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论文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论文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林蕾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摘 要: 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引导大学生奋进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高校的思政教育。探究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成为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就“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进行了探析,以期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大思政;思政教育;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高校都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改进并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重要影响,这就给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仅仅依靠单一的部门或个人是难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取得成效的。高校要加强资源整合,为思政教育工作搭建多种平台,形成思政育人的合力。“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具有明显的育人优势,在“大思政”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将会以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大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大思政”指的就是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实现教学管理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构建思政教育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把高校的思政教育划分为三部分,即课堂理论授课、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践[1]。这三部分协调联动,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了教育主体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大思政”教育包括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方面,创新了传统古板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尤其加强了对新媒体技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坚持与时俱进。在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升,有效避免了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二 “大思政”教育模式在高校实施的目的

由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今很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足。而在“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充分结合了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实现了现实生活与课堂所学知识、理念的融合。这种教育模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力,而且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实施“大思政”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重新回归生活,加深对生活的体验。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普遍体验与了解自己身边接触到的人、物、事,并结合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达到自我规范的功效。第二,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当学生产生思政困惑以及价值选择困难的时候,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回归正确的价值方向。第三,让学生真正回归社会现实,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组成,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是照本宣科,给学生机械性的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另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并未受学校、师生的重视,思政课的出勤率常常不高。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微观探讨,授课内容常常大而空。加之社会功利化风气的影响,高校忽视了对思政教育的设备、经费投入,转而加大了就业类课程的设置。

从人才培养源头层面来讲,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都是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自身区域和学校的特点修改而确定,并没有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及时修订。因此在这方面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整改。

(二)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流于形式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因人而异的,高校思政教育只有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思政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当今的高校思政教育大部分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阻碍了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逐渐地会对学校的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思想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与学生发展需求脱节

当今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很多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课上照本宣科,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一些高校开设了实践课程,却大多没有实际的教学实践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缺失或流于形式,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在一些高校中,思政教育课程以多个班级大班授课的形式开展,导致了师生之间缺失了必要的互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形式主义大于实用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

图中膜通量增加明显,因为实验刚开始时盐溶液浓度相对较低,水的活度大,相同温度下水的蒸汽分压较大,水蒸气的跨膜驱动力大;而随着实验进行,盐溶液浓度越来越大,膜通量逐渐减小。由盐溶液蒸气数据知,同一温度同一浓度时3种溶液的蒸气压大小为:KCl>NaCl>MgCl2;3种盐溶液的蒸气压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3种盐溶液膜蒸馏的跨膜驱动力依次减小,膜通量依次减小;同一浓度下,3种盐溶液各自的蒸气压值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升高,60 ℃时的膜通量最大,30 ℃的膜通量最小。这是因为温度高时,溶液表面的水汽分压增大,传质驱动力增大,膜通量增大,所以可以得出温度越高时膜通量越大。

四 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路径分析

(一) 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教学要想取得一定成效,起直接作用的就是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会直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校要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从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入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学的长远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思政课程都是以理论课为主,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增加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课程,这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也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加并体验,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感受进行了解,然后据此调整授课内容,制定与学生发展相契合的实践课程,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2]。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实践水平。

(二) 创新高校思政教学的方法

“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在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不断探索,所以高校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首先高校要明确思政教育的对象,不仅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从师生两方面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想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要让其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牵引的作用与功效。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者,只有他们真正具有了人文关怀理念,真正体会到工作中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英伦,本名谯英伦,山东齐河人,山东省作协会员,1991年山东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第一本诗集《哭过之后》,后因故搁笔20余年,2014年下半年重返诗歌现场。诗作主要发表选载于《诗刊》《诗选刊》《星星》《扬子江》《诗潮》等刊。

(三) 开拓并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在以前拘泥于思政理论教学,并未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育者对思政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随着“大思政”理念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我们要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为思政教育所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平台。首先,我们可以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建立高校自己的思政宣传与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该平台进行交流互动,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价值观念[3]。其次,可以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等走进思政教育课堂,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对辅导员更要严格要求,加强培养,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以便在指导学生中更加得心应手。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角色,不仅要帮助学生的生活,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等加以关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上的问题并耐心引导,保证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琳琳.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187.

[2] 史蕾,金莉春.有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260-261.

[3] 冯斯迪.互联网环境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18):142-144.

本文引用格式: 林蕾.“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74):264-26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110

作者简介: 林蕾,女,汉族,湖北省武汉人,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政政治工作。

标签:;  ;  ;  ;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