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把我院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有38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化护理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与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溶栓总有效率是97.4%,预后良好率是81.6%;对照组溶栓总有效率是84.2%,预后良好率是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与预后有积极影响,可显著改善溶栓效果与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 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42-02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发病,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及致死率高等特征。当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是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所以尽可能减少患者进入溶栓治疗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众多研究发现[2],脑血管再通率和溶栓治疗起始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治疗时间越早,再通率更高。优化护理流程指的是整理、改进并完善现有的工作流程,从而改善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对急诊患者获得及时和有效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特选择我院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我院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中华神经学会发布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予以确诊。随机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有38例患者。观察组38例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22例;年龄50~77岁,平均(62.3±5.7)岁;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3例,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25例。对照组38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21例;年龄52~76岁,平均(62.6±5.9)岁;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5例,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2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化护理流程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优化人员安排:由具备丰富临床经验与合作能力的专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影像与检验科人员组建急救小组,实施等级责任制与三班倒形式,确保24h均有责任护士在岗,各班在职人员保证有1名组长、1名责任护士与2名辅助护士,定期实施人员考核,将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②创建专门应急通道:急诊护理人员接诊后根据初评、初期检查以及评估的流程,首先急救再进行登记,开通绿色通道,将其分诊至急诊内科;开启卒中应急流程,由护理人员辅助医师完成诊疗,主要有病史收集、实验室检查、联系CT/MRI室以及心电图监护等,待患者影像学评估完成后,对各项化验结果进行客观检查,掌握患者近期有无外伤、出血以及抗凝治疗等,确认患者能否接受溶栓;待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后马上转入卒中单元,让科室做好静脉溶栓治疗准备。③卒中护理人员收到通知后要在5分钟腾出床位,备好血糖监测仪与心电监护仪等设施与药物;全程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以及心电等生命体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为家属介绍溶栓治疗的副反应以及并发症,再次确认患者是否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溶栓治疗全程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状况,若发现出血的征兆,立即通知医生抢救。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效果和预后效果。依据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个标准,NIHSS评分为14分以下为显效,NIHSS评分为14~30分为有效,NIHSS评分为30~45分为无效。参照预后转归评分标准(GOS)将预后效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物以及死亡5个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18.0统计数据,用(%)和(x-±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用χ2和t检验;比较有无明显差异以P<0.05为据。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效果对比
观察组溶栓总有效率是97.4%,对照组溶栓总有效率是84.2%,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效果,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χ2=3.934,P=0.047)。见表1。
3.讨论
有众多研究证实,及早溶栓治疗时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死率与预后的关键。溶栓治疗效果不仅和“时间窗”有密切关系,还离不开临床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对急诊护理流程予以优化,能够明显缩减不必要的环节,节约各阶段浪费的时间,给溶栓治疗提供最佳时间窗,以此实现最佳溶栓效果;并且对医护人员与科室团队的合作进行有效协调优化,不仅能有效抢救患者生命,还能改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优化护理流程的对象主要是人,所以要组建专门的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小组,有专科医师、检验与影像学诊断医师以及护理人员组成,经循证、查阅以及讨论等形式制定有效的标准化护理流程,缩短分诊、转诊以及检查等环节的时间,保证患者能及早接受溶栓治疗,提高脑血管再通率,缓解神经缺损功能症状[4]。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溶栓总有效率是97.4%,预后良好率是81.6%;对照组溶栓总有效率是84.2%,预后良好率是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与预后有积极影响,可显著改善溶栓效果与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李灵芝.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26-1827.
[3]孙明华.护理流程再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32):69-69.
[4]徐敏,王惠琴,杨红燕等.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4-205.
论文作者:李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流程论文; 效果论文; 脑梗死论文; 良好率论文; 急诊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