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态旅游业与政府的主导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主导作用论文,生态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四川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定位:生态旅游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21世纪的重大举措于今年开始启动,这给四川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西部经济大开发中,优先发展旅游业或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诸多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如果以旅游业为先导,势必会带动四川迄今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能提供较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按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其次,促进改革开放与横向经济联合。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四川的知名度,直接促进信息的传播、国内外经济合作和文化思想的交流,从而加快四川改革开放的步伐。再次,实施旅游扶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四川地处祖国西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较多的省份。发展旅游业能够促使贫困地区更新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因地制宜找准本地区经济增长点,即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因此,四川提出旅游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争取到2005年将旅游业在全省国内总产值中的比例从现在的4%提高到8%,使之成为四川省国民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西部各省已逐步认识到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特点,探索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诸如陕西省偏重于历史遗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云南省则偏重于自然民俗资源的开发。那么,四川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的比较竞争优势何在呢?四川地处中国西部的中央,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目前拥有66个主要景区。其中自然遗产2处,自然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景风景区9处;7座国家级和24座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64所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56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7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我国现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3处,其中四川有3处,即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区和峨眉目—乐山大佛风景区。此外,三星堆、四姑娘山、海螺沟、自贡恐龙化石群,亚丁风景区等都具有世界遗产品位。四川植物区基本特征体现为起源古老,特有植物繁多,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81种,占全国的20.8%。一级、二级、三级保护植物分别为4种、31种和40种,全国256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中,四川分布146种,占全国约57%。其中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33种,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红腹锦鸡等113种。针对上述资源特点我们不难得出四川旅游开发的长项是生态旅游的结论。
二、生态旅游: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由点及面的过程。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形式,或者是向旅游者提供的一类产品。例如,198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ector Ecballos-Lascurain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浏览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与野生动植物(曾坤生,1997)。90年代,生态旅游的核心,重新回归到自然保护与谋利于当地居民的轨道上来。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ociety)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彭希喜,1998)。而另外一些学者从生态旅游的旅游经历和生态的责任、义务两方面结合起来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如卢云亭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行活动”(卢云亭,1996)。
与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如下的特点。(1)景观的天然性。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其景观不可比拟的自然、真实、完善和神秘把旅游者带到一种与自然交流的特殊的情境中,并从中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的保护与否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最大的区别,传统大众旅游虽然也讲“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因此旅游业重蹈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旅游区的环境破坏十分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旅游环境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开发过程中,也体现在利用管理各个方面。保护的对象不仅是自然景观、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有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如原始的民族文化等。正是生态旅游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才使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3)旅游活动的多样性。现代生态旅游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还有满足大众的多样需求,故其旅游活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除了大众旅游的观光、度假、娱乐等旅游活动方式外,还有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出现的如滑雪、探险、科考等一系列特种生态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我们认为,要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深刻内涵,仅有一些简单的反映某一侧面的定义是不够的。实际上,生态旅游既是一种走向自然、认知自然、游赏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活动;又是旅游者满足其绿色旅游需求与旅游目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又是旅游者满足其绿色旅游需求与旅游目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永续的良性互动过程;同时也是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目的地以及政府管理机构通过博弈实现的效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这样的多角度、动态性描述,凸显了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核。
三、四川生态旅游:凸现政府的主导作用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崭新形式,发展势头迅猛。据1999年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另有资料称,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已近250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近5.2亿元。
然而,生态旅游中的低技术含量的设计,特别是忽视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保护性和持续性的粗放扩张方式,不仅限制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上行空间,而且导致了生态旅游资源的退化。一份调查显示:在已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还因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后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情况。因此,四川发展生态旅游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同时抓起来,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
(一)外部不经济和公地的悲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理论依据
在规划、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长期的管理利用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此也凸现出政府必要的主导作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的现象,即市场也有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地方。其中之一便是存在经济的外部效应。经济的外部效应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部效应,即经济活动不经市场交易而给他人带来无偿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部经济,指某些经济决策或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的有利影响或“搭便车”的免费好处。另一种是外部不经济。即某些经济政策及其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或无补偿的损失。外部不经济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学者哈丁提出来的“公地的悲剧”。在哈丁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有限,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到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最终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自己。
从“公地的悲剧”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如果我们将哈丁的“牧场”换成生态旅游环境,将“牧民”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比如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等,那么,这些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自我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对其它市场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答案不言而喻。事实上,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种外部不经济现象比比皆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和长远发展,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从长远来看,这种外部不经济必然会影响区域及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四川生态旅游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政府一方面可以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的地位加以规制,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及发展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政府着眼于宏观总体的协调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有助于旅游业在规划开发及其管理各方面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策建议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联,其中有“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的话。同样,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应建立在积极审慎地把握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形势的基础之上,注意到完全放任自流的“宽”的自发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应避免政府事无巨细的“严”的控制的不良后果,政府主导作用的合理边界,主要定在制定法律、法规、合理规划与开发、加强宣传教育、培养新型人才这几个方面。
——制定法律、法规。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必须用立法规范旅游业的行业行为,制定出有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奖惩方法等方面以及旅游企业应遵守的法律和地区性旅游法规。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如质检所)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监督。并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通过这些管理条例使旅游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
——合理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性前提是保护生态范围旅游及其环境。为了保护,开发应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超出这一范围,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四川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必须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反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为使旅游资源合理地得到规划和发展,首先,应对全省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对要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和承受能力的评估、以及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我们建议,这样的可行性论证应由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中介机构——旅游资源开发评估公司完成。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说明并不是所有自然保护区都适合开发,这就需要由各方面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地理专家、经济学者、市场分析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论证,交予政府。政府再从全局考量来审批是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通过这样一种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地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其次应对全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价,加强疏导,力争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破坏旅游资源。在这方面,不丹限制旅游规模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不丹是一个小国,根据其自然条件,不丹发展旅游业一直是限制入境旅游者的总人数,一般每天在全国的外国游客不得超过100人,全年控制在2000-2500人,但实行“高质量、高价格、全包价”的做法。同时,对旅游者的旅游路线、从事的活动、垃圾的排放、处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一限制规模的旅游模式和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使不丹的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对社会自然影响颇少,并始终保持了吸引力。最后,为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而建设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的旅游节目、旅游活动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这不仅仅意味着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还能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风情风俗便是四川一个重要的资源。因此,应充分考虑四川特定资源所包含的个性潜力并努力加以开掘。
——加强宣传教育。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的主题是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的对象之一是旅游区的居民,旅游区居民有组织地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不仅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而且能够让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实现旅游扶贫。但是,如果旅游地居民只顾眼前利益,破坏性地使用资源,将会使“公地的悲剧”重演。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旅游地居民明白,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保护了这一基础,就意味着保护了他们的经济收入,而保住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一切身利益成了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动力,只有在这其内在动力驱动下,当地居民才能将保护资源和环境转变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宣传教育的对象之二是旅游者,生态旅游的一个重点特点就是提倡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因此应大力传播自然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增加生态旅游中的高技术含量的设计,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形成生态旅游集约发展方式。此外,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把宣传教育的内容融入旅游、参观和娱乐活动中,做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培养新型人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同时,一个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性,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能否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的保证。四川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为四川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