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金融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两种不同金融理论的认识
在中国的金融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金融理论;二是近年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货币银行理论。在中国的金融理论研究中,如何对待这两种理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态度: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金融理论,排斥西方的货币银行理论。认为只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货币、信用、银行理论,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完全解决今天中国的金融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把一切西方的货币银行理论都认为是庸俗的,伪科学的。
第二种态度:对西方货币银行理论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银行理论过时了。认为解决今天中国的金融实践中的矛盾,只有全盘运用西方货币银行理论才能奏效。甚至,在没有搞懂西方货币银行学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基础,就盲目地照搬其中的现成结论和做法。
第三种态度:庸俗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货币银行理论。一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是科学,需要坚持这种理论;另一方面认为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上西方货币银行理论是科学的,应该具体照搬和采纳。对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采取了"1+1=2"的庸俗态度。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两层皮”现象。
上述三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上述三种认识,至少是没有真正搞懂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也没有真正搞懂西方货币银行理论。
在中国的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只有深刻地、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两种理论的实质以及他们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才能谈到科学地运用借鉴两种理论体系,才能在中国的金融问题研究和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对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和银行学说的认识。
首先,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和银行学说的研究目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处在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以对旧世界批判的眼光,通过对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资本的增殖过程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分析,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内在的运动规律和本质,揭示了一个旧的经济制度运行的必然趋势。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或目的是对一个旧世界的认识和批判,同时,对未来的新世界做一个趋势性的描绘。这种描绘是预期的、合规律的假设。这种假设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没有穷尽这个假设,这就留给了中国以及世界今天的后人去实践去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因素所做的科学分析的时候,也不应该苛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今天的假设的完整和具体,更不能苛求它完全符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货币、银行的本质和内在的运行规律,也为我们构建当代意义上的货币银行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南。
其次,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和银行学说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货币银行理论研究对象,是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利息、借贷资本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实事求是的说,自由竞争时期的金融活动无论在形式上、规模上、成熟度上、深度上、范围上都与当今的处于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的金融活动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从本质上说当代的资本主义和古典的资本主义做为同一的制度和经济范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共性的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学说仍是认识当今资本主义金融活动的理论指南。但是,在具体的金融活动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学说中的某些具体观点在分析当今资本主义金融活动上就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应该说这是时代的发展所造成的极为正常的差别。这也正是今天我们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学说的客观要求和时代发展了的要求。当今,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银行学说,没有也不会给我们提供具体措施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银行学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当今中国的金融理论界的肩上。
再次,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和银行学说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和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学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货币金融现象的分析,都着眼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从研究方法上说,他必须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进而推论出未来新制度的框架。因为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所以马克思还无法从性质和量的结合上设计未来的金融活动行为。包括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没有看到,所以也不可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活动行为进行质量结合的设计。
2.对西方货币银行学说的认识。
首先,西方货币银行学说的学科性质。西方货币银行学说是一门应用学科。西方货币银行学说与其说是理论研究,到不如说是以政策研究为主,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相结合。西方货币银行学是针对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要求,具体地构建货币、信用、利息、借贷资本、银行制度、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操作方法,针对不同时期特定的经济问题,提出不同金融运行模式,以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科学认识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研究目的。西方货币银行学说的研究目的是维护和拯救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系。它是从具体的方法入手,开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药方。因此,西方货币银行学说存在着众多的流派,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流派,提出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十分浩瀚和繁杂。但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中,认为资本主义体系是永恒的,他们所开出的药方,是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虽然西方的货币银行学没有从根本上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但他们针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从金融活动的角度提出的政策主张,的确起到了缓解资本主义矛盾的历史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西方货币银行学在具体的金融政策和理论方面的确是闪耀着现代科学的光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在创造现代意义上的货币银行学这门应用科学方面,西方货币银行学是有其特殊贡献的。一切对历史采取科学态度的人们都不会否认这个基本的事实。承认这个事实,也为今天中国金融理论界学习借鉴西方货币银行学的合理和科学成分,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理论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货币银行学打开了一条借鉴的通道。在金融活动的实践中,一切科学的合理的东西不仅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应用的。
再次,科学认识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西货币银行学研究对象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融活动,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金融活动。
西方货币银行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国这样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又处在两种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对西方金融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必须批判地吸收其科学和合理的成份,同时,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消化,才能成功地借鉴和吸收其科学的成份。
最后,科学地认识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方法。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方法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将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有很强的实用效应。二是,重视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现代西方货币银行学,比较注意利用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如数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概率论、投入产出等数学模型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特别是充分地利用电子计算技术和现代的通信手段,开展综合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更精确、更具体、更直观,也更具有操作性。三是,西方货币银行学,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研究。金融的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人除了受制度、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储蓄,除了收入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银行学。
