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火热法律法规亟待健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人消费论文,贷款论文,法律法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赵先生日前来到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分行分理处,签下一份为期一年的贷款合约,从这家银行获得了5781.6元的贷款。赵先生成了工商行推出的耐用消费品贷款业务的贷款人之一。“这笔钱是用来买彩电和供上网使用的”。这位先生显得很高兴。眼下,信用消费正逐渐走近中国的普通百姓。大到住房、汽车,小到家电电器、钢琴,各种耐用消费品都可以通过申请贷款、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购买。
个人消费贷款正火热
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住房按揭贷款总额已经超过100亿元,平均每天有300位市民借此圆了自己的“住房梦”。去年,工行、建行两大商业银行又同时在上海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不少市民利用手中少量的资金当上了“有车族”。去年6月,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又宣布在上海和天津两个城市推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业务。
根据人民银行有关政策,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稳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除了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外,各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还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家居装修贷款、度假旅游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近两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住房制度改革较快的地区,如上海、深圳,个人住房贷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
在贷款形式方面,可谓也是丰富多彩。浙江省杭州市“金融超市”火爆。用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银行,简直就像百货超市一样,不仅网点多,而且里面“商品”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据杭州市商业银行办公室主任曹儒灿介绍,“金融超市”服务对象全是市民个人,其经营品种一切以市场需要为目标,不因业务细小而不为,不因利润微薄而舍弃。他透露,银行去年上半年新投放的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就占了35%。
“金融超市”使老百姓与银行的关系发生了质变。二者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存取款层次上,银行越来越介入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短短几年,从最初的代收水电费到代收各种通讯费、报刊费、学杂费等,再到现在的个人金融服务,浙江省金融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有几十种。个人金融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它包括个人理财服务和对私人贷款等内容,其比重一般超过银行业务量的30%。
银行在夜间受理客户的贷款申请,这是农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光华支行在成都推出的新鲜事。据悉,这样的个人消费贷款夜市在全国尚属首创。开办此夜市的农行光华支行行长称,以往银行开办个人消费贷款,往往在商场内,市民相中了中意的商品,还须到银行办理申请手续。如今个人消费贷款夜市干脆将商场搬到银行,实行一条龙办理贷款,既缩短了市民办理贷款的时间,也简化了办理中的中间环节手续。
专家表示,各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意味着银行对于消费品的信贷支持重点已经从制造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随着收入的提高,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已经具备消费升级能力,但实际消费水平却仍处于中低水平,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个人消费贷款的不和谐音符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贷款的增加,满足了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了经济的发展。截至去年6月底,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30亿元,比年初增加660亿元。商业银行发放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余额为411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个人消费贷款的显著增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公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显著增强和对市场预期看好,同时也是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前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个人消费贷款仅仅依靠原有的《贷款法》、《担保法》、《保险法》来规范已是远远不够了。
北京市一居民贷款买车,付了头期款后就搬家大吉,不见踪影,结果保险公司赔付了其余的车款。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时审之又审、慎之又慎,搞得消费者贷款兴趣全无,最终嫌麻烦,决定与此项新业务绝缘的原因。看来,虽然信用消费离中国普通百姓越来越近,但要使人们的消费模式真正从个人积累转变为信贷支持尚需时日。今年是“管理年”,各金融机构都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扩大内需仍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主旋律,由此可判断今年消费品市场的宏观政策环境仍相当有利,加上投资与出口保持了高增长,也将对消费需求产生积极影响。有关专家指出,今年的消费品市场有可能出现稳中趋长的新态势。而有关商业银行也计划继续调整信贷结构,将消费信贷作为今年贷款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
依法规范个人消费贷款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个人消费贷款的发展,要建立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消费信贷法、住宅抵押贷款法、个人信用制度、担保和保险制度、个人信用破产制度等,以规范银行和消费者行为,保护银行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消费信贷在业务种类、范围、操作程序等方面的措施和办法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适合信用消费发展的消费政策环境,包括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由限制消费转向鼓励消费,取消各种限制居民消费的行政规定;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