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汕头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证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汕头论文,实证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04)03-0083-0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各个城市经济的竞争史。城市经济竞争总的趋势是北方资源型的重工业城市地位不断下降,而沿海城市则日益崛起,但目前沿海各城市的经济差距也正在拉大。
沿海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92年之前的初步发展、1992年到1998年的高速发展和1998年之后的调整。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在1992年之后,一部分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能协调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问题,防患于未然,使得经济发展显得后劲十足;包括汕头在内的另一部分城市则未能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注重眼前利益,导致在1998年后过剩经济全面到来、国际竞争与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种危机不断出现,经济增长率下降非常明显。1992年汕头的GDP为85.98亿元,1997年达到373.52亿元,增幅达334.4%,年均增长34.14%。而1997年之后,汕头经济增长率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1997-2002年汕头与全国、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比较
1997年GDP
2002年GDP
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汕头市 373.52亿元 483.29亿元29.4% 5.29%
广东省7316亿元
11674亿元59.57%9.79%
全国 7.4万亿元 10.24万亿元37.84%6.63%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广东省、汕头市1997年、200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编制。
与汕头的低速增长相反,沿海地区其它城市基本都保持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尤其是青岛、苏州、深圳等“标兵”城市,目前从经济地位上来说,汕头虽仍可称为一个经济大市,可是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特区的称号并不相称,与青岛、苏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见表2)。
表2 2001年汕头与经济发展“标兵”城市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苏州、深圳、汕头四市200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编制。
一 当前汕头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面对汕头当前的一些困难,社会上有很多悲观、消极的情绪。事实上,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经济停滞乃至倒退不可能是常态。要判断汕头经济发展的前景必须以客观、辩证、全面和比较的眼光去分析。
(一)经济实力不容低估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从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综合各种指标分析了全国城市的综合实力,从1992年开始每5年评估一次,1992年和1997年汕头均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但由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汕头的经济实力下降也非常明显——由1997年的第41位急剧降至2002年的第55位。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在地级城市中排在汕头之前的也只有:大庆、元锡、珠海、克拉玛依、佛山、秦皇岛、东莞、玉溪、常州、惠州、威海、烟台、镇江、桂林、江门、东营、中山、十堰、盘锦、鞍山、绍兴、梅州、唐山等23个城市。
如果按城市市区的指标来分析,2000年汕头在全国663个各级城市(包括直辖市、中央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县级市)中,汕头GDP总量为223.46亿元,排到53位;人均GDP为18980.7元,排到69位;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17.08亿元,排到42位;第二产业总量94.5亿元,排到74位。从具体指标的比较上看,汕头与沿海其它地级城市也没有明显的差距(见表3)。
表3 2000年汕头市区与沿海城市市区经济指标的比较
城市GDP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
地方财政预算
(亿元)
产值(亿元)产值(亿元) (元)
内收入(亿元)
汕头 223.5
94.54
122.79 18980.73
17.08
珠海 283.8 160.62
119.01 66550.61
22.43
湛江 204.2 112.5874.61
1481610.17
惠州 137.5 103.9431.17 37163.628.68
东莞 489.7 268.87
189.79 32278.75
30.22
泉州 162.8
80.5577.84 26513.14
10.25
漳州
93.12 40.6 47.54 18582.928.55
温州 332.1 191.93
134.41 28097.32
21.55
台州 256.6 160.2776.12 17995.311.06
烟台 296.5 167.69
112.33 18491.63
18.36
资源来源:连玉明.中国城市蓝皮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可以说,汕头城市综合实力有所下降是事实,但汕头依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就是在沿海城市中比较,汕头也并没有“掉队”。
(二)城市竞争力喜忧参半
与城市的经济实力一样,城市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指标,它包括城市的经济实力、政府的管理水平、对外开放的程度、市场的发育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素质等多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的课题组以数学模式计算了全国城市的竞争力。在排名的2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汕头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50位,综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74位,长期综合经济增长率排名第156位,综合人均GDP排名第26位,综合人均收入水平排名第3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汕头之前,并且综合人均收入水平排名也在汕头之前的地级城市有:东莞、无锡、温州、中山、绍兴、佛山、珠海、台州、泉州、常州、舟山、嘉兴等12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汕头之前,并且综合人均GDP排名也在汕头之前的地级城市有:佛山、无锡、南通三个。[3]
表4 中国地级城市竞争力比较(前31名)
综合竞争力 综合市场占有率 长期综合经济增 综合人均GDP排 综合人均收入水
城市
排名位次排名位次长率排名位次名位次 平排名位次
东莞
7 6
21 58 7
苏州
8 15
11 816
无锡 13 3
23 1426
温州 17190
30 4010
中山 20 25
42 3312
绍兴 23184
14 2724
佛山 24194 128 513
