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观的人文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可持续论文,人文论文,消费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在经受了环境资源问题的长期困扰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全面批判检讨,并于90年代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型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必须以环境资源的承受力为前提,改变过去那种对自然资源的强盗式掠夺和爆发户式的挥霍,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消费生活的质量。与工业文明消费观不同,可持续消费观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本身谈消费,而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多重关系中考察和规范消费,从而赋予消费问题以深厚的人文意蕴。因此我们对可持续消费观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操作层面,更要从人文价值层面予以深入挖掘和正确的定位,否则,可持续消费观的理论变革与实践贯彻就会大打折扣。
可持续消费观的人文意蕴,主要指它对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协调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关怀。可以说,无论是在观察的角度,立论的基础,还是在中心话语表达方面,它都有传统消费观所无法容纳的丰富的人文气息。
一、可持续消费观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正确划定了人类消费的合理边界,体现了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
主体意识是人对自身处境、需求等的意识。就这一点来说,主体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标志,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也就有了主体意识。但人及其主体意识不是预成的、既定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就根本意义上来说,主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人的实践方式、水平相一致的。就具体表现看则与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直接相连。因为人的处境、需求本身就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人获得了自身的各种规定性以及有关各种规定性的理解。从消费方面看,人如何看待和处理消费主体与消费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为自身的消费行为确定合理性标准等问题就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反映出主体意识的面貌。当然,环境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永恒的、必要的客观条件。
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自然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绝对权威。在自然面前,人只能顺从,难有大的作为。这就造成了禁欲型消费观的主导地位,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顺从和敬畏,与人类主体能力、主体意识的低下相一致。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类由对自然的敬畏和顺从变为对自然的蔑视和掠夺。与其相应的是消费主义价值观逐渐取得主流地位。引起变化的原因主要与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相联系。一是由科技革命所带动的近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恶性竞争。近现代科技革命和工业的发展无疑是文明的巨大进步,它在使人类需求得到空前满足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信心。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对科技力量的宗教式崇拜和对自身力量的过于自信,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就会从自然界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消费福利就会无限地得到改善。于是在各种有关消费合理性问题的探讨中,假定人的能力无限、资源环境无限似乎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人类自身活动内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常的答案就是,在微观上把收入作为影响个人消费的函数,而消费效益无非就是消费收益相对于支出的等价或盈余,即用较小的支出寻求最大的满足。在宏观上则以生产需要作为参照,当需要增加投资、进行资本扩张时,节减论就大行其道;当消费不足,市场疲软时,各种主奢论就被抬到了前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主俭论还是很有市场的。而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来,由于短缺经济被过剩经济所取代,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广泛蔓延,成为主流消费观。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活动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消费来说,它作为社会再生产活动诸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不仅是生产的归宿,也是生产的动力。今天仍然是我们刺激生产的重要手段。但问题是,这种消费观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类的消费活动离不开消费资源、消费环境的制约,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从根本上划定了人类消费合理性的边界。超出这一界限,就会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而最终导致消费的不可持续,也即人类的毁灭。当然,人类之所以形成这种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既是科技盲目发展的结果,更与对抗性社会竟争关系密切相连。在对抗性社会关系存在的条件下,不仅无法对科技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修正,反倒提供了使之合法化、普及化的制度支持和心理动力。在对抗性社会关系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诱发与强化,人们的获利欲望极易失去控制从而导致各种灾难性后果,自然界成为人们对抗性社会竞争的牺牲品也就在所难免了。
人类对自然界强盗式的掠夺和破坏最终为自己酿造了苦酒。消费资源几近枯竭,消费环境急剧恶化,在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同时,也在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方面造成全面紧张关系,除了发生过惨烈的世界大战以外,近年来各种人际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以及伴随丰裕而来的精神贫困、道德沦丧、刑事犯罪等像恶魔般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切都表明,近代工业社会消费观反映出来的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表面上看好象是在千方百计地满足人的需求,维护人的尊严,但实际上则因无视自然界的先在性、稀缺性而肆意破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本质上都是反人类的。它不仅不能使人获得预期的满足,反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瓦解着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消费观既不像农业文明消费观那样,盲目地崇拜与顺从自然,也不像近现代工业文明消费观那样与自然为敌,坚持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寻求人类的发展之路。为了人类自身的需要,必须给消费环境以合理保护;为了长远的消费利益,必须对目前的消费进行适度节制。这体现了人类理智的进步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恩格斯曾经指出,当人类还在被自然盲目性和社会盲目性支配时,真正的人类历史就不会开始。也就是说,无论是对自然的盲目崇拜还是对人类自身的盲目崇拜,都不是完整的、自觉的主体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可持续消费观从人类长期的整体的消费利益出发,强调对资源的有节制的开发,对环境的合理保护,体现了人类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可持续消费观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消费观。
二、可持续消费观强调,必须兼顾不同消费主体的利益,以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统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体现了一种新的平等观
传统的工业文明消费观理解消费公平的立足点,是市场主体的机会平等,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平等。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是公平交易,反对欺诈;表现在消费者之间就是每个人的消费不能妨碍其他人的消费。公共场所吸烟,乱扔果皮,大声喧哗等因为侵害了别人的利益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价值指向无疑是文明的进步,今天仍然是人们消费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最起码准则。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且不说这种公平观是建立在本质上并不公平的制度基础上的,即便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也未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它只关注了人与人表面的、直接的消费权利平等,却忽视了因环境的介入而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的复杂关系。实际上,人类所面对的消费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也不是无边际的,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消费关系具有了零和博弈关系的特征。即任何人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私的、不道德的行为,都会影响消费公平原则的实现。但这个层次的公平问题始终处在传统消费观的视野之外。因缺乏道义上的支持,使得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长期得不到抑制。尤其是在占有资源与代价补偿上的非对等性,造成严重不公平。例如,仅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却消费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资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特别是美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煤碳和石油是非洲居民的8倍、500倍和1000倍,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发达国家还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引进外资的心理,大量进行污染出口,进一步恶化了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并加剧了地区、国家之间贫富的两极分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未充分享受现代社会富裕生活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折磨。另一方面,当代人为了满足眼前的消费需求,不顾后果地乱开采、乱开发,造成资源总量的急剧减少与环境污染急剧增加的严重局面,不仅直接影响了自身的消费质量,而且破坏了后代人继续发展的条件,剥夺了后代人的消费利益,造成代际发展的不公平。
