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视角看古埃及文学中雄辩的农民_农民论文

古埃及文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多视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言善辩论文,视角论文,古埃及论文,文献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言善辩的农民》是古代埃及保存下来的篇幅最长,内容最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几篇 文献之一。该文献涉猎领域宽泛,是研究古埃及中王国时代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状 况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在埃及学研究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

该文献共由四片纸草组成,虽然每片纸草上所记载的故事都不完整,但是拼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故事。整篇文献是用古埃及祭司体文字记载的。内容讲的是三角洲 地区的一个叫胡恩因普的农民,用驴子驮着本地区的物产,去交换所需要的食品,路上 遇到了一个叫奈姆提·奈赫特的小官僚,他抢劫了农民的驴子以及其他物产,还把农民 毒打了一顿。迫于无奈,农民去京城向长官廉西申诉所受的冤屈,以求得真理和公正。 农民凭他那优秀的口才,能言善辩之特长,机智巧妙的申辩,最终取得了胜利。

《能言善辩的农民》这篇文献发现于19世纪末期。由于该文献中引譬设喻,点缀了很 多的文字游戏,使得整篇文献晦涩难懂。该文献自发现以来就不断得到埃及学者们的解 读。在此我们不妨就学界对该文献的研究作一下简要的回顾。

最早对该文献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学者。1904年,当时一个年轻的德国学生弗瑞德里希 ·福格尔桑(Friedrich Vogelsang)以该文献为题目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1908年 ,福格尔桑与英国埃及学家加德纳(A.H.Gardiner)两人合作把该文献进行翻拍处理,做 成摹本编辑成册,并尝试着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翻译(注:参见福格尔桑、加德纳:《农 民的申诉》(F.Vogelsang and Alan H.Gardiner,“Die Klagen des Bauern”),埃尔 曼主编:《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祭司体纸草文献》(Adolf Erman ed.,Hieratische Papyrus aus den kniglichen Museen zu Berlin第4卷,莱比锡1908年版。)。法国 埃及学家马斯皮罗(Gaston C.C.Maspero)出版的《古代埃及的通俗故事》(Les Contes populaires de l'égypte ancienne)一书中也收录了该文献的法语译文。1913年,福 格尔桑出版了他修订过的译文和疏证(注:参见福格尔桑:《对<农民的申诉>的疏证》( Friedrich Vogelsang,Kommentar zu den Klagen des Bauern),泽特主编:《埃及历 史与考古学研究》第6卷(K.Sethe ed.,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und Altertumskunde Aegyptens),莱比锡1913年版。)。虽然该译文称不上完美,但其重要 价值不容忽视。同年,德国埃及学家格雷鲍(Hermann Grapow)对该文献进行了颇有学术 价值的评论(注:载《哥廷根学术通报》(Gttingische Gelehrte Anzeigen)1913年 第12期,第735—751页。)。1914年,英国埃及学家欧内斯特·巴奇(Ernest Budge)参 考福格尔桑与马斯皮罗的版本,对该文献进行了比较灵活而自由的翻译(注:巴奇:《 古代埃及文学》(Ernest Budge,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伦敦1914年 版,第169—184页。)。1923年,加德纳以前人的译文为基础,并参考原始的纸草文献 ,对该文献进行了重新翻译,他的译文主要侧重的是语言,对该文献的美学特点没有进 行充分的考虑(注:加德纳:《能言善辩的农民》(A.H.Gardiner,“The Eloquent Peasant”),《埃及考古学杂志》(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第9卷(1923), 第5—25页。)。同年,德国学者艾道夫·埃尔曼(Adolf Erman)编辑出版的德文版的《 埃及文学》(注:埃尔曼:《埃及文学》(Adolf Erman,Die Literatur der Aegypter) ,柏林1923年版。后来被布莱克曼翻译成英文版,参见布莱克曼译:《古代埃及文学》 (A.M.Blackman,trans.,The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伦敦1927年版。 1966年,美国纽约对英文版进行了再版,出版了“火炬丛书版”,参见《古代埃及人: 他们的文献资料》(The Ancient Egyptians:A Sourcebook of their Writings)。该版 本中收录了由埃及学家辛普森做的导言。笔者手中使用的即为该版本。)中,也收录了 该故事的德语译文。20世纪40年代,埃及学家德·巴克(De Buck)编辑整理的古埃及圣 书体文字版的《埃及语读本》(注:该书初版于1944年,笔者手头使用的是该书的第2版 。参见德·巴克:《埃及语读本》(De Buck,Egyptian ReadingBook),莱顿1948年第2 版。)中收录了该故事,但内容很不完整,他对文献中比较晦涩难懂的地方做了大量的 删节。他整理的版本只相当于整篇文献的1/3。20世纪50年代,普里查德(J.B.Pritchard)编辑的《古代近东文献》中(注:威尔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抗议》,载 普里查德主编:《古代近东文献》(John Wilson,“The Protests of the Eloquent Peasant”,J.B.Pritchard ed.,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普林斯顿1955年版, 第407—410页。),收录了由埃及学家约翰·威尔森(John Wilson)翻译的该文献的英译 文。1972年,辛普森(W.K.Simpson)编辑的《古代埃及文学》(注:辛普森:《古代埃及 文学》(W.K.Simpson,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Egypt), 纽黑兰、伦敦1972年版,第31—49页。)中,也收录了该故事的英译文。次年,利希泰 姆(M.Lichtheim)编辑的《古代埃及文学读本》(注:利希泰姆:《古代埃及文学读本》 第1卷(M.Lichtheim,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A Book of Readings),柏克莱、 洛杉矶、伦敦1973年版,第169—184页。)第一卷中,也收录了该故事的英语译文。198 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佩里(E.Perry)以《能言善辩的农民:一个批评研究》(注 :佩里:《能言善辩的农民:一个批评研究》(E.Perry,A Critical Study of the Eloquent Peasant),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86年版。)为题目,做了博士学位论文。19 88年,牛津大学的帕金森(R.B.Parkinson)以《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一个疏证》(注 :帕金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一个疏证》(R.B.Parkinson,The Tale of the Eloquent Peasant:A Commentary),牛津大学1988年版。)为题目,完成了他的博士学 位论文。布鲁纳(H.Brunner)编辑的《古埃及的智慧》(注:布鲁纳:《古埃及的智慧》 (H.Brunner,Altgyptische Weisheit),苏黎士、慕尼黑1988年版,第358—367页。 )一书中,也收录了该故事的德语译文。1991年,帕金森参照原始纸草文献,对该文献 进行了重新整理,并出版了《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注:帕金森:《能言善辩的农 民的故事》(R.B.Parkinson,The Tale of the Eloquent Peasant),牛津1991年版。) 的圣书体文字版本。1997年,帕金森出版的《希努海的故事与其他古埃及诗歌》(注: 帕金森:《辛努海的故事与古埃及其他诗歌》(R.B.Parkinson,The Tale of Sinuhe and Other Ancient Egyptian Poems),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88页。)中也 收录了该文献的译文。1997年3月27—30日,美国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围绕《能 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为主题,召开了国际埃及学会议。会后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埃及 语:埃及语言研究杂志》把与会者的论文进行结集出版,共收录了十位学者的文章。

