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人论文,曾国藩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一百多年来却没有异议。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李秀成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善识人才”。
鉴人之术
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
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曾国藩暗暗观察这几个人。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用眼睛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剩下的那个年轻人相貌平,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又观察了一会儿,看云的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已经颇有些不耐烦。
很快,曾国藩召见了这3个年轻人。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投机,自己的喜好习惯他似乎都早已熟悉,两人相谈甚欢。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常有惊人之谈,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
谈完话之后,3个年轻人起身告辞。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对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让他做了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而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曾国藩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他还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
李鸿章对此安排颇不理解,曾国藩说出了用人的秘诀: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交谈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善于投人所好,由此可见,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刀笔吏;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是少有的人才。
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一系列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受到军政两界的关注,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点评:
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这是他识别人的一个总原则。曾国藩很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德”是主,“才”是次。“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是木之本,也就是一棵树木的本,它的根本;“才”好比是枝叶。
曾国藩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议论。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为辅的。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因量器使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他说用人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用在这个地方,叫做“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
“因量器使”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准则,什么意思呢?“量”就是一个人的才。在哪个方面才大才小就是“量”,就是有多大的“量”。“器使”就是你把这个人当作工具去使用,当作机器去使用。他手下有一个人,没有别的什么才能,这个人就是会写字,写那种蝇头小楷,一天可以写一万二千个字,而且还不要开夜班。曾国藩说这是一个人才,把他招到帐下,发他三十两银子一个月。三十两银子是二等秘书的待遇,在当时酬劳很高。别人就说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也就三十两银子,他不就是个誊抄员而已。觉得给他三十两银子不公平。曾国藩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今天很需要这个人才。因为那个时候,每天有很多的公文,尤其是给朝廷发的奏折,就是要字写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而且要写得快。那么这个人有这个本事,在我这里就是人才,他就值得发三十两银子,就是要跟你们起草报告、文书的人一样的待遇。对一个人能真正看到他的才干的地方,把他当作一个这方面的工具来使用,这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特点。
点评:
人才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没有一个人会说人才不重要,或者说我办事不需要人才。人们对人才问题最大的差别,就是他是否在情感上对人才真正喜爱。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喜爱人才,这很大程度上是性格决定的。从性格上看,有两点使得他爱才、惜才。一是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曾国藩传世的文字可见,他在提到人的时候,90%以上都是赞扬人,说人的长处。即便私密性的文字,比如说他的日记,他给他的家人写的书信,也是这样,体现了他对人的长处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此人是美才,此人是奇才”这样溢美之词到处可见,鄙薄讥嘲的语言基本看不到。第二,他性格上的另一大特点是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内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友上,自然发现人才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广收慎用
曾国藩的用人很有特色,最典型的就是“广收、慎用”。
曾国藩时代是需才很多的时代,曾国藩曾跟皇帝说,当今的官场是一个没有人才的官场。他用八个字形容当时的官场,说北京城的京官是“退缩、琐屑”,大家都不负责任,遇事往后退,都不务大事,不想大局;地方官员则是“敷衍,颟顸(mán hān)”。“敷衍”就是应付,“颟顸”就是糊涂。所以很尖锐地指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九个月以后,太平天国起义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对付这场突发性的事件,历史验证了曾国藩这一句话。
因为人才缺乏,曾国藩必须采取“广收”的政策。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来投奔他,他都一定会收下来。但他很慎重地用人,他说我不轻易重用,进一个人就提拔一个人,为了我今后不轻易去罢免一个人,我不轻易去轻信一个人,不轻易疏远一个人。
曾国藩从体制以外把当时的人才集聚起来,经过千辛万苦。他在面对太平军起义,初创大团练的时候困难重重,他所建立的军队是一支体制外的军队,没有政府的保障,它没有名字,没有粮食,没有干部队伍,也没有体制上的一种认可。所有这些东西都要他白手起家筹办起来。他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网罗人才。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曾家军不是清朝正式的部门,曾国藩没有吏部的大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凝聚起自己身边的一大批人才,这一点足可以显示出曾国藩高超的用人艺术。曾国藩有很多人才,特别有名的人有460个,其中总督巡抚三品以上的官僚,达到了70多个人,封疆大吏出现了23个人。
曾国藩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还特别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曾国藩训练人才的方式也比较特别。从小事中便可见一斑。曾国藩每次吃饭都同幕僚们同桌,然后就是谈古论今、战略战术、吟诗作赋。一方面是展示自己诸方面的才华,好让下属会意,增强在下属面前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则是有意训导他们,指出不足,扬其所长。
点评:
曾国藩用人有两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爱护干部,二是注重培养接班人。
他认为对一个人要以鼓励为主,要多看到别人的好处。曾国藩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对待部属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就是对部下好的方面,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表扬他;他若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悄悄和他在一个个别的地方,去批评他、规劝他。
曾国藩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注重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这既包括副手也包括接班人,他认为这是办大事第一等要紧事。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还是水军方面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在接班人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曾国藩用人最大的成果就是识别、培养、栽培了他的接班人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