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铁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吴默琳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辽宁 沈阳 1101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铁路企业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改革创新,赋予传统的铁路文化以新的作用,增强了铁路职工队伍的凝聚力,为铁路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
一、铁路文化的历史沿革
1.铁路文化的产生
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铁路文化从修建第一条铁路就产生了。在清朝封建统治时期,外国列强觊觎中国巨大的市场,从1840年后就逐步有计划有预谋的在华修建铁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明目张胆对清政府提出了兴修铁路的要求,如1856年英国铁路专家向清政府提出了以汉口、上海、广州为三个基点,设置四条干线和三条支线的要求。西方列强从开始时小心翼翼到后期蛮横的要求,让清政府和清王朝的态度从从一开始的绝对反对,到朝廷和民间出现了部分支持铁路修建的声音。
1872年在天津租界内建起了第一条铁路,同年美国在上海设立第一家营利的铁路公司,1877年该铁路公司收归清政府所有,其后将其全部拆除。其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员认为火车在战争之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由支持铁路的修建,虽然最后因“无人敢主持”告终,但是铁路火车一事已经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民众对于铁路的认知从“庞然大物”到“喜闻乐见”。
此时在神州大地上已经萌发了朦胧的铁路文化,从新奇、质疑、强烈排斥到最后被动接受,代表着更快的速度、更强的货运能力、更为安全便捷的交通方式的铁路文化精神业已深深的植入了中国人民的头脑中。
现阶段,江苏省在建的15个体育小镇建设项目,分布于江苏的9个地级市,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和西部地区,分布区域不均衡。从区位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应拓展思路,创新开发体育产业的“蓝海”领域,整体规划发展沿海体育产业带,建设体育小镇的东部沿海新轴线。
(1)大革命时期的“二七精神”
96年前林祥谦等革命烈士带领着京汉铁路工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在工人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铁路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诠释什么叫作英勇、团结、牺牲、奉献。“‘二七大罢工’,是革命工人用鲜血和生命刻下的一座伟大的丰碑,其孕育的革命精神蕴含了无私无畏、团结拼搏的献身精神;追求正义、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坚定信念、勇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革命精神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必将成为激励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铁路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铁路文化从初始的朦胧迷茫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等特点,这些发展离不开铁路工人在一线的辛勤劳作、科研人员的废寝忘食,理论工作者对历史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升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解放战争拉开帷幕,铁路设备设施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铁路工人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和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对被破坏的线路进行抢修。“仅辽沈战役期间,沈阳铁路职工就开行了军运列车631列、运送支前物资58万余吨,成为了人民解放军重要的运输线、补给线、生命线”。即使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英勇的铁路人依然士气高涨、干劲冲天,面对各种困难,敢打硬拼、冲锋在前,彼时的铁路人心中怀揣着家国天下,心系着父老乡亲,渴望着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为祖国奋斗和付出。
通过改变C/N同时添加辅料等方法对纳豆进行混合处理,对上述实验方法完成的纳豆进行感官评价的结果见表4。
(3)过渡时期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在狂轰滥炸中诞生了“铁道兵”这个不平凡的岗位。仗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铁道兵们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用生命修筑下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沈阳铁路职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成了志愿援朝大队,展现了铁路工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特别能战斗精神,为夺取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短短篇幅不足以概述浓厚深沉的铁路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优秀的铁路精神不胜枚举。“在长期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一代代铁路人的传递中一脉相承,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利益为先的责任担当,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等,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铁路干部职工,是维护铁路文化传统的精神纽带”。
二、铁路文化的构成
(2)解放战争时期的“大无畏精神”
6月22—23日,宁都县两天降雨量超过200 mm的有12个乡镇。暴雨洪水造成4.554万人受灾,紧急转移人口 629人,倒塌房屋 126间,县防办发布预警信息1 650条。东韶乡、安福乡、东山坝镇、钓峰乡、长胜镇、石上镇、青塘镇、洛口镇等8个乡镇出现了房屋倒塌,群众在房屋倒塌前得到转移,避免直接伤亡236人。
刘备选诸葛亮,在“才”;诸葛亮择刘备,在“平台”。俩人考虑的,都是未来。用现在的话说,有合作基础。这一点,见证“三顾茅庐”整个选择过程的关、张二人,不明白刘备这么做的用意。要“一把火烧了”茅庐,逼诸葛亮做“选择”。亏得刘备站位高,否则,诸葛亮《隆中对》之“对”手,很可能就要在曹操、孙权之间“选择”。