一、文学角度的研究

《能言善辩的农民》是古代埃及的一篇文学作品,作者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双 关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及韵律、象征等一系列语言技巧,使得该作品成为古代埃及文学 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例如,“你的航船不会落后延缓,你的桅杆会丝毫无 损屹立巍然,你的帆桁不会折断,你的贵体会无恙安然。”[B1.88—89](注:凡本文中 出现的方括号中的数字均系英国埃及学家帕金森整理转写的《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 圣书体文字版本中的标号。参见帕金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本文中的有关该 文献的汉语译文均为笔者根据古埃及圣书体文字译出。)“你是苍宇之舵手,你是载地 之柱梁,你是持重之锤线。”[B1.121—122]“舵手,不要偏离航线;柱梁,莫要弯折 斜倾;锤线,不可摇摆不定。”[B1.122—123]“对于懒惰怠慢者,绝没有明日可言; 对于真理充耳不闻者,绝没有朋友相伴;对于贪婪自利者,绝没有吉日祥天。”[B2.10 9—111]

作品中运用了对偶手法,例如,“作为统帅,你毫无贪婪之心;作为伟人,你毫无卑 劣之行。”[B1.96—97]“你是虚伪的驱除者;你是真理的缔造者。”[B1.98]“目明眼 亮者变成了盲人,耳聪善听者变成了聋子。”[B1.144]

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十分恰当而贴切。农民把长官廉西比作“苍宇之舵手”[B1 .121]、“大地之柱梁”[B1.122]、“持重之锤线”[B1.122]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 ”[B1.142],又把廉西比作“拉神,天空之神”[B1.171]和“哈皮神”[B1.173],接着 ,把廉西比作“暴风雨过后恢复静谧的天空”[B1.275]和“干冽的泉水”[B1.278],以 及“整个大地之船的舵手”[B1.298]。

农民在赞美长官廉西的同时,也使用了大量的讽刺、谴责之词,表现在农民使用了一 系列的消极比喻。例如,农民把廉西比喻为“鳄鱼之神的使者”[B1.151],来暗示长官 廉西的贪得无厌,以及仁慈之心的丧失。后来,农民又把廉西比作“一个可怜的洗衣工 ”[B1.200],“一个摆渡的艄公,谁有船票就助谁渡河”[B1.203],从而对廉西的不当 行为进行谴责。

古代埃及人在音韵方面取得的成就历来被学者们所忽视。这是因为古代埃及语是一种 已遭废弃几千年的死语言,我们无法唤醒古代埃及人,把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读给我们 听。随着学界对古代埃及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为我们探讨古代埃及人在音韵方 面的成就提供了一定的可能。《能言善辩的农民》这篇文献在音韵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技 巧十分突出。难怪有学者认为该文献是以一篇诗歌的形式写成的(注:福斯特:《<能言 善辩的农民>第八次申诉中的语言技巧》(John L.Foster,“Wordplay in the Eloquent Peasant:The Eighth Complaint”),《埃及学研讨公报》(Bulletin of the Egyptological Seminar)第10卷(1989/1990),第64—65页。)。文献中有下面这样一段 话:

oe.n oa = f ot = f nb im = s nem oa.w = f soq r spat = f wn.in suty pn ur r my.t oa.w wr.t n mr n iry.t r = f[B1.54—56]

