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论文_于忠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论文_于忠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南朝鲜族乡汉族中心校)


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建构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课堂教学形态,从而在生成中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和呈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捕捉到这些新想法、新问题,则往往会成为创设有效堂课的契机和亮点。为此,教师在预设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有效生成。

一、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的余地。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从本质特征上说,那是生命之间的对话,是生命之间的认同、交流和碰撞。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一起体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和生命信息。其中有的部分是属于师生双方的生命中拥有的,会予以认同;其中有部分是属于师生双方的生命中没有的,那些我们能赞同的,就会欣然接受,并得以内化。其中有部分是会发生分歧,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要毫不犹豫地予以舍弃,甚至给予批判。这就需要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的余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加以领悟和体验。

二、教学预设目标要根据生成情况做到机动灵活。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三、教学预设要考虑到生成教学。

生成需要随机应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要求教师有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这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要求老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自然,一个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到底,课堂教学的生成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生成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课堂教学形态。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如果说课堂教学的本质特性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人为本位,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以促进人的发展;如果说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在课堂预设和生成的这对矛盾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成情况。

四、课堂预设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生成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学生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多。

五、教学设计要考虑到生成的多疑、探究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课堂的预设和动态生成,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之间得到心灵的碰撞,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让预设在生成中涌动,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于忠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论文_于忠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