体教育实验的各实验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不仅看作学习的主人,而且看作学校的主人。一切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各实验学校共同的特点。

与会代表认为,要使主体教育实验深入开展下去,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主体教育实验要冲破一地一校的模式,逐渐走向区域协作。会议决定,参加主体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验的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实验学校按地域结成南北协作组,通过课题研究来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验的顺利开展。1997年10月将在湖北沙市召开第二届研讨会。

标签:;  ;  

全国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