于是,他(奈姆提·奈赫特)抽打(oa = f)农民的肢体(ot = f)。还抢走了农民的驴子( oav = f)。把它们赶到(soq)他管辖的地区。于是,农民为他遭受的痛苦而大声(oa)哭 泣。

不妨把上面这段话再稍做一下解释:农民想要oa = f(他的驴子),但从奈姆提·奈赫 特那里得到的却是oa(g) = f(他的抽打)。奈姆提·奈赫特用的是iaat(树枝),打的是 农民的ot(肢体)。农民的oa(驴子)被oq(赶走)了,使得农民只好oa(大)哭。

这段话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几个o和a音。朗读起来显得比较和谐顺口,充满音韵之美。 作者巧妙利用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和再现,通过音韵、旋律与节奏的协调配合, 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美感,即音乐感。

通观全文,原文献作者最擅长使用的技巧是利用同一个词(或相同词根)的来回重复。 这也是原文献作者最喜欢使用的语言技巧。我们不妨援引一例:nfr nfr.t nfr r = f [B1.337](当好人是好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好人)。nfr在古埃及语中可用作形容词“ 好的,美丽的,和善的,高兴的”,也可用作名词“美丽,美好,善良”。作者连续使 用几个nfr,使得所表达的意思十分含蓄,要靠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琢磨,去体会。

在西方语言中,头韵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语言技巧。它是指通过采用连续几个词相同首 音的技巧,从而把散乱的音节联系贯穿起来,构成一个音调和谐的有机体。作者多次使 用这一技巧,在此不妨举例说明。

iw own ib = i...iw wn sp = f...iw own ib = k...iw owa = k...nn au rdi oeo = s[B1.322—B1.324](贪婪者与成功无缘,他的成功就是失败,假如你贪婪,你就会一 无所有,假如你也抢夺别人的财产……)

在这段话中,作者多次使用了o音开头的单词构成头韵。另外,还巧妙地使用了同一个 单词iw的多次重复穿插,使整个句子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作者通过韵的去而复返、 奇偶相错、前后呼应,以及同一个词的回环往复,从而造成一种回环起伏的旋律之美。

文学作品的体裁(简称文体)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基本形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文体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文体特点究竟是怎样的呢?值得说明的 是,该作品在古代埃及人的记载中是没有标题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题目是现代学者 们加的,目的是为了叙述和研究的方便。那么,我们不妨来追述一下埃及学者们对该作 品的命名情况。

德国学者弗瑞德里希·福格尔桑在1908年和1913年出版的书籍中,都把该作品命名为 《农民的申诉》(注:福格尔桑·加德纳:《农民的申诉》,埃尔曼主编:《柏林皇家 博物馆的祭司体纸草文献》第4卷;福格尔桑:《对<农民的申诉>的疏证》,泽特主编 :《埃及历史与考古学研究》第6卷。)。德国埃及学家艾道夫·埃尔曼编辑的《埃及文 学》(注:该书的德文版最早出版于1923年,参见埃尔曼:《埃及文学》;布莱克曼译 :《古代埃及文学》,1923年版;布莱克曼译:《古代埃及人:他们的文献资料》,19 66年版。)中也把该作品命名为《农民的申诉》(注:埃尔曼:《古代埃及人:他们的文 献资料》,布莱克曼译,第Ⅵ页。)。英国埃及学家加德纳把该作品命名为《能言善辩 的农民》(注:加德纳:《能言善辩的农民》,《埃及考古学杂志》第9卷(1923),第5 页。)。利希泰姆也把该作品称为《能言善辩的农民》,她编辑的《古代埃及文学读本 》第一卷中把该作品归为“教谕文学类”(注:利希泰姆:《古代埃及文学读本》,第1 卷,第Ⅹ页。)(Didactic Literature)。辛普森编辑的《古代埃及文学》一书的目录中 ,把该作品列入“中埃及语文学的记叙体和故事类”,并把该作品命名为《能言善辩的 农民的故事》(注:辛普森:《古代埃及文学》,第Ⅴ页。)。威尔逊把该作品称为《能 言善辩的农民的抗议》(the Protests of the Eloquent Peasant)。普里查德编辑的《 古代近东文献》一书的目录中,把威尔逊的译文列入“教谕与智慧文学类”(注:威尔 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抗议》,普里查德主编:《古代近东文献》,第Ⅵ页。)(didactic and wisdom literature)。1991年,帕金森以《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为 书名,整理出版了该作品的圣书体文字的转抄本。1997年,在他编辑出版的《辛努海的 故事以及其他古代埃及诗歌》一书的目录中,该作品(继续命名为《能言善辩的农民的 故事》)列在了“故事类”。帕金森在该作品英译文前面的介绍中说它既是一篇教谕文 学,同时又是一个故事(注:帕金森:《辛努海的故事与古埃及其他诗歌》,第Ⅷ页。) 。

