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1年中国的10部小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年将至,清点一年的收获自是人情之常。但谈论2001年的长篇小说对我来说是异常困难 的。一方面,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发生着比起小说更为惊心动魄的变化和发展,每天逼近我们 的真实似乎远比虚构的世界更为戏剧化。在我们的想象力不可企及之处,世界时刻在激发我 们的震惊和引起我们的反思。间不容发的真实的变化淹没了想象的世界。我们还会一如既往 地专注于阅读小说吗?另一方面,大量的小说的出版也造成了阅读的困境,即使是专业的批 评者也难免淹没在文字的海洋之中,找不到方向。几乎每一本小说都有自己的专心致志的读 者(起码我们可以确信作者都是自己作品的读者),而每一本小说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我的 判断和选择只能来自一个最为简单也最为武断的理由:我遇到了什么?因此,这件选出十部 作品加以评点的应景工作也变得格外勉强,我只能在我的有限的阅读中选择我感兴趣的作品 。这些选择是一系列个人的偏见和短视的结果,它的挂一漏万和自以为是只是说明了我的片 面性。表面上是“我”选择了十部作品,实际上,是十部作品揭示了我的局限何在。不过好 在小说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超越限制,创造新的可能。我只能说,这些小说在此时此 刻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它们显示了中国的一个侧面,是中国的想象力仍然活跃的见证。我也 只是通过这简短的评述表达我对于小说的关切,毕竟文字的世界中有许多迷人的东西,我们 应该不要忘记拿起书。
最后我要说,这里的排名不分先后。
一、《檀香刑》 莫言
这仍然是莫言式的放纵而诡异的作品。仍然是奔涌的语言瀑布,依然是有关“高密东北乡 ” 的传奇,莫言将焦点集中在一个世纪之前的那个世纪之交,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切暴力,他 仍然有惊人的对于酷刑的想象力,这部小说对于酷刑的异常细致的描写始终将读者置于一种 惊怵之中。这部小说似乎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另外一个起点的格外戏剧化的描述。莫言把一份 民间故事式的粗犷和放肆留给了中国“现代”的起点,这里混含了欲望、恐怖和混乱。他的 追问的焦点仍然是“现代性”与中国。莫言重新审视了“高密东北乡”初次与现代相遇的奇 观。一个农耕社会的那些来自传说和神话的那些想象力一旦和“现代”相遇,一切变得格外 不可思议。在“全球化”取代“现代化”变成中国的中心观念的今天,莫言回到“现代”的 源头,审视它“发生”的那一刻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处,其实让我们对于“现代性”有了另一 份观照。我们不得不从莫言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开始重新思考。它提示我们从现代历史的 悲情中走出的可能。
这本书在市场上的成功无疑说明莫言与当下流行的中产阶级的“优雅”的格格不入的汪洋 恣肆仍然可以吸引读者。《檀香刑》有一种不驯服的“野性”,这对于当下的那些品味细腻 的读者是难得的挑衅,也勾起了他们的一种超出自己平淡无奇生活的兴趣。但在《檀香 刑》中莫言太沉迷于他的想象力了,那种没有节制的奔放是莫言的不可替代的特点,但似乎 也是他的局限。在无数次惊叹莫言的想象的能力之后,我们似乎也有一丝疲惫。
二、《蒙面之城》 宁肯
这是标志了网络文学的能量的作品,这是关于成长和漂泊的小说。我们在这里好像看到了 少年维特式的浪漫的想象。少年马格探究自己生命的秘密和他在中国的漫游是一个异常瑰丽 的故事。在这里,北京、秦岭、西藏和深圳都是一些梦想中的地点,马格的漫游的历程充满 了诗意和幻想,他对于世界的观察的角度也非常特殊,这些地点其实隐喻式地呈现了当下中 国生活的不同方面。马格的浪漫在于他对于今天的个人力争上游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无视。 他渴望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的选择。而这渴望其实也存在于我们的 心底,但我们都不是马格,都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的轨道,但我们依然渴望。这本书触动我们 的是我们“没有走的那条路”具有的无限的可能性,它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另类的可能性的 期望和想象。这本书正好和所谓“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写作相反,那些作家逼真地表现 了当下中国都市年轻人的个人奋斗的欲望和挣扎,而马格的故事则告诉你不要忘记诗意和灵 魂。它的成功说明陷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生活经验中的“新”中产阶级的另外的想象。
