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聂婷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聂婷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8031

摘要:近些年,随着城市地面大量硬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地面硬化建设对雨水的渗透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直接造成地表径流量增加。如果雨水量较大,就会出现严重内涝。例如,今年湖南等地出现严重内涝,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针对这种情况,当前的很多城市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设计过程中以渗透、蓄水、排水等作为重要方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从而使得雨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本文主要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断出现,国家适时地提出“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这一理念形象的来讲主要是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海绵体”,使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可以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合理的应对自然灾害,在下雨的过程当中可以起到吸水、渗水、净化水的作用,在需要用水的时候可以将已经储存好的水资源加以利用。

1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可以进行防水防洪,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有效改善,使得城市建设得以优化,确保城市可以进一步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不难看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站在防雨防洪的角度,我们清楚的了解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排水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这就防止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由于城市自身防雨防洪系统不完善导致的城市内涝,这就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意义所在。站在雨水资源利用角度,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使得城市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字面含义。简单来说,海绵,可以吸水和排水,吸水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过程中的排水压力,而排水就是可以缓解城市的用水需求压力。近些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城市水资源、缓解水资源匮乏问题,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价值体现。

2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缺失

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建设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经验需要项目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积累。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对于还没城市建设的经验不足,很多技术都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关的科研工作也相对落后。同时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过程当中,混凝土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能够成为海绵体的路面非常少,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可以渗水的海绵体,因为缺少海绵体的建设就会直接导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

2.2 相关法规欠缺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比较晚,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我国还处于推广的阶段,各个设计部门对于雨水处理工程并不是很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也比较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并不是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海边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地方特征以及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以及规范。另外,我国近期发行的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文件不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想要更好地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就必须要出台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采取强硬的手段是海边城市建设开发更加规范化。

2.3 宣传力度不够

水资源匮乏是造成城市发展以及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的重大阻碍,在城市中,部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人员认为水资源是使用不完的,这样就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并没有把节水意识放到主要的位置,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特别看成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工作,这样就会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

3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运用广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居住小区可以下渗为主,包括绿地入渗、道路广场入渗等;新建居住小区屋面雨水应进行收集处理回用于小区绿化、洗车、景观、杂用等,如不收集回用则应引入绿地入渗;小区雨水利用应与景观水体相结合。

旧城区雨水利用应以道路广场绿地雨水入渗为主,改造中尽可能推广屋顶绿化。

公共建筑屋面应采用屋顶绿化的方式蓄存雨水,溢流雨水应进行收集回用;绿地应建为下凹式,并在适当位置应建雨水滞留、渗透设施。

工业区屋面应采用屋顶绿化的方式蓄存雨水;厂区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小车停车场等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工业区绿地应建为下凹式,并在适当位置应建雨水滞留、渗透设施。;为避免地下水污染风险,存在特殊污染风险的厂区、道路不宜建设入渗设施。

市政道路雨水应以入渗和调蓄排放为主;视道路类型不同,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入渗及调蓄排放设施。

3.1 城市道路结构层次设计

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标准以及规范要求,根据最新指示,主要可以采用三种形式对城市道路的表面积水进行合理排放:(1)通过借助路面间隙将城市表面积水进行渗透排出。(2)设置排水管道,在路面积水通过排水沟渗入到排水管道后得以排出。(3)积水直接渗入到路基土层中。以上三种方法前两种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使得道路表面径流系数得到有效降低,进而达到相应的排水标准,不过这两种方法有待完善。

3.2 合理恢复自然植被,提高生态性

在海面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有效的恢复自然植被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理念,并且应该得到有效的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当中的给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利用,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设置完善的雨水储存系统以及排水系统,而且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努力修复被割断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湖的连接。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拓展绿色空间,让绿网成荫。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推广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推行生态绿化方式,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比例,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

3.3 要恢复水体河流的自然属性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很多河流以及湖泊会因为城市建设而进行非自然化的人工改造以及覆盖,最常见的就是填湖建房。更有甚者将原有的河道或者是排去大概造成混凝土排水渠道,美其名曰美化环境,还有些地方为了节省土地,将河道覆盖改建成公路,部分地区把排水渠道上面硬化之后建房子,这样就使得天然的排水渠道变成一个暗无天日的下水道,失去了排水渠道原有的生态属性,这样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相违背。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对那些天然溪流、渠道的保护,尽量不要破坏其原有的生态属性。对于部分已经破坏的场所,需要努力进行改造,逐渐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使城市水系统恢复其自然海绵体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在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下,逐渐意识到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水资源两极分化的情况,为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带来新的改善,还可以为我国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进步做出良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 水科学进展,2016,(6):793-799.

[2] 张毅,李俊奇,王文亮. 海绵城市建设的几大困惑与对策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2016,12:7-11.

[3] 柯水平,张树宁,白子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0(10):1~4+6.

[4] 王岩. 论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

论文作者:聂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聂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