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性职业中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职业事故,对当事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加剧企业的风险成本。因此文章结合一起突发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就应急处置展开分析。
关键词:突发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置;措施
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通常采用工程分析法对生产工艺的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原辅料在工艺过程中的反应、转化及是否挥发、有无中间产物等,系统地识别出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原辅料使用的环境发生变化,根据自身特性,会产生其他严重的危害因素。
1事故经过
2017 年 7 月 7 日 0:00 某公司镍盐车间夜班作业人员接班后联系浸出车间值班人员沟通废水排放事宜,因多次联系无应答,1:15左右,镍盐车间 3 名作业人员赴浸出车间查看具体情况,期间 3 人感觉呼吸困难、头晕和浑身无力,且发现 1 名作业人员晕倒在车间废水槽口旁,3 人立即离开事发现场并通知成品车间 2 名作业工人一起施救。5 人再次进入现场后发现另有 2 人也晕倒在废水槽旁,5 人共同努力将晕倒的 3名作业人员从事发现场救出,并给予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公司将晕倒在现场的 3 人和施救者 5 人一起送往某医院救治。其中晕倒的 3 人中 2 人因中毒死亡,1 人病情严重于 7:00 左右转院治疗;5 名施救者经治疗情况稳定。
2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1现场调查
应急中心当日 7:22 接到报告,应急小组 9:00 左右赶到现场。经现场了解,事故发生于该公司浸出车间。该公司依据生产工艺主要设置镍盐车间、浸出车间和萃取车间。镍盐车间配料后送至浸出车间浆化,浆化反应后经萃取车间萃取,去除杂质,富集所需产品。萃取车间二次萃取过程产生的废水输送至浸出车间废水槽。废水槽设为三级,一、二级废水槽呈酸性,三级废水槽设有前端处理工序,即将酸性废水加碱处理(中和反应提高 p H 值)后排入三级废水槽,最后再加入硫化钠,使废水中的镍离子沉淀形成硫化镍并回收。由于最初进入现场的 2 名死亡,1 名重症,只能对施救而中毒的 5 名作业人员进行询问,均反映在现场施救时因高度紧张,未明显闻到硫化氢气体的 “臭鸡蛋气味”,这可能与硫化氢浓度过高,麻痹了作业人员的嗅觉神经有关。
2.2 现场检测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生产工艺分析、现场人员询问,初步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硫化氢。应急队员佩戴个体防护用品进入事故现场,打开废水槽盖后,采用硫化氢快速检测仪进行检测,读数 90~112 ppm。随后采用大气采样器进行采样并送实验室分析,共采集 8 份样品,其中废水槽口采样点的硫化氢浓度为 3. 80mg/m3、2. 66 mg/m3,其余采样点硫化氢未检出。分析原因可能与废水槽盖打开后硫化氢迅速随风逸散有关。
2.3 事故原因分析
1.危害因素分析
现场调查中发现,浸出车间使用硫化钠化学品,其具有 “遇酸生成硫化氢”的特性,但是根据工艺流程,该公司废水经过浸出车间三级废水槽时进行了加碱中和处理,无硫化氢产生条件。进一步调查询问得知,当日 0:00接班的镍盐车间作业人员发现的现场情况是一、二级废水槽的酸性废水,未经过前端加碱处理直接进入到三级废水槽中,因此浸出车间三级废水槽的废水呈酸性(推断 p H值为1~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事故分析
酸性废水未进行前端加碱处理,作业人员也未进行 p H 值测定,使酸性废水直接排入三级废水槽且将硫化钠投入到酸性废水中,从而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浸出车间作业人员毫无防备导致急性中毒,后续救援人员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情况下进入现场救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
3 讨论
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酸性废水未进行前端加碱处理,硫化钠在酸性条件下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导致作业人员中毒。在事故调查处置过程中发现,该公司作业人员只了解通过加碱调节 p H 值是工艺过程的需要,但不了解若废水呈酸性加入硫化钠会产生硫化氢气体。作业人员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认识不足,对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料理化性质掌握不够;针对硫化氢中毒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该公司从未对作业人员进行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同时未落实建设项目 “三同时”制度,未进行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现场工程防护设施(通风机)损坏而无法正常使用;作业人员未配备防毒面具和应急救援设备,事故发生时中毒人员与施救人员均无任何个体防护用品。针对此次中毒事故发生的特点,对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一是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三同时”制度,即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价工作、设置相应的职业卫生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在废水槽配备 p H 值在线监测设备。二是用人单位要加强作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安全的相关培训,使其了解作业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掌握各因素理化性质、危害、预防和应急救援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三是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和总结,保证作业人员掌握自救、互救相关技能。许多急性硫化氢中毒发生后并没有引起救援者的警惕,盲目施救是导致事故危害扩大化的推手。因此,需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置应急救援设施,加强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避免救援过程中再次发生中毒事故。监管部门必须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
4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思考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在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将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目前,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包括生产工艺、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尤其对于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识别,主要基于通过工程分析,确定使用的原辅料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挥发、逸散,进行何种化学反应,产生何种中间产物及最终产品,最终确定危害因素通过本案例的分析可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不能仅仅基于各种物料在工艺中的使用过程,还需要注意物料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案例中涉及的硫化钠遇酸生成硫化氢的特性,从而避免急性硫化氢中毒。职业病危害评价是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重点内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更是其重中之重。技术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的分析,努力掌握各类化学物的特殊性,并分析其出现特殊反应的可能性,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和指导,还能为科学、全面、准确地识别危害因素提供保障,以避免危害因素识别发生遗漏。
总之,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与化工相关的企业也遍地开花,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对商品需求的满足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这些需要长期同化工原料打交道的生产操作岗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并积极地对症下药,从多个角度出发,减少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率,让人们拥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岩松,迟江鹏,周丽丽.职业中毒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7,43(06)
[2]张云贵,顾华康,何丽芳,宋家卫,李桑柔.某铝厂一起急性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调查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35(05)
[3]王庚,马晓明,李岳,康海丽,吴扬帆,刘治华,雷红彦.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对危害因素识别的思考[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7,30(05)
论文作者:曹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作业论文; 硫化氢论文; 职业病论文; 车间论文; 因素论文; 水槽论文; 职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