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中学教师 谷丽华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中学教师 王 燕
课标要求与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新课程标准中对测量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教材分析: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课,是让学生在前面经历一个比较单一的探究过程后,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正确记录数据并记录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学情分析:
优势: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为本节课的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劣势: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所以,根据课标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3)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引入新课(预设时间3分钟)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
【点评】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引出新知,符合认知规律。?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合作探究一:量筒的使用(预设时间5分钟)
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规则固体的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俯视时视线斜向下,读数偏大,仰视时视线斜向上,读数偏小。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1)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2)用细线绑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3)用V2-V1,得到侍测固体的体积。
【点评】注重教学细节及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借助滴管使量筒的读数误差更小,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同时,课件中仿真工具的使用,使动态的实验过程得以逼真的展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时间,使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强调实验中注意的事项,规范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有扎实的实验操作基本功。
合作探究二:测量盐水的密度(预设时间20分钟)
(一)、小组合作,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出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二)、各小组间讨论并交流实验方案,请各种方案的学生代表,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共同讨论比较哪种方案误差更小。
方案一:(1)、天平测出空干燥量筒质量m1;(2)、将被测盐水倒入一定量到量筒中,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计算该液体的密度。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1;(2)、将被测盐水倒入一定量到烧杯中,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3)、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计算该液体的密度。
方案三:(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4)、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
(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四)、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点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教学设计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这一系列活动,养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 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测量盐水密度”时,先是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然后请各种方案的学生代表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共同讨论比较哪种方案更好、误差更小。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最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择优意识,更加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合作探究三:测量石块的密度(预设时间15分钟)
小组合作,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出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导学案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同学们共同讨论比较哪种方案更好。
(一)、设计实验方案:
(1)、 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该石块的质量m;(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用细线系好石块,轻放入量筒中,记下此时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3)、根据公式计算出该石块的密度。
(二)、设计记录表格:
(三)、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四)、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五)、思考与讨论:能否先按第二步测出小石块的体积,再按第一步测出小石块的质量?为什么?若是这样做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点评】教师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实用操作的现实生活,注重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方法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步骤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先是学生讨论选择较好的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操作,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拓展延伸:若被测的物体是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怎样去测出它的密度呢?
梳理课堂、归纳总结(预设时间2分钟)
请同学们讨论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再总结。本节课采用间接测量密度的方法,实验顺序不一样,实验误差大小也就不一样。
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适当点拨
布置作业:
给你一个托盘天平,一只墨水瓶和足量的水,如何测出牛奶的密度?写出实验步骤,并写出牛奶的计算表达式。
【点评】将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总体点评】
目标明确、具体,课件制作和应用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设计理念。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起引导、适时点拨的作用。注重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探究实验方案,养成亲自动手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的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乐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课师生互动比较多,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论文作者:谷丽华 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密度论文; 量筒论文; 学生论文; 测量论文; 液体论文; 方案论文; 体积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