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工业研究院平板显示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难免出现一些误区。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误区
一.主要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二)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三)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或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只有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理念相结合,才能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二.建设企业文化的思路
(一)企业领导人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企业领导人的文化。
从实践视角看,“企业领导人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的价值观选择和行为导向”(俗称的“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老板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生成有极大的导向和示范效应,“老板文化”在企业文化类型的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比如,有的企业领导会说,他喜欢穿什么品牌、什么颜色的衣服,部下就会自然效仿等等。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远景是企业文化的前提,那么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基石。
经济企业的竞争不是企业领导个人的事,而是与每个职工息息相关的。他包括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三方合一的共同利益。因此,协调好三方关系,建立利害与共、分配得当的企业利益共同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会使职工心甘情愿的与企业同舟共济,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而奋斗。使国家、企业、职工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保证。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企业团队的文化,是需要这个团队的每一名员工去诠释本企业的文化精神。团队精神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一个企业只有其内部员工思想行动一致,才能够很好的朝着企业规划的目标前进,企业才能够快速平稳的向前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企业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具体实施者,是我们的员工。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建立企业愿景,凝聚企业人心,树立企业信念,规范企业行为,塑造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企业;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从而带动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确定理念识别确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实现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视觉识别视觉识别包括:
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行为识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内外并举,塑造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打造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
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现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全体职工的言行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导向力、凝聚力、约束力。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职工们彼此和睦相处,积极向上,自觉地克服不良现象,为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实效而竭尽全力作出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把企业文化视为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成功的核心。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短期行为
普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短期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
1.文化建设物质化。
一些企业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地做成v i系统设计(视觉形象识别),似乎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物理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等。
2.文化建设言语化。
有些企业停留在时髦的名词或标语口号上,诸如“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团结”、“创新”、“奉献”等。但它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是否能引起员工们的认同和产生共鸣?是否符合行业特色与企业特色?是否能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否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之相配套等等,有时候恐怕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难以说清楚。
3.文化建设静态化。
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组织文化之后,不重视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不断地总结提炼,推陈出新,引导企业文化不断发展。
4.文化建设广告化和运动化。
一些企业不顾实际效果,只是从领导者的意愿出发,采用形式主义的手段,在一段时间内大力宣传领导者所设计或倡导的文化观念,用广告和思想运动的方式来搞企业文化建设。这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都难以有效地培育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朱锋.试论高校校办企业文化的培育[J].文教资料,2013(26):51-52.
[2]凌灿.推动绿色发展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4(8):300-301.
[3]孙建孟.浅析青工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2(07):258.
[4]范文.我国家族企业文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周子琳(1988年5月—),男,201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本科学历,江苏南通人,现居住在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为企业管理。
论文作者:周子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论文; 文化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过程中论文; 职工论文; 员工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