以时间作为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历史、现代、新时期不同的铁路文化;以逻辑作为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制度文化、礼仪文化、行业文化等;以地理区域作为分类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众多的民族更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铁路文化正是结合了铁路沿线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才使其丰富多彩、摇曳生姿。
2.铁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
在针对铁路文化进行研究时适宜采用广义概念。首先,狭义概念将铁路文化的主体定义为从事铁路工作的人是有失偏颇的。创造和感受铁路文化的主体应当是一对概念,既包含了创造铁路文化的铁路人,也应当包括被铁路文化熏陶和感染的普通群众。铁路人在工作岗位上继承和发扬了铁路精神,乘客通过感受铁路精神受到启发鼓舞从而将这份精神传播到各行各业;其次,狭义概念将铁路文化的产生环境定义为在生产实践中是不周延的。铁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只存在于生产过程中,铁路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除了体现在生产实践中外,还体现在有体物如建筑,无体物如发展水平、科学水平等方面。最后,狭义的铁路文化概念将其限制在特定的劳动时间,也就是上班时间是不准确的。铁路人塑造铁路文化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久而久之养成的一种工作作风及生活习惯,是铁路人的自律、学习、上进、提高为创造铁路文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2.铁路文化的特点
1.西部铁路精神
铁路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国家重点行业,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比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行业内的统一、联动、科学管理、铁的纪律、时间性强、不同区域的行动一致性等,同时铁路还具有企业性、公益性等特点,因此导致了铁路的企业文化有着其鲜明的特点。
1.铁路文化的内涵
(1)铁路文化与国家发展相统一
我国铁路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摆脱屈辱,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政治稳定,则铁路稳定。国家发展,则铁路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可以建设正确的企业文化。“在新时期,铁路企业的压力也不断提高,所以相应的内部管理压力也会提高。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企业难免会有错误的发展方向,所以铁路企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我国的铁路事业做出贡献,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2)铁路文化的多样性
有人将铁路文化定义为“铁路文化是铁路人在生产实践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作用于特定人群和特定劳动时间甚至是自身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也有人将铁路文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认为“狭义的铁路文化是指由铁路运输生产实践衍生出的铁路运输特有的精神文明及管理制度。广义的铁路文化是指以铁路运输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具有铁路运输生产特色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3) 铁路文化的先进性
从第一条铁路通车之时,铁路就一直被誉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铁路文化自然也有着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2010年7月,铁道部发出的《关于加强铁路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铁路文化发展方向上,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展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广泛性,惠及广大铁路职工和旅客货主的铁路文化。铁路文化建设是改善铁路员工精神风貌、提升铁路行业文化内涵的根本措施,也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铁路文化变革与创新
2014年1月9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将铁路精神概括为“安全优质、兴路强国”八个字,反映了铁路的本质属性,描绘了铁路的美好愿景,体现了铁路企业在深入推进铁路事业进程中的价值追求,揭示了铁路人的精神风貌,是鼓励全路干部职工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沈阳铁路局将“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安全优质、爱路敬业、自强争先”的沈铁精神,反映出铁路安全这一永恒主题和服务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了沈阳局光辉历史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目标追求。
对于“性质5(是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点,北师版、冀教版和苏教版将其编写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前,在呈现该知识点的同时,还把它作为探究发现或论证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手段,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还凸显了变换几何的优势[17].其它3个版本则将其编写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内容之后,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习,虽然能为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性质5(是中心对称图形)”打下经验基础,但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弊大于利.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也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铁路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发展目标,紧扣铁路文化产业改革发展要求。