教谕文学是古代埃及的一种比较流行的文体形式,在古代埃及语中把它称为sbay.t, 意思是“教导、说教”。它是古埃及国王对其后继者,或是古代圣贤对平民百姓,或长 辈对后代的教导和告诫。教谕文学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教育 人们如何做一个堪称表率的人。这种文学体裁,早在古王国时代已经出现,而在中王国 时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古埃及教谕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从形式上看,教谕文学作品常 常采用工整而匀称,高度模式化的语言结构,非常富有表现力。在《能言善辩的农民》 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注:参见文献B1.190—192、312—313、316—318。)。 古埃及教谕文学作品还常常套用一些比较经典的谚语和箴言,《能言善辩的农民》中就 引用了“看在主人的面上才称呼一个可怜家伙的名字”[B1.51];“申张正义是生命之 息”[B1.177]等古埃及人流传的谚语或箴言。

文体的划分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作品分成若干种类和体裁,根据所采用的标准不同 ,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二分法是把所有的文学作品划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这种 分类方法是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来进行划分的。按照二分法,《能言善辩的农 民》这篇作品究竟是一篇散文还是一篇韵文呢?关键是看该作品中的语言是否押韵。在 该作品的开头部分(从故事开始到农民来到廉西面前进行申诉)中没有押韵的语言,因此 ,从文体上讲,这部分应该属于散文。但是接下来农民进行的九次申诉中,则使用了大 量的押韵语言。也就是说,该作品中农民的申诉部分是以韵文的形式写成的,因此,农 民的九次申诉这部分则属于韵文(注:在这层意义上,西方学者往往把它称为诗歌。在 西方语言中,诗歌一词最普通的含义是指任何用韵文体写成的作品。因此,我们汉语语 境中所使用的“诗歌”与西方语言中使用的“诗歌”一词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一定要 注意区分。)。

我们认为,《能言善辩的农民》是古代埃及的一篇教谕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篇优秀 的叙事类故事作品,是一篇具有高度美学特质的作品,堪称古代埃及文学的经典之作。 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古埃及中王国时代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埃及世俗文学的黄金 时代”(注:海斯:《从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的崛起到阿蒙尼姆斯三世之死前的埃及中王 国时期的国内状况》(W.C.Hayes,“The Middle Kingdom in Egypt:Internal History from the Rise of the Heracleopolitans to the Death of Ammenemes III”),《剑 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第1卷第2分册,剑桥1973年版,第523页 。)。《能言善辩的农民》则是其中的一篇杰出代表,它充分反映了古代埃及人在文学 领域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法律方面的研究

《能言善辩的农民》是围绕着农民的九次申诉展开的,显然,该故事是古代埃及的一 桩诉讼案,具有某种程度的法律背景。该文献的这种特点有不少国外学者业已注意到了 (注:赫尔曼:《论把“农民的申诉”理解为法律意义上的要求》(S.Herrmann,“Zum Verstndnis der`Klagen des Bauern'als Rechtsforderungen”),《埃及语言与考 古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gyptische Sprache und Altertumskunde)第82卷(1 957),第55—57页;赫尔曼:《埃及中王国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流传模式的研究》(S.Herrmann,Untersuchungen zur berlieferungsgestalt mittellgyptischer Literaturwerke),柏林1957年版,第80页;西奥多勒斯:《论埃及法老时期的法律思 想》(A.Théoduridés,“A propos de la loi dans l'Egypte pharaonique”),《国 际古代法律杂志》(Revue internationale des droits de l'antiquite)第14卷(1967) ,第131、139页。赛都在书后的资料来源中也提到了《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参见 塞都:《埃及法律史导论:截至新王国末期》(E.Seidl,Einführung in die gyptishe Rechtsgeschichite bis zum Ende des neuen Reiches),汉堡、纽约195 1年版,第63—65页;佩里:《能言善辩的农民:一个批评研究》,第17、32、77—78 页。),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

在本文献中,有关的审判场所(法庭)体现得不是很清楚。农民的几次申诉一般都是在 与官府有关的某场所进行的。从这一点上看,似乎也可以说明当时的古埃及(中王国时 代)社会,尚没有形成和出现专门的审判场所。

《能言善辩的农民》反映出来的法律权威大致有三级。第一级是国王奈布考拉;第二 级是长官(imi-r pr wr)廉西;第三级是官员们(srw)。本文献中的法律权威中心是围绕 着长官廉西展开的,农民的九次申诉都是向廉西进行的。不过,廉西究竟是否是当时的 宰相呢?这一情况在本文献中反映得不是很清楚。

在一个社会中,一些象征性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一个不存在成文法律的社会中(注:古埃及社会中成文法律的存在与否目前仍 是一个不好下定论的问题。迄今为止,现代学者们尚未发现古代埃及的成文法律。在古 埃及社会中有可能存在成文法律,但可能由于时代久远而腐烂等原因没有幸存至今。因 此,笔者在此姑且认为古代埃及社会没有成文法律存在。但是,成文法律的存在与否并 不影响我们对本文献中象征性法律行为的探讨。),这种象征性的法律行为可以具有更 为重要的意义。《能言善辩的农民》文献中所隐含的具有象征性的法律行为引起了国外 学者的注意。文献中提到,“当奈姆提·奈赫特看到(农民的)驴子身上满载的珍贵物产 ”[R7.1]时,“他不禁起了贪欲占有之心”[R7.1]。于是,奈姆提·奈赫特想出来一个 办法,他吩咐奴仆“去取一块麻布(ifdt)来”[R7.7],然后,“奈姆提·奈赫特把它( 麻布)铺在路面上,一端临水边,另一端靠麦田”[R8.1—R8.3]。

