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一”的使用_数词论文

古汉语中“一”的使用_数词论文

文言文中“一”的活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论文,文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

一.“一”字活用为名词

“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

二.“一”字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以上三例中的“一”字,都是数词活用为动词,前两例可译作“统一”,第三例可译为“专一”。

三.“一”字活用为形容词

“古今一也,人也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汉书·食货志》)

上两例中的“一”都是数词活用为形容词,有“相同、一致、一样”的意思。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阳侯列传》)

这一例中的“一”,用在名词“军”的前边,不是活用为副词,而是活用为形容词,可译作“全”。

四.“一”字活用为副词

“一”字活用为副词,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范围

“食客数十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史记·孟尝君列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后一个“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以上几例中的“一”字,都是数词活用作副词,表示范围,可译作“一概、一律、全部、全都”等。这种情况,在成语“一如既往”、“一包在内”中仍有保留。

2.表示情态

“范叔一寒至此哉!”(《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此乎!’”(《淮南子·道应训》)

上两例中的“一”字,都是数词活用作副词,表示情态,可译作“竟、乃、居然”等。成语“一贫如洗”的“一”也是表示情态的副词。

3.表示然否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此例中的两个“一”字,都是表示然否的副词,可译作“或者、也许、有时、有的”等。

4.表示时间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庄子·徐无鬼》)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前一个“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上三例中的“一”字,都是数词活用作副词,表示时间,可译作“一旦、一经”等。成语“一败涂地”中的“一”字与上同。

5.“一何”连用,表示程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陌上桑》)

“拔剑割肉,一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以上几例中的“一何”,可译作“多么、怎么这样、怎么那样”,表示程度,含有到了极点和无以复加的意思。

五.“一”字活用为助词

“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左传·昭公二十年》)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管子·霸形》)

这两句中的“一”字,是数词活用为助词,可不译,如当“亦、已”解也通。这种用法,成语“一干二净”中仍保留着。

标签:;  

古汉语中“一”的使用_数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