惠州 25 75
17 2827
珠海 26199
40 50 8
台州 28 23
29 6718
泉州 29187
45 2021
常州 31 99
50 1733
南通 36143
35 2442
烟台 38 27
27 9736
秦皇岛39 29
25 3485
舟山 40109
4613029
徐州 41 84
44 3547
嘉兴 42193
79 8923
湖州 43 89
7110128
威海 44 50
47 6139
汕头 50 74 156 2635
资源来源:倪鹏飞.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从上述资料分析,汕头的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城市中应当属于上等,在沿海城市中也比较靠前。但从城市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的创新能力来看,汕头则并不乐观。近年汕头虽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域”,但广东省按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专利申请量、研究开发人员的比例、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等指标对广东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的评估显示,汕头在广东省内城市中也只能排到第11位,而且与其它城市差距明显(见表5),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汕头很难建成真正的经济强市。
表5 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排序表
名次
城市
评估分数
名次
城市
评估分数
1 深圳 92.56 11
汕头 57.86
2 广州 87.25 12
潮州 57.3
3 佛山 71.89 13
韶关 56.68
4 珠海 71.57 14
茂名 55.56
5 中山 68.81 15
梅州 55.03
6 东莞 66.27 16
云浮 54.45
7 惠州 62.56 17
清远 54.44
8 江门 60.44 18
阳江 53.79
9 湛江 59.62 19
汕尾 53.71
10 肇庆 58.72 20
揭阳 53.57
资源来源:谢微微,李胜·广东城市创新能力评估[EB/OL].http://www.sz.gd.cn/jujiao/baodao/200208300383.htm.
(三)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一般说来,工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支撑,除非该地区有极其特殊的条件。就是在服务业已达GDP80%的美国,其工业制造业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服务业的1.5倍。汕头这样尚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的地区,更要夯实工业的基础。历史上汕头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之后汕头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汕头明确提出“工业强市”的战略,1994-1998年年均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20%以上,但目前汕头的工业发展水平依然不高。2002年全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4.5∶51.8∶33.7;广东省为8.8∶50.2∶40.1;汕头为9.23∶47.90∶42.87。也就是说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汕头还达不到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1998年汕头的工业总产值为660.06亿元,2002年为839.02亿元,年均增长率只有6.18%。2001年汕头的工业总产值为771.91亿元,人均工业产值为16724元;而苏州工业总产值已达4113.7亿元,人均达到70085元。汕头缺乏战略性工业和大型企业,在汕头市的工业总产值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仅有15.8%,超过八成的工业产值要靠小型个体工业来实现。在广东的百强企业中,汕头也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另外,汕头工业还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四)民营经济是汕头的一大特色
汕头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藏富于民,民间资本丰富。目前民间资本的实力远高于政府的资金实力。与“标兵”城市相比,汕头的民间资本并不逊色。2001年汕头的居民存款总额达396.33亿元,人均8580元,青岛的人均存款也只有8708元。汕头的城镇人均收入为8951元,高于青岛的8731元,汕头的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为7582元,高于青岛和苏州的6849元和7270元。
由于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加上汕头得改革之先,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所以民营经济在汕头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目前,汕头市共有民营企业6.87万家,经营领域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2002年,民营企业创工业产值649.44亿元,上缴税收22.7亿元,分别占全市同类数总量的77.4%和43%。汕头市现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雅倩”和“宜华”均为民营企业所创;截止到2003年,汕头市的3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中,民营企业占了26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389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年产值115亿元;8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345家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为汕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也是汕头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目前民营经济吸收的劳动力52.36万人,其中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936人、城镇待业人员6万多人。[4]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批专业镇和工业区的形成,聚集了一批企业,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外向型经济优势发挥不理想
汕头是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时间最长的城市,享有“粤东门户”之称,距离太平洋国际主航道仅7公里,毗邻台、港、澳,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突出,汕头又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潮汕人共1000多万人,也就是说,在海外每五个华人中,就有一个潮汕人,在海外潮汕人中也有很多名商巨贾。地理位置与侨乡优势使汕头有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1998年汕头的GDP为423.18亿,进出口总额为66.10亿美元,出口34.49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与当年GDP的比例,下同)高达129.2%,出口依存度(出口额与当年GDP的比例,下同)也有67.4%。但近两年,由于全国性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汕头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见表6)。
