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和西游看高三历史热点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_郑和下西洋论文

从郑和西游看高三历史热点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_郑和下西洋论文

由郑和下西洋想到的——高三历史热点问题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热点问题论文,郑和论文,下西洋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强调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矛盾等是教学交往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生成、自我繁衍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主动获取知识,参与问题探究,提升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刚学习完中国古代史的明清时期后进行的一节热点复习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既是热点,又是切入点, 进行知识整合,视野拓宽,提高复习效度。郑和下西洋热点问题涉及政史地三科相关基础知识,其中历史学科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中西航海的比较;古代对外政策的演变;古代科技由辉煌转向停滞。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较欠缺。不过,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全体学生出发,难易得当,深入浅出地诱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最终使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整体的提高。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本堂课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导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以一则热点新闻导入,围绕郑和下西洋有关史实发散思维,将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相关知识整合,综合复习并提升学生认识,实现知识和情感的升华。在课堂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手段,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中西航海的比较,能归纳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等有关史实,并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

通过古代对外交通图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和运用历史地图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分析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制定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明清科技逐渐转向停滞的研究,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丰富联想和发散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孤立看问题,而是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通过自制网页提供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认识当前对外开放、和平崛起的重要性;培养勇于开拓创新意识与不怕苦难、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安排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中西航海的比较及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古代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师:大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在神舟六号搭载到太空的物品中,有十克泥土,其中九克来自大陆郑和的故乡,一克来自台湾,寓意也很美好,象征祖国的和平统一。不过,为什么要选郑和故乡的土,郑和身上有哪些象征?大家刚学完了明清时期,就以此为一个突破口,将一个典型的历史片段来放大、思考,来探寻郑和下西洋背后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课件出示新闻。从有关新闻导入,很自然地与课题联系,缩短历史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观看新闻,进入历史情境。

师:(板书课题)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 国内外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什么一位600年前的人物,会引起这样广泛而热烈的关注。 大家先回顾一下相关知识,然后认真思考,看看由郑和下西洋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出示课件主页“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了解学生思维状况及知识储备情况)

生:讨论发言,各抒己见。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引导,自然承转)鉴于时间,我们集中探讨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中西航海的比较及启示

师:比较有浅层的表象比较,也有深层的实质比较。我们由浅入深,先看双方航海的概况。(课件演示郑和下西洋范围;达·伽马、哥伦布所到地区动态图;“双方航海比较”表格。培养学生从地图、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对郑和下西洋的地位有何认识?

生:观看比较表格内容并作答。

师:为什么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起的却总是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同样是航海,郑和为什么没有取得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巨大成果?为什么郑和的航海没有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生:结合问题思考,由表象进一步深入比较双方航海目的。

师:我们看两段文字资料,大家阅读后比较双方航海的目的是什么?(出示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遗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生:阅读材料,思考如何答。

师:航海目的不同,带来的影响结果也不相同。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自由作答。

师:(归纳学生的回答)郑和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师: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双方航海目的、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生:在教师启发与引导下作答: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不同。郑和的背后是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的封建王朝,他奉行的只有皇命;而哥伦布背后却有一个新兴阶级的利益驱动。

师:在浏览有关郑和的网页时,经常看到网友这样一种观点:如果郑和率领当时的这支世界无敌舰队去四处征服就好了,中国人就是太善良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以一种有争议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思维碰撞)

生:讨论,各抒己见。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适时引导,自然承转到下面的材料与解决问题上)我们再看有关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在世界引起的反响的两组材料。从这两组材料的对比中又说明什么问题?(出示材料)

生:阅读、概括材料观点:两组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殖民者的征服不得人心,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得到了缅怀和纪念。说明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师:从刚才的中西航海比较中,我们已了解了不同航海目的与结果。以史为鉴,郑和航海对我们今天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启发?或者说,我们应从中借鉴什么经验,吸取什么教训?(历史与现实联系,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关注社会)

生: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回答:我们应反思当时明政府不计得失、好大喜功之误,要注意务实外交,我们也要继承郑和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惟利是图、霸道强权行为。