首先,对市政工程经济效益过度重视。目前,很多市政工程的施工单位都是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因此其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此而服务,对都市生态保护的关注严重不足,而且在施工中常常为了最大化的获得经济效益,对都市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例如,在水资源方面,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问题[2]。而在市政工程中,很多水资源和地下水都受到了污染。此外,为了建设新城市,很多市政工程开展中,会对一些“影响市容”的人文历史遗迹进行拆除。
2008年,沈阳铁路局、局党委作出了以“西部资源战略”为龙头,建设西部铁路的战略决策,建成了“能力最大、效率最高、环境最美、效益最好”的西部铁路,创造了“胸怀大局、不讲代价,忠诚履职、恪尽职守,苦干实干、挑战极限,连续作战、敢打必胜”的西部铁路精神,成为了激励全局干部职工在各类困难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松劲、挑战面前不畏惧的顽强意志和力量之源。西部铁路的经营者们,挑战自我、甘于寂寞、激情奉献、以苦为乐。面对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和暴风雪,他们坚守岗位不退却;面对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岁月,他们以站为家不言愁,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奋战西部的绚丽篇章。
2.抗洪抢险精神
2010年8月19日,西安至昆明的列车行驶至广汉德阳间石亭江大桥时,由于洪水致使大桥倾斜,桥墩倒塌,列车脱轨,铁路职工和铁路旅客生死相依、团结互助,最终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铸就了“舍生忘死、不怕牺牲,恪尽职守、身先士卒,克难攻坚、敢于胜利,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情系旅客、生命至上”的抗洪宗旨。“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铁路光荣传统和优良作用的大发扬,是 ‘人民铁路为人民’崇高使命的具体实践,是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真实写照。”
2013年8月15日以来,吉林省中部地区普降暴雨,导致沈吉铁路沿线基础设施损害严重,途径旅客大面积晚点。在洪灾面前,沈阳铁路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广大职工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争分夺秒开展抢险救援复旧工作,确保沈吉铁路尽快恢复畅通。“在辽吉两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及抚顺、通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7个工程局兄弟单位的无私支援下,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昼夜奋战在水害一线。抢险时各级干部冲锋在前,救助时工会组织走在最前面,8000人的抢险大军只用10昼夜就恢复了沈吉线通车,整个抢修施工中未发生一起人身和质量事故,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再次展示了沈局速度,彰显了沈局精神,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The azimuth DOA hk;l(t) and elevation DOA uk;l(t) can be expressed as
3.小东精神
结合图3和4可知:-325目新生粒级含量随着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直径磨矿介质对新生粒级含量影响各不相同,对于-325目而言,7mm介质直径下新增产品粒级含量更多;同时在30Hz的转速下,7mm介质条件下的新生粒级单位能耗最小,故可选用7mm作为研磨介质直径。此外,在实际工业应用中会根据不同产品粒度配置不同介质配比进行细磨,以最大限度提高细磨效果。
综上所述,利用PiCCO技术进行精确液体管理的方式,能更合理有效地同时实现早期液体复苏和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获得更佳的近期治疗效果。
小东站于1948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至到今天,70多年来无论是在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激情澎湃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还是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年代,一代代小东人以他们的拼搏、奉献,用他们的汗水、心血,谱写了一种精神,创造了一页页辉煌,铸就了一座座丰碑。更加让人钦佩的是在这七十多年的岁月中,小东精神总是能结合党的领导与铁路实践打造孕育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的独特的价值观,永远不停歇的进步和发展。小东青年职工秉持着“要想业务精,规章必须通,心中有规章,遇事不惊慌”这句接地气的小东锦言,七十多年来针对安全部分从来未有过疲劳意识,小东人用自己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保障安全的真谛“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春潮澎湃处、扬帆进行时,铁路精神文化历久弥新。从伴随着炮火声成长起来的铁路人,到今天沐浴在党领导下茁壮成长的新一代铁路人,铁路文化精神在一代代艰苦卓绝的实践中深刻的印在了铁路人的骨子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是强调不要摒弃、不要忘记铁路人最初那颗汹涌喷薄、热潮涌动的赤子之心,继承优秀的铁路文化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赋予这些文化精神以新的内涵,确保铁路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强有力的运输保障,为建设交通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云.铁路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3. 杨庆丰,梁俊,金树福.沈阳铁路局党史教育室外课堂学习读本[M].沈阳铁路局党校(干部培训中心),2017.
4. 铁道部政治部组织部编.和谐铁路党旗红[M],2007.
5. 孙生会.将抗洪抢险精神和作风与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5):47.
6. 张雯.新时期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探讨[J].中国会议,2017(1):31.
7. 陈宏运.铁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2):44.
8. 连义平,刘广武.浅谈铁路文化建设[J].交通企业管理,2017(4):62.
9. 铁道党校课题组.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7(6):69.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8279(2019)05-0043-04
(作者系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助教)
〔责任编辑:刘凤新〕
标签:铁路文化论文; 发展与创新论文; 中国共产党领导论文;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