表6 2002年汕头与广东省、全国外向型经济的比较
进出口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额(亿美出口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依
(亿美元) 元) (亿美元)
存度
汕头 28.89 49.4% 15.69
26.8%
1.58 2.70%
广东
2211 156.6% 1185
83.9% 165.9 11.75%
全国
6208 50.14% 3256
26.3%
527 4.26%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苏州、深圳、汕头四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编制。
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2年汕头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远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不多,实际利用外资依存度不但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虽然这种情况与近两年汕头的经济形势及国家对汕头税务、海关的整顿有关,但也可以说明,汕头这一本应当成为“对外开放窗口”的经济特区的外向优势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发挥。
(六)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不振
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扩大内需是中国较长时间内必须遵循的方针。就汕头的情况来说,2002年汕头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516元,虽然高于全国平均的3190元,但低于广东省人均6378元的水平(当然如果考虑流动人口和旅游人员的消费,汕头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省相比应当没有这样大的差距),所以扩大内需也同样是汕头应该坚持的方针。而且与消费相比,汕头的投资与出口需求更为疲软,2002年汕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255元,低于全国平均的3362元。如前所述,外向型本是汕头经济的一大特色,但2002年汕头的人均出口额也只有327美元,远低于广东省平均的1505美元的水平。与“标兵”城市相比,汕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出口额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见表7)。
表7 2002年汕头与“标兵”城市几项人均指标的比较
指标 汕头
青岛
苏州
深圳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
2255
6683 13873 14817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
5016
5596
7735 13674
人均出口额(美元)327
1477
3172
9233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苏州、深圳、汕头四市200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编制。
二 汕头经济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回顾过去,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必要进行有深度的反思与重构,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才能为汕头经济和社会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有长期性、全面性、根本性的问题,战略一经确立就要长期坚持,除非是战略错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汕头市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90年代初期的提法是“海洋活市、工贸富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90年代中后期的战略是“外向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但要强调“外向、民营、港口三大特色经济”;2001年的提法是“信用立市、品牌兴市、实业强市”的战略方针;2002年的提法是“名牌、外向、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5]上述的每一项战略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事实证明它们并没能真正解决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在2003年汕头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汕头经济发展战略有了新的提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实施工业强市、城乡协调、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增创民营、侨乡、商贸、海洋四大优势。”这些新战略符合汕头经济实际,应当长期坚持,但各个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明确。此外,执行战略过程中应进行比较,即在沿海城市中可以选择几个与汕头在规模、经济发育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有相似性和可比性的城市(如镇江、台州、烟台)进行长期的对比,因为只有横向比较才知道发展情况。
(二)行政体制改革与整饬吏治
我国的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各种市场发育得不充分,相关的各种制度不健全,所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从沿海先进城市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迅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高效的政府,例如苏州,苏州的民众说,“前后6任政府很难说哪一任好,如同接力一样保证了苏州的高速发展”。汕头的历任政府也是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但汕头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却相对缓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政府机关作风长期未能取得根本性的改变。近几年来,汕头的“整顿机关作风”、“工业集中服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等活动搞了很多,制定有《汕头市改进机关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的规定》等措施,然而,对汕头民营企业的调查反映出:不少部门行政效能不高、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仍旧未能形成,冗员过多造成的“吃饭财政”状况依旧。因此,汕头要想真正重塑特区辉煌就必须首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进行突破,要早于其它城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汕头特区试验权的最大也是最后的试验场。
当然,确保行政管理体制的高效、协调、规范的关键还在于政风与吏治,在汕头的部分权力部门中,“吃、拿、卡、要”、私设“小金库”,收受“红包”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何革除积习,矫正流弊,净化政风已成为汕头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除了廉洁从政之外,整伤吏治的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创建汕头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
