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选举行为及其与选民性格特征关系的实证研究

农村选举行为及其与选民性格特征关系的实证研究

朱金卫[1]2003年在《农村选举行为及其与选民性格特征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P=4>政治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制度的民主化与人的民主化。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民主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集中地体现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与对领导人的选举行为过程中。在西方,对选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侧重于选民的心理与选举行为的关系,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对政治家的心理特征对其政治决策行为和领导方式的影响上来,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探讨候选人的心理特征对选民投票倾向的影响,从而显示出将政治领导人和选民纳入到整合研究范式中的趋势。中国大陆对选举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由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完成的,由于中国大陆的选举民主化进程是把农村作为开端,首先在农村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因此研究者把关注的焦点自然集中于农村的选举问题,但从心理学角度对农村选民的选举行为进行的探讨还是空白。本研究试图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探讨农村选举行为及其与选民性格特征的关系,包括叁个具体的研究。研究一旨在应用心理测验编制原理与技术编制“农村选民选举行为问卷”;研究二和研究叁应用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等多元统计技术分别探讨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和性格特征与选举行为的关系,以说明影响选民选举行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由政见投票取向与非政见投票取向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其中,政见投票取向维度由“政策效应”、“民生意识”、“村民权益”和“监督机制”4个因素构成,非政见投票取向维度由“候选人身份”、“候选人德能”、“选民社会关系”、“候选人背景”、“选民自我利益”、“选民自我权利”和“政党意见”7个因素构成。据此结构形成农村选举行为问卷包含11个分问卷,分别用来评定农村选民对村级干部直接选举意义的认识和影响选民投票倾向的因素。经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清晰的结构效度,评定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2.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相关微弱,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选民之间的选举行为差异微小。在叁个内源性变量(性别、年龄和民族)中,性别因素对选举行为没有显着影响;40岁以上的大龄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汉族选民在认识上更看重选举对落实国家政策的意义,而少数民族选民在投票时比汉族选民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左右。叁个外源性变量(党派、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对选举行为未发现显着影响。3.选民的性格特征与其选举行为具有广泛而显着的相关,不同性格类型的选民对农村选举制度意义的认识存在显着差异,他们的投票取向也存在显着差异。积极性格型的选民倾向于从保障国家政策的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和有效防止农村干部腐败等方面认识农村选举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在投票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候选人的品德和才能,而不是考虑候选人的身份和选民自己的物质利益。

李蓉蓉[2]2013年在《效能与参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检视》文中研究说明民主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基层民主政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30年,围绕“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基层出现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模式,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学界,关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讨论与研究如火如荼,角度也各有不同。本论文试图从亲身经历于中国民主实践的村民和市民入手,通过对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较为客观与科学的描述和分析,以期反映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情况,从而为民主政治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完善提供些许有益的帮助和建设性的思考。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中国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及其关系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进一步检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绩效。第二,通过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揭示影响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因素与缘由。第叁,通过观照中国基层民主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进一步验证西方现代化和民主理论中的诸多观点,考证其适用性。本论文从实证主义出发,运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已有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基层实际设计了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访问问卷,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的晋北、晋中和晋南的7个村庄,4个社区抽取803位村民和427位居民作为访谈对象,并获得了较为真实的调查数据。通过SPSS15.0软件分析,证实了两份问卷的信、效度和可用性及其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为下一步资料分析奠定了科学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村居民的村庄政治效能感水平偏低,政府政治效能感趋于中等水平;村庄外在政治效能感高于村庄内在政治效能感。第二,中国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比例较高,参与的内容也较为集中,但参与管道、范围有限;同时参与的深度极浅,各种层次的政治参与水平均不高的状态,但是在选举的主动与被动性上仍表现出多数的主动。呈现出广度单一、范围有限,水平偏低的特点。第叁,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政治效能感和政府政治效能感趋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城市居民的社区外在政治效能感仍高于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表现出臣民文化的特点。第四,中国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弥漫性趋势,不再单一集中在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参与上,参与范围增加;但是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有限,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深度均较低。第五,影响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中,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政治面貌、性别是影响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社会人口学因素均没有产生显着差异。影响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的因素较为明显的是物质诱因和地区差异,城市居民更多地体现在地区差异上。第六,在影响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中,政治面貌、性别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非人口学变量中地域差异是主要因素,物质诱因和干群关系在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上有差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其政治参与更多地受到政治面貌的影响,其他社会人口学变量均未造成显着影响。第七,中国城乡居民的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关系表现出村庄(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有紧密关系,村庄(社区)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政治参与影响不显着,仅在推动性政治参与上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已取得一定的成就,表现在乡村民主中,村民政治效能感正在从一个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推进,村民不仅具有了一定政治知识的主观感知,而且也具有了一定影响村委会和村干部的主观能力感,这种中低水平的主观能力感必将成为今后较高水平政治效能感的基础。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比例较高,参与选举的主动性增强;表现在社区民主中,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已趋向适中,民主所需的基本态度已经形成,政治参与的广度在逐步扩大,参与范围也在增加。但是,30年的基层民主政治还存在诸多不足,从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角度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村民民主态度并没有充分形成,政治参与深度不够,乡村民主政治的效力不足。第二,尽管城市居民已具备相应的民主态度,但政治参与明显不足,社区民主仍需让权于民。第叁,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要求基层民主政治亟待深化。第四,西方诸多现代化理论和民主理论在中国现实政治中并不一定具有理论的普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农村选举行为及其与选民性格特征关系的实证研究[D]. 朱金卫. 云南师范大学. 2003

[2]. 效能与参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检视[D]. 李蓉蓉. 山西大学. 2013

标签:;  ;  ;  ;  ;  

农村选举行为及其与选民性格特征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