师:(小结)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虽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外交要务实,要义利兼顾,量力而行。现在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我们也可以以史为据进行反驳,600年前中国强盛时也未威胁别人, 可见和平外交是我国的一贯传统。我们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年之机,一方面回顾历史,一方面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师:郑和航海虽然辉煌,但是它却成了中国历史悲剧的前奏。此后,明政府下达了禁海令,为防止有人再出海,甚至焚烧了郑和船队的船只、造船图纸和航海资料。由此我们还可想到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二,古代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师:我们先通过对外交通了解对外交往情况。大家回顾所学知识,能不能说出汉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丝绸之路在北宋衰落原因;汉、唐、明前期海路最远到什么地方?(演示对外交通动态地图,巩固旧知识)

生:看图并作答。

师:从秦汉到明前期对外政策有什么共同特征?此后明清统治者又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演示明“禁海”令、清“十三行”图片文字资料)

生:由材料可直接得出:从积极开放到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师:从对外政策的演变中,我们可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想一想对外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形成规律性认识)

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学生得出: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很大关系,国际环境的好坏也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师:但国家实力弱,依靠闭关锁国就能有效抵御侵略吗?为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抵挡外侵取决于与外国力量的对比。闭关只能抵挡一时,从长远看却阻碍中国自身的发展,最终导致国门被强行打开。

师:我们的近邻日本有过类似的经历,也曾闭关锁国,也曾被强行打开国门,他们后来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习历史注意中外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闭关锁国和对外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生: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及发展道路:通过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师: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历史的教训要牢记。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恐怖活动、贸易摩擦不断,我们能选择回避吗?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才能不断发展,促进强盛。(出示材料,联系现实)

生:阅读材料,思考、回味。

师:由郑和下西洋我们想到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华侨开发南洋,和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等等。大家注意这样一段文字(出示材料),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涉及多门学科,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次集中体现。郑和船队正是凭借这强大的科技实力走向茫茫海洋,去实现中国人对海洋的梦想。可见,郑和的时代还是开拓进取的。但此后,明清的科技逐渐转向停滞,只孤零零留下了几部总结性的传统科技著作,很少再有发明创造。(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

第三,古代科技由辉煌转向停滞

师:大家分析一道高考模拟题。(出示材料。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适应高考实际,加强答题指导)

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在汉朝,一是在宋朝。明清时期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有四:曰压制工商,曰儒家思想,曰奴才教育,曰自满保守。

问题:简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

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并作答。

师:(小结)不管是自然经济、重农抑商,还是儒家思想、闭关锁国,中国在制度上、思想观念上都在墨守成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中国怎能不落后?

师:联想到这儿,我明白了神舟六号搭载物品为什么选郑和家乡的土了。郑和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学完这一课,从郑和身上,你能领悟到哪些精神?(与前面问题相呼应。通过层层分析,得出结论)

生: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和平精神、开放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师:睦邻才能友好,务实才能双赢;开放促进强盛,科技增加实力。这就是郑和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这种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复兴之路的精神源泉。(通过探讨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师:作为热点复习,大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方法,就是在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时,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而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本节课我们进行了学科内综合,也可以与政治、地理学科联系,如和平崛起问题、季风洋流问题等等进行学科间的综合练习与思考。(出示文综例题)

生:思考、讨论,课堂反馈。

【点评】

从教学设计上看,设计者大胆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以点串线,由浅入深,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师生交往关系处理较好,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设计者对于这一课的主题进行了相当充分和深入的思考,在短短的一个课时里面,将古今中外有关航海、科技的史实,比较平滑自然地贯穿和融会在一起。从郑和下西洋引出同时代东西方历史的比较,进而又扩展到对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思考和比较,以及东西方历史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比较,这对提高学生的比较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作为高三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还应该加强和突出高三教学的针对性,在史实的处理上应该具体和明确。对本课所涉及的史实或历史问题之间应该建立起更加明晰的逻辑关系。此外,在对学生进思想教育时还应避免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简单做法。

点评人:李晓风(本刊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学江(本刊特约研究员)。

标签:;  ;  ;  ;  ;  

从郑和西游看高三历史热点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_郑和下西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