(三)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纵观我国沿海城市的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以大连、深圳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模式(名牌城市)、以青岛、东莞、温州(城市名牌)为代表的产品经济模式和以苏州为代表的综合模式。环境经济模式是先创造城市的自然、体制等环境,在环境优化与改善后带动产业的发展;产品经济模式是先以一系列拳头产品打出去,形成产业优势后再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模式是有一定工业基础后加强环境建设,再以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三种模式难说孰优孰劣,这是根据城市现实条件的选择,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工业为基础,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又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对产业发展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根据汕头经济发展的实际,笔者主张汕头应当坚定地走综合发展模式,即将当前施行的“品牌兴市”内涵扩大,让“城市的名牌产品”与“名牌的城市——汕头”共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素质和形象。当前汕头只是强调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对自己城市的品牌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事实上,在国外将一座城市作为一项产品请一些专业的公关策划公司进行设计、包装和推广是很常见的事。上海市政府正打算将上海市作为一项产品进行形象公关,并且已经开始着手挑选中意的公关公司。因此,汕头有必要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市当作消费品,把投资者、旅游者、市民当作顾客和消费者;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环境当作产品去经营。当然,名牌产品对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汕头而言可能更有现实意义,汕头对制造业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但可以明确的是品牌城市与城市品牌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的。
(四)人文社会环境
包括市民文化素质、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在内的城市人文环境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会使城市的包容性增强,政令也容易通畅。不少城市也正在塑造既有共性又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汕头为此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出台了“汕头市市民信用公约”、“汕头经济特区公共生活‘十不准’守则”、“汕头二十四字新风”、“告别陋习文明公约”、“20字基本公民道德规范”等倡导性公约,也进行了“汕头人精神”的大讨论。但人文环境的塑造不应仅仅是语言概括,关键是通过实际措施让全体市民有勇气去面对并革除自己的积弊,发挥长处,促进发展。目前少数汕头人传统观念中的糟粕,如自大虚荣、守旧排外、急功近利、注重关系、缺乏规范、小富则安等仍然存在,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发生在汕头的商业银行危机、信用危机、走私、骗税和农民的群体性事件在相当多人的观念中仍然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汕头是“自爆家丑”,是“倒霉”。这种市民意识对于汕头经济的重振是不利的。只有塑造好人文环境,才能变当前“汕头人的经济”为海纳百川的“汕头经济。
(五)经济开放程度
世界各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只有开放,接受外来的产品、服务、思想观念的冲击才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否则一定趋于僵化保守。开放本是特区最大的特色,可是汕头对外开放的形势并不容乐观,表5中所述的各种指标与“对外开放窗口”的经济特区的称号很不相称,汕头与沿海城市在对外开放领域的差距已明显高于GDP的差距。对内开放方面,汕头也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城市聚集的趋势非常明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等几个城市群,这些区域的城市逐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对区内的每个城市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而汕头位于“珠三角”和“闽南三角”中间,周围的城市实力有限,相互之间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不明显。因而,在对内开放方面也不容乐观。目前汕头还未能与国内其它地区形成有效的生产协作关系,人员的往来也不多。所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对内与对外的开放也是当务之急。当然,既要在开放中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要防止在对其它地方的学习中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要注重实效,例如,汕头多次到温州“取经”,但温州十多年前爆发的信用危机在汕头还是出现了。
(六)促进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由于在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中汕头的投资差距最大,所以除了实施工业强市、城乡协调、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之外,汕头必须重点解决投资问题。可以说,汕头投资的潜力巨大,经过几年的信用建设,汕头市的信用形象已经逐渐树立起来,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例如,2003年台湾电机电子公会针对大陆台商所进行的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中将汕头列为第九位的城市,推荐台资企业在汕进行投资。国家开发银行也将汕头定为重点投资的城市,决定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提供给汕头市信用合作额度80亿元。未来几年,汕头如果在做好投资环境建设、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能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会,吸引外来资金,鼓励民间投资,以建立汕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那么重塑汕头经济的辉煌是大有希望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汕头的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虽有减弱,但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在沿海城市中也并不落后,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汕头如果能重新找回当初创业时的创新精神,汕头就有希望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城市。
收稿日期:200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