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 163714
摘要:目的: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过程中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30例,2013年5月~2017年5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阶段,先后予以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将不同的诊断方式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结果: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均相对更高,P值小于0.05。结论: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予以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具有十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意义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血管畸形,该病症的发生率并不是十分高,依据血管瘤的不同发生部位又分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的发生位置在左脑、右脑、脑干等部位。在临床表现中,患者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临床症状,但大多集中表现为头疼、脑出血和癫痫等症状,其中,癫痫的发生频率较高。本文研究意图在于: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过程中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下方文字阐述是相关研究报告:
1.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择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30例,2013年5月~2017年5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阶段。
30例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20例),另10例患者为女性;组内患者最小年龄为31岁,最大年龄51岁,(41.11±6.69)岁是组内患者的平均年龄;患者均存在头痛、癫痫等类似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临床症状。
经过手术结果确诊有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按照不同的发生部位又分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有患者例数:15例、10例;患者均为脑室单侧发病。
1.2方法
先后予以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CT诊断——采用飞利浦l6层CT和单层GE,设置仪器参数如下:5mm的层厚、扫描间距,1OOKV的电压、240mA的电流。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CONCERT00.2T开放 式低场MR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查,扫面轴面是矢状位和冠状位,T1扫描序列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的重复激发时间维持在400毫秒,8毫秒的回波时间,T2扫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激发时间维持在2400毫秒,90毫秒的回波时间,48cm×48cm的画面视野,使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作为增强扫描的对比剂。
1.3观察项目
将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
1.4数据处理
此次数据均经统计分析软件核实和对比,软件系统为SPSS21.0版本,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当存在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3.讨论
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使用CT诊断的优势:扫描速度快,且易于找寻肿瘤的生长位置,有利于对肿瘤大小进行准确测量,并且,该种诊断方式具有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性[1]。经过此次CT检查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CT中的表现为:边界清楚且存在均匀密度影,病灶周围不会存在水肿情况[2-3];使用MRI检查,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有:病灶部位存在钙化成分、铁血黄色素等。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存在少量出血情况,则病灶内部会存在血栓,使用MRI检查左额叶节病灶,会有明显的T2WI、TlWI低信号影,并且,病灶轮廓相对清晰[4-5]。
CT诊断和MRI检查均存在各自的诊断特点,若结合应用则能够发挥诊断优势最大化,互相弥补诊断优点,利于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此提高诊断准确 率,此次研究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分别为90.00%、92.00%、80.00%;由此可见,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予以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具有十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参考文献:
[1]斯兴无,陈世孝,张福洲.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41-43.
[2]张元刚,王丽.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7):47-50.
[3]刘翠丽,刘经武,陈家志.磁敏感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表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97-99.
[4]彭志刚.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影像学诊断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2):221-225.
[5]陈宁,高峰,张军.高场强磁共振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7,11(9):695-697
论文作者:刘福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海绵状论文; 血管瘤论文; 颅内论文;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患者论文; 病灶论文; 回波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