奈姆提·奈赫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的目的何在呢?这种行为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文 献中被奈姆提·奈赫特铺在路上的东西,有时称为ifd[R7.7],有时称为ebs[B1.39]。 前者在古埃及语中是指一块呈四方形的布,后者是指人穿的衣服。由此看来,被奈姆提 ·奈赫特铺在路面上的东西不是一块普通的布,而是奈姆提·奈赫特的一件衣服。

舒帕克(Nili Shupak)指出,在古代人看来,一个人的精神力量隐藏在他的衣服里面。 一个人的衣服包含着该人的身份,同时也是该人的象征,它象征着神奇的所有权和法律 上的所有权等特殊意义(注:舒帕克:《对古代埃及司法与法律研究的新资料:<能言善 辩的农民>》(Nili Shupak,“A New Source for the Study of the Judiciary and Law of Ancient Egypt:`The Tale of the Eloquent Peasant'”),《近东研究杂志》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第51卷第1分卷(1992),第7页。)。破坏、撕裂、 践踏一个人的衣服,则被看作是对该衣服的主人进行侮辱(注:耶库:《关于以色列人 的衣服的神奇意义》(A.Jirku,“Zur magischen Bedeutung der Kleidung in Israel ”),《旧约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第 37卷(1917/1918),第109—125页。关于民间故事中的衣服的神奇作用,参见汤普森: 《民间文学的主题索引》(S.Thompson,Motif-Index of Folk Literature),赫尔辛基1 932年版,第11卷,第1050—1067页。转引自舒帕克:《对古代埃及司法与法律研究的 新资料:<能言善辩的农民>》,《近东研究杂志》第51卷第1分卷(1992),第7页。)。 也就是说,衣服与其主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时候衣服就是其主人的化身,衣服常常与所 有权相联系起来。

《能言善辩的农民》中还反映了一定的司法程序:农民的第一次申诉中提到,国王要 求长官廉西“记下农民的言语”[B1.111]向他汇报。农民的第八次申诉中说道:“芦苇 笔、写字板和莎草卷,请不要制造麻烦又添乱。”[B1.336—B1.337]结局中提到长官廉 西要求农民“留在这里,让我们听听你的申诉。”[B2.127—B1.128]然后,长官廉西“ 命左右打开崭新的纸草卷,将农民的每一次申诉朗读。”[B2.129]文献中提到的这些情 节,似乎都暗示着在古代埃及法律文书的存在。其实,申述书的写作是古代埃及司法程 序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文献中所出现的农民的九次申诉,很可能是古埃及申诉书的一 个范本。这也很可能是该文献之所以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注:参见霍恩布洛尔:《 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故事刍议》(Hornblower,“The Story of the Eloquent Peasant:A Suggestion”),《埃及考古学杂志》(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第10卷(19 24),第45页。)

在农民对长官廉西的九次申诉过程中,农民对法官的重要性进行了这样的比喻:法官 “是苍宇之舵手”、“大地之柱梁”、“持重之锤线”[B1.121—B1.122];法官是“美 德和善行的楷模,是创造万物的能工巧匠,是将断头连接,让人起死回生的连接者”[B 1.319—B1.320];法官“是可怜之徒的保护者”[B1.175]和“防止侵害的避难所”[B1.328];法官应该去“惩罚那些应受惩罚之徒”[B1.178],而“自身不要抢劫”[B1.195] ;法官被“任命消除伪诈”[B1.329],“是邪恶的驱逐者”[B1.319];法官“要审听… …案情,判决孰是孰非”[B1.265];法官对申诉者一定要“细心聆听”[B1.99],“审 察冤情”[B1.102];法官要“坚持真理(iri mo.t)[B1.99],“赞美应受赞美之人”[B1 .100]。否则,“就在整个大地上制造不幸和苦难”[B1.294]。

农民还就法官的失职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论述:法官的“疏忽”,会使他“ 步入歧途”[B1.312];法官的“自私”,会使他“哑口无言”[B1.312];法官的“贪婪 ”,会使他“结敌生怨”[B1.313]。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法官呢?通过农民之口,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古代埃及人心目 中好法官的标准。一个好法官应该是“孤儿的(再生)父母”[B1.93],使孤儿得到“慈 父之爱”[B1.93]、使寡妇得到“失君之助”[B1.94]、使离异者得到“手足之情”[B1.94]、使丧母者能得到“围裙衣物”[B1.95]。好法官应该是“毫无贪婪之心的统帅;毫 无卑劣之行的伟人”[B1.96—B1.97];好法官应该是“虚伪的驱逐者”,“真理的缔造 者(supr mao.t)”;“哪里有求救的呼声,哪里就会看到他的身影。”[B1.98];好法 官是“整个大地之船的舵手”[B1.298],“可与智慧之神杰胡提相媲美”[B1.299];好 法官应该“是伟大的”,从不“宣讲谬误”[B1.190];好法官应该“是举足轻重的”, 从不“轻率”[B1.191];好法官应该是“天平”,从不“偏袒”[B1.191];好法官应该 “与天平同在”[B1.193]。好法官“被视为可怜者的大坝,没有了它,他们就会被洪水 吞没”[B1.269]。好法官从不“疏忽怠慢”,“听到报道案情”就应该“立即行动”[B 1.288]。