这是一本首先在“新浪网”出版的小说,它首先是在网络的世界中受到读者的肯定的。它 的受到欢迎和认同说明网络文化具有的力量。网上的阅读开始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蒙面 之城》给了我们在网上幻想人生的新的机会。
三、《21大厦》 周大新
这是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尖锐对比的小说。主人公从农村来到北京担任大厦保安。他在这里 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城市的奇观。这些奇观似乎都是高速成长的中国的种种问题的投射。人们 追寻机会和成功,追寻欲望的满足,这造成了尖锐的伦理的问题。对于周大新来说,单纯的 农村青年在这里经历的成长是具有腐蚀性的。他的种种幻想一一幻灭,当有关爱情的天真幻 想幻灭时,当他认定的真诚的爱情变成一种闹剧,他真正感到了彻骨的绝望。周大新对于发 展的不平衡造成的“鸿沟”和发展带来的个人力争上游的价值观有切肤的追问。周大新从底 层的感觉追问了“新”、“富”的都市社会的问题。这种深切的底层感给了这部小说一种活 力。在中产阶级小说流行的今天,周大新的那种非常朴实的追问凸显了中国内部存在的问题 的紧张性。它提醒我们,发展的辉煌后面也会有鸿沟和问题,提示我们中国内部的社群的团 结的重要意义,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抛在外边的“输家”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当然, 周大新可能过分地窄化了微妙复杂的问题,但他的见证也不可抹煞。
四、《拥抱生命》 张聂尔
这是身患绝症的作者对于自己生命的回顾。在这里,小说和自传的界限被打破了。作者的 叙述异常直率,她讲述了在革命将军家庭中成长的历程,回顾了她与疾病漫长的搏斗,表现 了她在历史的巨变中的某种惶惑。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自有其魅力。对于张聂尔来说,与革 命历史的血缘的联系是她写作的激情的来源,她格外细致地描写了在疾病的困扰和死亡的威 胁之下,她为父辈和自己写下了有关革命记忆的证言。她仍然捍卫父辈的理想,但也没有掩 饰生活巨变的冲击和震荡。这种传奇式的经历当然让这本书有自己的力量。而她与红色时代 的那些风云人物的交游也打开了历史隐秘的一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世界。但张聂尔 和其他有关的历史传奇的作者不同,她在这里投入了最真诚的感情和关切。张聂尔以感性的 笔触不加掩饰地写出了一种特殊的人世沧桑。
五、《危机四伏》 胡玥
这是对一个沉积十年的旧案的追索。罪犯陈默连续杀人夺枪,最后抢劫银行。在无法破案 的时候,警校教师丛明却通过严谨的推理发现了陈默就是罪犯,但他的发现却没有受到重视 。而丛明等人反而对于仍然是警察的陈默感到恐惧。了解陈默的罪犯身份和尚未将他绳之以 法之间构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张力。而这种张力竟然存在了十年,而罪犯也娶妻生子。这种 能否破案的悬念一直变成了“危险”的一个强有力的隐喻。这部线索异常单纯的小说也标明 了这个案件对于城市人心理的严重的冲击。“危险”变成了一种弥漫性的焦虑。对于胡玥来说,“危险”是与青春相联系的。“危险”往往来自于青春的失意和迷茫。对于生 活的简单的一厢情愿的期望和期望失落后的挫败感是胡玥小说的犯罪的前提。对于 陈默,这是没有得到提升的失败情绪,它导致了犯罪。
胡玥用侦探小说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对于危险的关切。
六、《美女作家》 程青