可持续消费观以人与环境资源的依赖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考察消费行为。它认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不只是出于经济上的算计,还出于道义上的考虑。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态度折射出人类的伦理取向。挥霍浪费、污染环境不仅不经济,也不道德。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整体性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人们处理相互之间消费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就使任何人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为此,不仅要严格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还要建立合理的代价补偿机制,发达国家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当代人理应为后代人着想。在不危及后代人消费利益的条件下,合理寻求自身需求的满足。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可持续消费观把消费合理化的价值主体从单纯的个体扩展为人类主体,通过协调个体与整体的消费利益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消费利益,求得人类整体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公平问题获得了更加宽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厚的内涵。这样的公平观蕴涵着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辩证理解,更具有合理性。从共时态来看,个体、局部的发展离不开整体、全局的发展;整体、全局的发展又是由个体、局部的发展构成的,并以它为表征。从历时态来看,后代人的发展离不开当代人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后代人的发展。后代人的发展既是以当代人的发展为条件,又是当代人发展的必然延续与历史的超越。由此,我们可以说,当可持续消费观强调以个体、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时,它已经突破了传统公平观的局限,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和谐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道义准则。如果说以前在人们的消费活动所引发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凸现的情况下,对环境问题的忽略还是可以容忍的话,那么在今天面对被严重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极不公平的消费利益格局而无动于衷则是不可饶恕的。
三、可持续消费观认为,合理的消费必须是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均衡协调,这是消费主体自身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又一个缺陷是只关注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文化消费,各种关于消费合理化的考察基本上都是围绕物质消费进行的。不仅如此,由于它将物质消费绝对化,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培植出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工业文明消费观最终演变为消费主义价值观。
工业文明消费观对物质消费的偏爱自有其合理的一面,这就是它看到了物质消费对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今天,如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仍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而且,只要人类存在着,就不会放弃对物质消费的需求。但问题是它片面夸大物质消费的作用,甚至把人的价值等同于物质消费数量,这显然是对人的价值的贬低,是对人类需求的曲解。我们知道,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同宗教神学抗衡,打着人本主义的旗帜,主张“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肯定人类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攻击教会的禁欲主义,以人性反神性,以人道反神道,起到了积极的解放人性作用。但他们所理解的人性主要是作为生物学上的人,人的需求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定格在物欲的满足上,这种物欲化倾向在后来的演变中由于解除了技术约束并得到社会制度的支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上升为“世俗宗教”,成为社会动员的力量源泉、文化整和的黏合剂以及个人生存的依据。正如许多思想家所揭示的那样,人变成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动物,成为单面人。
消费主义的滋长与蔓延也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社会对金钱、财富的崇拜很容易转化为对消费品占有的竞争。占有更多的消费品不仅已经远远脱离人的真实需求,而且成为显示个人价值的标志物,一种全面的社会关系符号。人的需求外在化,外在目的成为主宰,人被各种虚假需求所包围,人自身的发展则变得无足轻重。正如佩鲁所说:“对于基本要求和真实需要,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理解。广告宣传复制起来的生产攻势刺激其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常被人讽刺地称为‘消费癖’,表明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丰裕中的无度,不仅造成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社会冲突,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发生异化,而且在与自身的关系层面也发生异化,后者是一种远比前两者更为可怕的异化。”
可持续消费观强调,消费不仅要注意与环境资源的和谐,与其他消费主体的公平,而且消费结构自身也应是均衡的。从大的方面看就是要保持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合理结构,从而为人自身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是可持续消费观人文指向的最终落脚点。首先,实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均衡协调,是提高消费质量的要求。消费既然以人为中心,而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只有全面满足人的需求,才能实现消费质量的真正提高。以往那种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文化消费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感到满足,但随着它的极度发展,物质消费边际效益会逐渐下降,丰裕的物质生活与空虚无聊的内心世界并存,这种畸形文化生活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高质量的生活。只有把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文化上的满足结合起来,才是符合人性的消费,也才能对物质消费质量进行提升,以较小的代价满足较大需求。其次,实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均衡协调,是人自身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实际内容。环境资源开发的持续性,社会关系发展的持续性,最终都落脚于人自身的持续发展。而人自身的持续发展既包括体力方面,也包括智力方面。从基本的趋势来看,智力上的可持续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在目前已经越来越明显。由于科技进步和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对于公民个体还是对于民族国家群体来说,拥有大量结构合理的知识,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资源。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和现代思维观念的个体,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没有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社会价值准确定位的民族国家,则无法应付各种社会的、自然的难题,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确立自己的强势地位。因此,加大精神文化消费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也就是为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文化支持,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共进共荣。这是最深厚的人文关怀。
总之,可持续消费观是以人为中心的消费观,是包含了新的公平观的消费观,是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但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不仅其理论变革与实践贯彻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就理论本身来说,仍有许多盲区有待探索。由于它是作为一种全球意识被提出来的,制度问题往往被回避了。而事实上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消费不仅要有观念上的变革,还必须有制度上的变革,即消灭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这在目前是无法实现的,它有待于人类长期不懈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