三、历史背景方面的研究

《能言善辩的农民》的创作年代曾经迷惑了埃及学家们很长时间。直到近几年来,埃 及学家们才对这篇文献的断代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约翰·威尔逊认为,文献中提到的国王奈布考拉,就是位于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的第9/1 0王朝的国王奈布考拉·海提三世(注:威尔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抗议》,普里查德 主编:《古代近东文献》,第407页。)(Nebkaure Khety III)。辛普森认为文献中提到 的国王奈布考拉是第9/10王朝(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的国王奈布考拉·阿赫托伊(注 :辛普森:《古代埃及文学》,第35页。)(Nebkaure Akhtoy)。帕金森对该问题的观点 很含蓄,他只是认为文献中提到的奈布考拉国王是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时期的一位国 王(注:帕金森:《辛努海的故事与古埃及其他诗歌》,第77页。)。福斯特(John Foster)认为文献中的国王奈布考拉是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时期第十王朝的国王奈布 考拉·海提三世(注:福斯特:《<能言善辩的农民>第八次申诉中的语言技巧》,《埃 及学研讨公报》第10卷,第69页。)(Nebkaure Khety III)。刘文鹏教授认为,文献中 提到的国王奈布考拉,“很可能是第9王朝的第四位国王尼布卡拉·阿赫托伊二世”(注 :刘文鹏著:《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1—272页。)。

最近出版的《牛津古代埃及史》中认为,该文献中出现的奈布考拉国王是奈布考拉· 海提二世。该书的附录中列出了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时期的3个叫海提的国王,他们 分别是海提·麦利布拉(Khety Meryibra)、海提·奈布考拉(Khety Nebkaure)、海提· 瓦赫卡拉(注:兰·邵主编:《牛津古代埃及史》(Ian Shaw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0页。)(Khety Wahkara)。尼古拉 斯·格里姆尔在《古代埃及史》中认为,文献中提到的奈布考拉国王是奈布考拉·海提 二世(注:格里姆尔:《古代埃及史》(Nicolas Grimal,translated by Ian Shaw,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坎布里奇1992年版,第148页。)。

文献中提到的国王奈布考拉具体是指古埃及历史上的哪位国王,虽然学者们的意见不 甚一致,但在大体范围上讲,他则是第9/10王朝,即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时期的某一 位国王。

最早对该文献的创作年代引起疑义的可能是德国学者格哈特·费希特(Gerhard Fecht) ,他在对该文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意识到了该文献中使用的韵律体系特征,而 这种特征正是中王国时代所特有的。但是,他对这篇文献创作的年代,还是采取了折衷 主义的态度,认为该文献原文可能创作于第12王朝之前(注:黑尔克、奥托:《埃及学 辞典》第1卷,(Wolfgang Helck and Eberhard Otto,Lexikon der gyptologie), 威斯巴登1975年版,第638—651页。)。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贝尔莱维(O.D.Berlev)和维尔努斯(Pascal Vernus)两位埃及 学者,对《能言善辩的农民》创作的年代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专门研究,从而把该文献创 作的年代定在中王国时代的第12王朝的晚期。他们的观点在国际埃及学界引起了很大的 反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埃及学者们的赞同和认可。

贝尔莱维从该文献中出现的廉西的头衔imi-r pr wr入手,指出这一头衔只是到了第12 王朝的晚期才开始出现(注:贝尔莱维:《能言善辩的农民的年代》(Oleg D.Berlev,“ The Date of the Eloquent Peasant”),奥兴、德雷尔主编:《形式与尺度:格哈特 ·费希特纪念文集》(Jürgen Osing and Günter Dreyer eds.,Form und Mass:Festschrift für Gerhard Fecht),埃及与旧约丛书第12卷,威斯巴登1987年版,第7 8—83页。)。维尔努斯对该文献的语言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文献中所使用的动词体系 的特征,反映了该文献是中王国时代的作品(注:维尔努斯:《能言善辩的农民的年代 》(Pscal Vernus,“La date du Paysan Eloquent”),伊斯拉里特-格罗尔主编:《埃 及学研究:献给利希泰姆》第2卷(Sarah Israelit-Groll ed.,Studies in Egyptology Presented to Miriam Lichtheim),耶路撒冷1990年版,第1033—1047页。)。