这是一本通过戏仿写出的书。程青用对于所谓“七十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的反讽式 描写搭起了她的小说。她的嘲讽当然相当尖刻,那些煞有介事地戏仿的小说和评论也做得相 当认真,可以想象程青仔细的研究和模仿的功夫。程青用戏仿颠覆神话,解构界限,她用这 种奇特的方式揭示了坊间有关美女作家的种种传奇的不可思议的成分。程青试图探究有关“ 美女作家”的色彩斑斓的表现的神话特征。她并无还原真相的愿望,而且真相也是不可还原 的,但程青写出了一种消费文化对于写作的支配的力量,它使得任何文化生产不得不进入它 的 运作之中,变成它的一部分。“消费”构成的当下都市文化对于“摩登”和“另类”的无穷 无尽的需求正是“美女作家”的品牌建构的前提。程青极为巧妙地表现了那种通过文字对于 “身体”“欲望”进行消费的故事,她也对于年轻都市中产阶级的内在的保守和虚幻的反 叛情绪做了非常有趣的嘲讽。这似乎也是新的民族性格成长中的特别的部分。程青那种自觉 的反讽性受到了她自己的视野的限制,有时缺少一种“同情的了解”,其实,这种“同情的 了解”有可能加深反讽的张力。
七、《梅次故事》 王跃文
仍然是王跃文式的官场小说。王跃文对于地方政治生态的观察始终非常细腻和琐碎,他这 次有关朱怀镜的这个故事仍然细腻。他非常仔细地描写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微妙的权力关系 。这部小说的趣味在于它悠缓的节奏和从容不迫的表达。但王跃文似乎太迷恋他的这种微妙 性了,有时表现得过分沉闷。而有关朱怀镜和僧人的交往之类也不免落入俗套。王跃文的想 象力和才华是有局限的,但他的细致和敏感是他成功的依靠。这样的小说当然也投射了中国 当下社会的高度的复杂性,仍然值得一读。
八、《荒芜之旅》 何顿
何顿的这部新作仍然非常有力量。何顿描写了书商张逊发迹的故事。这个故事似乎也是中 国民间资本家成长历史的一个部分。何顿用张逊的日记和第三者的叙述构成这部小说。张逊 对于金钱和性的欲望和他无孔不入的近乎疯狂的对于成功的追求以及最后突如其来的死亡被 写得非常戏剧化。张逊的奋斗是“资本”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当然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地 方,但毕竟这种成长改变了中国。在历史的“合力”之中,张逊和他的同道也是一股不可压 抑 的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未必光明正大,但他们却显示了市民社会的活力。《荒芜 之旅》在叙述那些有关欲望的故事的时候也时时表现了一种绵长的诗意。无论是最后作为“ 增补”出现的张逊少年时代在农村的日记,还是宿命的死亡里都有一种诗意的表现。何顿在 饶有兴味地精细地表现张逊的个人史的同时,也不断追问人的命运本身,这使得他的小说有 了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九、《正午的供词》 邱华栋
邱华栋的这部小说是对于电影的表现。电影导演和明星的爱情以及中国电影在九十年代以 来的历史变成了他探究的中心,在这里凸显了他对于一个市民社会的成长的新鲜文化经验的 持续的兴趣。这本书混含了多种文类,也混含了戏仿和嘲讽。它仍然表现出邱华栋对于中国 城市文化的独特的把握能力。这是一部有一点像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城市小说的作品。大 量平面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丰富性。邱华栋的故事散发着活力和欲望,如果说何顿的描述中 有更多悲悯,邱华栋的叙述就充满前冲的活力。他的嘲讽中其实也包含着迷恋。邱华栋似乎 是“新”“富”中产阶级的现实欲望的最好的代言人,他在九十年代一直直截了当地表达他 们的要求。这部“供词”仍然延续了这种表现。只是他似乎应该对于他的人物有更复杂的分 析。
十、《张之洞》 唐浩明
唐浩明式的历史传记小说中,一贯对于历史的探究的欲望支配着他的文学的想象。写中国 近代史的传奇人物张之洞时,也是如此。他凸显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性”不同选 择的可能性。唐浩明的思考的焦点对准了“现代”的来源。他正好在莫言表达出奔放的想象 力的地方,体现了认真的探究的精神。《张之洞》中对于百年前的“家”“国”认同的思考 与莫言来自民间的想象恰成有趣的对比。
从《张之洞》和《檀香刑》表现的时代到今天,一百年,一个世纪已经远引,中国小说的 想象力能不能从百年的历史中超越,开出新局呢?中国小说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会有怎样的 未来呢?我们的小说如何参与中国新的民族性格的塑造呢?这些小说留下的隐约的线索启示了 希望。
标签:小说论文; 莫言作品论文; 文学论文; 读书论文; 檀香刑论文; 张之洞论文; 周大新论文; 邱华栋论文; 王跃文论文; 程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