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新苏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力量论文,造就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5月28日,《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丝绸之乡变为高科技中心》的文章,认为苏州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高科技的前沿阵地。该报道说,苏州生产的小屏幕液晶显示器、电脑摄像探头、扫描仪等,已占世界同类产品市场的30%--60%,彩色显示器、传感器、电脑主板、水晶振子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已超过20%。
与此同时,《美国新闻周刊》也把苏州并列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刊文说,看到这个消息,新加坡也觉得与有荣焉,因为新加坡同中国一样把苏州工业园区视为“重中之重”的项目,它的成功也是新加坡的成功。据统计,苏州历年合同利用外资达400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超过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相当于西部十个省历年来的总和。
中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都进了苏州新区,而外资的法国巴黎银行、日本住友银行等也都争相涌进新区。
“一体两翼”
和其他城市把开发区设在离城区很远、人烟稀少的地方的做法不同,苏州是紧靠老城向东西两面建设开发区的,目的是将开发区建成两个新的城区,老城区的15万居民随之迁移到开发区内。因此开发区便成了一个真正的社区,而不仅仅是工业区;因此你也就能看见老外和中国人一起在超市买菜的场面;因此当你想知道开发区的准确位置时,除了中心商务区林立的高楼外,你需要在居民小区、商贸街和学校间慢慢寻找。当然昆山也是同样的做法,而无锡正在试图改变新区和老城区衔接处的荒凉景象。
据苏州新区新闻处朱叶介绍说,本地的一些大款也在苏州新区建的两座外国人公寓里买了房,而现在园区的房地产异常火爆,原来是1500元/平米,现在是3000多元/平米,很多本地人在那儿买房。
“一体两翼”似乎并非仅仅是一种建设布局。在更深的意义上,它是一种开发战略——开发不是在空地、荒地上生产财富,而是依托既有的“地盘”和资源来实现财富的再生,让新旧资源、内外资源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相互化合和激发,产生巨量的财富。
富饶既是自然性的,更是社会性的。与中国的其他地方相比,苏南的富既可以用资金来衡量,但又不限于用资金来衡量。可量度的财富与不可量度的财富是其财富的两翼。苏南人也许不知道“社会资本”的概念,但他们知道利用自己社会性的富饶。
当台商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注到长三角时,“胆子小”的苏南人在开发区政策优惠上却一点不胆小,长三角一带十个城市招商引资的战争愈演愈烈,苏州将土地价格从原来的每亩20万元降到了15万元,昆山也由原来的15万元降到了10万元,而无锡甚至降到2万—3万元。在税收方面,长三角各城市几乎都突破了国家规定的外资企业享受基本税率15%及“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苏南地区一位政府领导透露说。现在大家对投资巨大的外资企业都采取了免费送地的政策,同时还代建厂房,外资企业可以买也可以租,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退出的成本也降低了。
曾经是无锡新区最大的外资企业希捷在免税期满后曾一度提出想迁到苏州去,它当时的地是送的,厂房是租的,退出成本很低。尽管政府还是尽力将之挽留在无锡,但当时无锡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优惠政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靠牺牲暂时利益并可以普遍效仿的降价战来吸引外资的做法肯定不是一个地区吸引外资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苏南人所认识到。幸运的是,苏南还有很多其他地区所无法复制的优势。
“文化的力量”
在苏州新区望狮桥边,竖着一块巨大的“BENQ”广告牌——这是明基新推的品牌,它的背后就是“第一个发现苏州”的明基电通营销总部办公楼。
明基电通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棋第一次来苏州是在1996年年底,当时是晚上10点多,他从上海虹桥机场坐车走机场路过来,看见夜色中路两边绿树环抱,感到非常新鲜。他说台湾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景象了。“苏州是个比较传统的城市,我喜欢这样的文化氛围。”
去年明基又在园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人简称为园区)买了500亩地建厂房后,曾文棋也在园区的金鸡湖边给自己买了一套别墅。年届四十仍未娶妻的曾文棋开玩笑地说:我要在苏州退休养老了。其实不仅是曾文棋,来苏州的很多台湾人都对这里的文化很认同,在今年1月21日的明基新年晚会上,明基的三个生产厂的厂长(台湾人)就在苏州体育场的舞台上身着古装唱起了苏州评弹。
曾文棋还巧妙地把苏州的优美环境带进自己的营销工作中去,他称之为“文化的力量”。去年10月,曾文棋在苏州召开每年一度的经销商大会。会议期间,他给每个经销商发了一辆自行车,带领他们骑车游览苏州城,大街小巷逛完后,他们进了一家园林边喝茶边听评弹。当晚,曾文祺还带他们从寒山寺上船,夜游京杭大运河。曾说这就是苏州的优势。
去年5月18日,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百年校庆,台湾东吴大学来了很多人。来的这些人回去介绍后,苏州在台湾的影响更大了。其实苏州的粉墙黛瓦不仅台商喜欢,外商也感觉甚好。现在在苏州,你经常能看到推着婴儿车的外国夫妇在园林的曲径回廊中漫步。
苏州以至整个苏南的环境也是吸引外地人才的重要因素。苏州新区管委会新闻处的朱叶在到苏州之前南来北往跑了很多城市,到苏州后就不想走了,不久前他还把父母接了过来。“有一次国家机械部想调我去,我只想了两天就告诉他们我不去了。”他说。
苏南地区的开发区以招聘本地人为主,比较安全,有地址可查。而东莞则是以外地打工者居多。苏南地区人性格比较温良,很少有治安恶性案件。无锡计委在外资企业中做的一次投资环境调查表明:外资企业最为看好的环境要素是本地的人才。
无锡市市场协会会长浦文昌说:“从民族资本家诞生到解放后工业发展,无锡市拥有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我们国有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外资企业聘去就能用,不要很高的代价。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的工资高50%左右,就把大批的国企人才挖过去。现在,外资企业以高一两倍的工资就把人才从乡镇企业和国企挖过去了。”