笔者认为,文献中记述的古埃及人崇拜哈瑞沙夫神的有关情节,也为我们对该文献断 代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在农民前来向廉西进行第四次申诉时,故事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情 节:“农民发现廉西正要走出哈瑞沙夫神庙的庙门口。农民连忙说:‘受到表扬的人, 你刚从哈瑞沙夫神庙走出来,愿哈瑞沙夫神将你赞赏。’”[B1.226—B1.227]我们知道 ,哈瑞沙夫神是古埃及的一个比较古老的神,可能早在第1王朝时期就开始受到埃及人 的崇拜,其崇拜地主要局限在赫拉克利奥坡里斯地区。考古学家在赫拉克利奥坡里斯地 区发现了崇拜哈瑞沙夫神的神庙遗址,其年代则属于中王国时代的第12王朝时期(注: 哈特:《古埃及男神与女神词典》(George Hart,A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伦敦、纽约1986年版,第86页。)。这样,考古证据无疑证实了当时埃 及人崇拜哈瑞沙夫神的真实性。同时,似乎也可以说明,该文献的创作年代正是中王国 时代的第12王朝时期。

总之,《能言善辩的农民》是创作于中王国时代第12王朝晚期的作品,但作者却以他 生活以前的时代(第一中间期的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为背景,来暗示作者当时所处的 社会现实。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和揭露了当时社会(第12王 朝晚期)的黑暗状况。

四、宗教伦理方面的研究

《能言善辩的农民》反映的古埃及宗教方面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古埃及人宗教观念的 发达。因为该文献中涉及到的古埃及神数目很多,直接或间接提到的古埃及神达十个之 多。二是反映了当时的古埃及人崇拜地方神的情况。因为文献中为我们提供了古埃及人 当时崇拜地方神哈瑞沙夫神的情景,看来在当时的埃及,地方神的崇拜可能是比较兴盛 的。三是奥西里斯神信仰和崇拜在民间的广泛流行。根据文献中农民胡恩因普与官僚奈 姆提·奈赫特的对话,我们发现不论是官僚奈姆提·奈赫特,还是农民胡恩因普,对奥 西里斯神的信仰和崇拜似乎都很熟悉。因为他们在对话中不直接提奥西里斯的名字,而 把奥西里斯称为“静谧之神”,但是他们之间又彼此理解。奈姆提·奈赫特在古埃及社 会中,只是一个很小的官僚,而农民胡恩因普的地位则更为低下,可以说他们是民间的 代表,但是他们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和崇拜都有很深的了解,这无疑反映了奥西里斯神的 信仰和崇拜已经深入到了埃及民间。

农民在向长官廉西进行的多次申诉中,字里行间涉及到了古埃及当时的一些伦理(道德 )观念。我们不妨进行总结如下。

农民在进行第二次申诉时说,“拥有面包者应该拥有仁慈之心”[B1.152],“暴力适 合罪犯,抢劫适合一无所有者”[B1.153]。农民认为“一无所有者”所犯下的“盗窃行 为”,“无可厚非,因为他只是为了活命”[B1.155];但是,对于那些“饱食面包,畅 饮啤酒”、“应有尽有,富富有余”者,抢劫行为则是不应该的。

农民告诫长官廉西说,“不要把坏的说成好的,不要用一个代替另一个”[B1.183]; “对于真理充耳不闻者,绝没有朋友相伴”[B2.110]。农民还告诉廉西说:“不要对熟 人掩面不认,不要对所见之人视而不见。”[B1.106]也就是说,不要弄虚作假,混淆是 非。这反映了古埃及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精神。

农民告诉廉西说:“只有稳健持重者才能达到卓越和优秀,耐性尽失者会一无所获。 ”[B1.242—B1.244]因此,人们一定“要有耐心”[B1.241],“要克制自己”[B1.241] ,“不要随心所欲,任意妄行”[B2.105]。这反映了古埃及人主张保持安静、谨慎,进 行自我约束的态度。

农民告诫廉西要对人们受到的冤屈进行及时处理。他对廉西这样说道:“今天放过一 个小恶,(明天)它就会变成两个。”[B1.246]这反映了古埃及人具有防微杜渐的思想。

古埃及人对贪婪的认识似乎更为深刻。农民对廉西这样说:“人因为贪婪而堕落,贪 婪者与成功无缘。”[B1.322—B1.323]他还说道“对于贪婪自私者,绝没有吉日祥天。 ”[B2.110]这句话十分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埃及人对贪婪、堕落与成功之间相互关系的看 法。

《能言善辩的农民》还反映了古埃及人具有“善有善报”的思想。文献中讲到“真理 属于永恒。它降至做事者手中,直到做事者生命完结之时,它带他走向坟墓埋葬,泥土 将他拥抱裹藏。他的名字不会在大地上殒灭,他会因其美德和善行百世流芳。”[B1.33 8—B1.341]

文献中讲到,“借助伪诈发财致富者,会断子绝孙”[B2.100];“为替你做事的人做 事,不可轻信任何人”[B2.108];“对于懒惰怠慢者,绝没有明日可言”[B2.109]。这 些话反映了古埃及人对虚伪、轻信、懒惰等行为的认识和应该持有的态度。

另外,该文献中还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即长官廉西的名字在本文献中出现 时总是伴随着“麦如之子”这一称谓。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古埃及人敬老 之思想。

通过《能言善辩的农民》中的有关内容,古埃及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即追求真理,崇尚正义;为政清廉、谨防贪婪;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安静、尊 敬老者。古埃及人的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是积极的、向上的。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注:关于对古埃及人的伦理道德观的探 讨,参见刘文鹏、王海利:《略论古埃及人的伦理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 中心编:《东方哲学》(第一辑),养正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2002年版,第96 —119页。)

