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诚信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学科建设论文,视角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按照整体性的要求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从自觉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到自觉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表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上的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树立整体性的意识,开展整体性的研究,进行整体性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日起,就把自身的建设与工人阶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向工人阶级进行理论灌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从理论教育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理论掌握群众、武装群众,做了艰苦的工作。首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深入研究理论教育的原则、方法、目标,回答了理论教育的主体、对象和内容问题。其次,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和载体,组建并培育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指导建设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等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再次,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参加并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提升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典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并以此为指导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坚实基础。在理论教育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强调和重视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和重视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强调和重视理论教育载体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党和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教育发展规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整体推进的经常化、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为适应社会对专门性人才的需求,专业化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科学、学科发展到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1921年10月17日,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教育”的概念,并对“政治教育”的范畴、内容、任务、宗旨等作了完整的论述①。此后,苏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纳入党校的干部教育和高校的国民教育中,形成了党校、研究院和高等学校三个主要的理论教育专业建设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在中国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通过举办教学讲习班、讨论会、研究生班等,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迈出了新步伐。首先,中央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次,中央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专业设置。1986年5月,国家教委提出“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为正规化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走出一条新路”。②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硕士学位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专业有了重要的法规依据。1995年,这些专业整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2005]64号文件,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大力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重点学科建设。国家教委1995年10月制订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硕士点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相互促进,为新世纪全面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范畴。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③。第三步,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科建设走向规范化、常规化、制度化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功能与结构上的整体性特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

整体性是认识和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功能的基本点。这是由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从其一般特点来看,学科建设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战略规划研究、培养方案研究、核心课程研究、教学体系研究、队伍建设研究、评估体系研究等。在如此繁杂的研究任务面前,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有序推进,就必须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根据功能的基本要求,形成建设的基本思路。整体性功能的判断,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整体性特性的认识。从学科的角度看,整体性集中体现在学科对象的整体性、学科结构的整体性、学科方法的整体性、学科功能的整体性上④。只有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才能准确把握该学科建设的功能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体现在整体性研究和整体性运用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或三个领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既要通过推进学科体系创新、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又要通过整合研究资源、汇聚研究力量、建设研究基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覆盖面。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运用功能。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在实践中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然反映这一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运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组织队伍、培养人才的基础作用和带动功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支撑功能。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构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法性的基础。”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理论内容及其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要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体系中的重点地位,又要突破以三个组成部分替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倾向,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各部分的简单排列,也不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简单叠加,应该切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内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借鉴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长期建设的经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形态,研究并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经典作家的理论以及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共设立了6个二级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3个二级学科在内容结构上,反映和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容。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研究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般进程及其规律,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廓清历史进程中的疑难问题,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应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解为马克思主义史、列宁主义史、毛泽东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史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2个二级学科在内容结构上,反映和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的内容。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研究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研究理论教育的内容、方法、规律,开展理论教育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应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内容结构上,反映和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专门研究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5个二级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更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内容、手段、路径、创新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了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的有机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近代以来形成的学科划分,一般归纳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归属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具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的性质和地位。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灵魂。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灵魂作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把社会历史科学从唯心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科学本质,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必然重蹈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老路;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灵魂作用决定的。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工人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这一思想的灵魂,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这是由党的领导的灵魂作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建设、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学科方法的引领作用和建设目标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也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学科建设中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强调科学性,要求学科建设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强调政治性和阶级性,要求学科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法创新,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并不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更好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自身发展中,总是不断吸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各种各样的学科成果进行吸收、借鉴、加工,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新内容、新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要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教育的整体性推进

1.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质,要求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都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要求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按照整体性的要求推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第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的服务功能,发挥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平台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学科依托和学科支撑,提供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也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支持。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基础,为课程建设在内容、体系、方法、队伍、人才等各个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人才队伍,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为理论课教师掌握学术规范、占领学术前沿提供了条件。

第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建设的实践功能,发挥课程建设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课程对于学科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搞好这门课程的建设,使其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能够发挥任何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来说,好的课程是融教学和研究于一体,实现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知识传播的有机统一,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说,好的课程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把大学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整体性,要落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实践当中,以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不断增强学科意识,坚持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一致,教学评估与学科评估相统一,推动课程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科学化在于,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价值判断上的指导地位,又要遵循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吸引力。规范化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体现“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要求,切实做到“把课程特点的研究和贯彻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把课程内容的凝练和教学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⑥

2.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加强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和新的领域。一是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学科平台。在学科平台上,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整体性特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整体性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分门别类地、系统地、深入地开展研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一个学科领域内按照整体性的原则研究和发展。二是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科学研究不断细化和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的设立,提升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内外的学科影响力,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重点难点、原则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获得了专业和职业的归属感,增强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荣誉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旗帜下,汇集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凝聚了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党校干校、政研机构等各方面的研究人才,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平台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比较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第二,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重点领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第三,以重在建设的科学态度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紧紧抓住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编写社会科学系列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外交流等具体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3.学科建设与建设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要求,学科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学科建设,确立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体系;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服务,为党的理论建设提供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理依据,提高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把学科建设与理论武装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体人民。

发挥学科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借助学科建设在理论研究、专业建设、人才队伍方面的重要支持,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一是深化学习型政党的学习内容。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的时代背景下,不学习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作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党的学习内容的创新和丰富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二是巩固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基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学科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高了党的理论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三是营造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社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仅是党的建设的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学科建设把学习型政党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把党的理论建设和社会的理论工作统一到一起,在全党和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全党全社会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注释: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267页。

②梅荣政、李红军:《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1期。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87页。

④张云飞运用马克思主义“总体”或“总体性”的观点研究学科建设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对象是“从具体总体到思想总体的上升”,学科结构是“从范畴到群、系列和体系的上升”,学科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学科功能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上升”。张云飞:《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及其学科建设意义》,《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⑤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论视野》2010年第8期。

⑥张雷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到学科建设高度》,《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

标签:;  ;  ;  ;  ;  ;  

诚信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