在苏州新区内,外资企业总经理级管理人员本土化率达到了50%,管理人员本地化率达到了80%以上,高级技术人员的本地化率达到了95%以上。
“苏南模式”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虽然结束了,但它隐性的影响还存在。当年苏南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时候,几乎每个农家都有人在工厂做工,大部分的农民都懂现代工厂,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工厂制度的影响,对现代工厂制度的熟悉程度比较高,因此在进入外资企业后如鱼得水。同时乡镇企业也培养了一批企业家,他们现在成为为外资企业做配套产品的企业主。
“苏南模式”的礼物
今年1月末的时候,50岁的王金万疲惫地坐在从苏州开往无锡的火车上。此前,由于外资企业大量要货,他刚把一批304不锈钢管件送到昆山。他是江阴市汽车空调器配件有限公司的销售员,公司原来是乡镇企业,当时一直为上海东海管件公司提供产品。后来企业倒闭了,他就和另外4个人重新办了营业执照,买了厂房。
到了1995年,昆山来了很多外资企业,王金万发现他们的304不锈钢管件在当地销量大幅上升。原因是,他们的产品和国外相比,质量一样,价格却是他们的三分之一,所以很受外商欢迎。购买他们产品的有台湾统一这样的食品公司,还有外资的化工、机械、轻工厂家。
像王金万他们这样的乡镇企业在苏南可谓数不胜数。这也许是“苏南模式”为外资企业留下的最好的礼物了。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寻找到任何质高价低的配套产品。无锡市市场协会会长浦文昌有一次去海南,他发现那里办个工厂所有标准件都没有,连个螺丝钉都要自己做。而在苏南,几乎所有的标准件都有工厂在做。
这样的辉煌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末,“苏南的乡镇企业是在商品短缺时代靠为城市大工业拾遗补缺发展起来的,但到了90年代末,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低、升级改造成本高、分散化经营的弊端显露出来,同时又到了还贷的时候、因此日渐式微。”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分析说。
尽管“苏南模式”已经式微,但苏南地区源远流长的工业传统和乡镇配套工业的蓬勃发展所留下的工业门类之齐全是全国罕见的。
改制后的苏南乡镇企业幸运地遇上了大批涌入的外商——这是继城市国企之后他们新的买家,而外商们也同样庆幸来到这块拥有大量廉价的配套供应商的土地。
昆山开发区内的外商大多在本地采购,如果在昆山拿不到,在苏州和上海也可以很方便地拿到。昆山很多新兴的民营企业都是靠为外商配套起家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产品。比如统一方便面,面粉是昆山农业系统的一家公司提供的,还有一些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提供发泡塑料、纸板、纸箱、油墨等。
苏州法德尔搪玻璃设备厂是一家合资企业,1997年由美国罗宾士玛亚氏公司和苏州搪玻璃设备厂合资建立,外方占股份76%,管理人员全部是从中方厂来的,招聘的大多是本地人。现在,它生产所需的机械密封材料、瓷釉、钢板、减速机等配套产品都是在苏南本地采购。也许正因为此,公司总经理印度入艾尼尔·阿德维尼才会说:我非常喜欢苏州。
新苏南模式
为何苏南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再现辉煌?对这个问题,也许100个人就有100个答案。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单强认为:“苏州和其他地区相比占优势的一点是:当一种制度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以前,苏州人就已经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制度了。20世纪70年代,在别人不敢搞的时候,苏州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因为看到老百姓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去弥补。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苏州发现大家都在搞乡镇企业,自己已经没有比较优势了,就开始盯着国外市场,千方百计争出口配额;当各地外贸公司都在往外挤的时候,苏州又开始把外资引进来,而现在大家都在争外资的时候,苏州叉在想利用外资的资本发展改造本地产业,使之变成未来的发展支柱。”
当然招商意识只是一方面,对外资企业来说,更重要还是苏南本地的独特的环境要素。单强说:“说到投资环境,苏州比温州好,这里又有‘苏南模式’的影子,因为政府推动,从规划到品位、服务都优于温州。而温州经济增长并不是靠外资拉动,那里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比重高。至于珠三角,其历史文化底蕴不如苏州,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如苏南。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推动力是文化。”
苏南农村一直重视教育,像华西村就由集体来负担当地村民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说:从古到今,状元大都出在苏南,在南京夫子庙以前每年都挂出状元、进士的名单,从那上面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从现在的高考来看,江苏考生的分数一直是全国最高。
虽然大好局面当前,但惟一令人担心的是,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像苏州两个开发区对本地GDP的拉动就达到了60%,对财政的贡献则在50%以上。昆山、吴江等地更是如此,单一性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一旦国际市场有个风吹草动,那整个地区就没有支撑产业了。
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乐观,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就认为:现在苏南有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一个是昆山,以外资企业为主体;一个是江阴,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共有十家上市公司;还有一个是常熟,由集体企业向产权明晰的多元股权的企业转变,开放程度和技术水平都比较高。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学习的问题,我认为从企业制度发展速度来看,苏南将来只会比温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