五、对文献的评价问题

《能言善辩的农民》是一篇比较复杂的文献,埃及学家们对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德国埃及学家艾道夫·埃尔曼在其编辑整理的《埃及文学》一书中,对该文献评价说: “农民的申诉单调,内容也缺乏意义。”(注:埃尔曼:《埃及文学》,第116页。)美 国埃及学家海斯(W.C.Hayes)认为,该作品开始时的引介部分与古埃及作品《胡夫的故 事》和《遇难水手的故事》中,所使用的直截了当、简捷明快的叙事方式很相近,但接 下来,“农民申诉时却使用了大量的精巧的,我们现代人看来甚至是牵强附会的暗喻和 隐喻”(注:海斯:《从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的崛起到阿蒙尼姆斯三世之死前的埃及中王 国时期的国内状况》,《剑桥古代史》第1卷第2分册,第525页。)。埃及学家肯普(B.J .Kemp)认为,农民的申诉有些“饶舌”(注:特里格尔等:《古埃及社会史》(B.G.Trigger,Ancient Egypt:A Social History),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注释1 。)。利希泰姆的评价似乎更为公允一些,她认为“该故事既是一个严肃的针对社会正 义的长篇论述,又是一篇文才飞扬的演讲,严肃性与讽刺性二者结合为一体,修辞技巧 的完美体现构成该文献的核心内容。”(注:利希泰姆:《古代埃及文学读本》第1卷, 第169页。)英国埃及学家加德纳在对该文献进行评价时说,“农民的申诉冗长而繁琐… …表达笨拙而浮夸。然而,作者却娴熟地运用了具有大体相近意思的同一词汇的重复, 来体现所要表述内容的各种细微差别。这无疑显示了该文献的作者绝对是一个优秀的文 学高手。”(注:加德纳:《能言善辩的农民》,《埃及考古学杂志》第9卷(1923),第 6—7页。)埃及学家福克纳(R.O.Faulkner)认为“该文献中的引介叙述部分比较直接明 了,但农民的申诉言论,以我们现代的标准来看,则繁琐而重复,语言也过于夸张。” (注:辛普森:《古代埃及文学》,第31页。)帕金森认为,“该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 读起来如同一个民间故事。文献讲述事件发展经过的叙述部分清楚而明了,但农民与官 员之间的几次对话则表现了高度的文学技巧。农民的申诉之辞高度精巧而娴熟,且意味 深长。申诉中调用了各种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关键词的回环往复,高度规则化 的句法结构,经典的民间谚语的镶嵌等,都大大增强了该文献的文学特征。”(注:帕 金森:《辛努海的故事与古埃及其他诗歌》,第54—55页。)虽然,帕金森对该文献评 价甚高,但是,他还是承认“该故事整体来看还是十分晦涩的”。德国埃及学家阿斯曼 (J.A.Assmann)在评论该文献时说,“不得不承认,农民的申诉之辞精巧到了极致,从 而牵强附会,晦涩难懂。”(注:阿斯曼:《玛特:古埃及的正义与永恒》(J.A.Assmann,Maat:Gerechtigkeit und Unsterblichkeit im alten gypten),慕尼黑19 90年版,第59页。)英国埃及学家克里斯托夫·艾尔认为,《能言善辩的农民》充分强 调了美学价值对文学创作的提升作用(注:艾尔:《农民的表演》,载《埃及语:埃及 语言研究杂志》(Christopher J.Eyre,“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asant”,Lingua Aegyptia:Journal of Egyptian Language Studies),第8卷(2000),第11页。)。

我们认为,《能言善辩的农民》很可能与宣扬王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该故事以 廉西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服从于“公正的上下埃及之王——奈布考拉”为代表的中央 政权为结局,即国王坚持了真理,捍卫了公正,从而为整个故事的结束画上了圆满的句 号。显然,该文献是在为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政权歌功颂德。另外,从考古发掘经过来 看,《能言善辩的农民》是与古埃及的另一篇文献《辛努海的故事》(注:该故事讲的 是阿蒙尼姆赫特一世的随从辛努海,在跟随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当时是王子)出征时,听 到了阿蒙尼姆赫特一世遭暗杀并将要发生宫廷政变的消息后,便逃到巴勒斯坦和南叙利 亚一带。当地的统治者友好地款待他,并重用了他。辛努海娶了当地首领的公主为妻, 生活过得很舒适。但是,他仍旧思念埃及王宫,向往自己的故乡。辛努海向神和国王进 行祈祷,最后得到了埃及国王的应允,回到了埃及,并受到了国王的欢迎。关于该故事 的英译文,参见利希泰姆:《古代埃及文学读本》第1卷,第222—233页;辛普森:《 古代埃及文学》,第58—74页。)同时发现的。就涉及的内容来说,二者有着很大的相 似性。《辛努海的故事》的主题是赞颂埃及国王(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的宽仁厚道,也就 是说,该作品属于为国王歌功颂德之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能言善辩的农民》 和《辛努海的故事》二者同属于宣扬王权、美化法老统治、为埃及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之 作。

标签:;  ;  ;  ;  ;  

从多元视角看古埃及文学中雄辩的农民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