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指导下,学习和借鉴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科学合理成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银行学是时代赋予中国金融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银行学必须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学为理论指导;二是,必须借鉴西方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洋为中用。
二、西方国家两次金融大变革给予的启示
1.对金融活动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方法运用。
西方国家政府和金融当局在西方金融变革的两个时期成功地运用了直接和间接的调控方法,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和金融业的进步。中国金融改革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
本世纪30年代,针对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口增加,大量投资贷款无法收回,挤提存款,使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西方各国在30年代开始到60年代的三十年间成功地运用了直接调控的方法,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管制性调控,使西方各国的金融业步入了稳定的发展轨道,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条件与环境。在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各国运用直接调控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利率的升降,控制利率的总水平;制定最高存款利率和最高或最低贷款利率;限制金融机构对外贷款与其自有资本的比例;限制资本的流出和流入;限制新的金融工具的使用;变动存款准备金;调整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等等。这些调控手段十分有效地控制了西方各国的金融活动,使之为垄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成就。从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0年代到60年代金融资产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直接调控手段的结果。从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金融机构比较稳定的发展,金融资产有了较快的增长;第二,直接融资受到限制,便于集中银行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第三,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被抑制;第四,中央银行和大的商业银行控制着主要的金融活动。上述四个特点说明,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执行低利率,严格管理金融市场是经济起飞阶段的最佳选择。从理论上说,经济起飞阶段往往会出现投资膨胀、物价上涨的现象,这时提高利率,正好可以抑制投资过热,降低物价。但西方国家这一历史期的实际经验证明:高利率对抑制投资过热无力,而对物价上涨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起飞时期资金不足,企业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尽管利率过高,企业也会千方百计去借债,最终造成负债的结果。一旦破产或倒闭,负效应是极大的。因此,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低利率,严格管理是最佳选择,这是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之一。
本世纪60年代末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使金融市场的低利率难以维持。严格的直接的管理,又抑制了金融机构吸引存款的能力,从而在7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了新的货币信用危机——“脱媒”现象的爆发,并且日益严重。西方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国际资本迅速增长,生产的进一步集中与垄断,资本的全球化的趋势成为60年代末期以来的重要经济特点。利用直接调控的手段限制和分割金融市场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新形势了。因此,70年代以后,在西方各国先后展开了第二次全面的金融改革。即放松金融管制向“自由化”的方面发展。近二十年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应该是对于推动金融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就是: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日益明显;政府对金融的调控能力减弱;货币政策面临挑战;资金流动异常,货币增长目标难以控制;最终表现为财政赤字增加,债务居高不下。
二十年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总趋势是符合发展潮流的,但是西方各国并没有完全放弃政府和金融当局对金融活动的调控,特别是近年来,要求适当控制完全“自由化”的呼声很高。在这样的基础上西方各国政府和金融当局选择了间接调控的方式。主要方法是:第一,制定各种法律,期望以法规定金融机构的行为,而不是采取直接的控制办法;第二,制定防止银行倒闭的措施,如联合、兼并、政府干预等等,防范金融机构的过度竞争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第三,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中介目标,使自由竞争向有序有目的的方向发展。西德、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但是实是求是地说,该如何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有效地保证金融业竞争的有序性,仍是西方国家政府和金融当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因此,在促进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同时,加强对金融发展的调控,这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可以借鉴的经验之二。
2.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近百年来西方国家长期注意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这其中有不少具体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的看,在30年代到60年代末,西方各国政府倾心于财政政策的作用,信奉凯恩斯的通过扩大财政支出,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理论,试图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在那个历史时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曾起过很大的作用。西方国家在30—60年代对于财政政策的运用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从中国的情况出发,我们不能用泼脏水而将浴盆中的婴儿也一同泼掉的方法来看待西方国家这一历史时期的作法。应该说,在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方面,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合理因素。在经济调控手段中,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等手段,这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可以借鉴的经验之三。
到了60年代末期情况发生了变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大大下降,而且负效应增加。
由于西方各国政府连年出现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力度下降。西方各国政府要想削减财政赤字是困难的,财政开支不好控制,国防开支不好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削减阻力也很大,大量裁员也是振动太大。大量削减财政赤字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使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妥协。由于财政政策难以担当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就只好落在了货币政策上了。
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在调控经济上主要是采用了货币政策的手段。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标。比如说加拿大的货币政策目标有以下几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对外收支的适度差额;联邦政府独资的健全管理;金融市场的稳定等等。美国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年代是不同的。但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四大方面: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然各国在不同的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不同的。如美国二战后货币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1年到1965年。这一阶段美国先后采取了略有不同的货币政策;但总的看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均衡增长。第二阶段是1965年到1982年。这一历史时期美国时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时而采取从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局面。第三阶段是1982年至今,执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出现困境: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确抑制了投资和经济的增长;放松银根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确又助长了通货膨胀。在美国单一的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已暴露出来。看来,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有其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可以借鉴的经济之四。
3.货币政策目标及标的选择
当某一国确定了某一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为了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要确定标的。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标的。以加拿大为例:1950年到1955年加拿大银行短期的货币目标标的是注册银行的信用总额,包括银行货款和持有证券的总额;1956—1961年,中介目标是广义的货币供应总量,标的是银行系统的现金储备的数额;1961—1975年,标的是加元流动资产比率,后改为加元流动资产总额减去法定的现金和二级储备等占银行加元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1975—1982年,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加拿大银行放弃了以信用条件作为标的,而以M1的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标的,1982年以后,加拿大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范围广泛的经济变量作为参考。主要是各种货币供应增长率与信用总量,一系列短期利率、汇率,主要的经济指标如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等。这些变量被称之为“信息变量”。但其中货币供应增长率仍是重要参考。
有针对性的选择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标的,就能够达到货政策的最终目的。准确选择灵活地运用货币目标的标的,是中国金融改革可供借鉴的基本经验之五。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央行论文; 银行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