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机械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行业也有了很大进展。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与电子相复合的传统专业,工业企业对具有该专业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随着工业4.0的提出及中国产业升级的推进,现代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而智能制造与机械电子存在即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交叉部分又有各种的特点,作者研究了如何将智能制造技术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复合,实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与智能制造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械电子;智能制造;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一般来说,机械电子亦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复合技术,其发展广泛地展示了整个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机电一体化是一种结合了机械,电子和自动化技术的混合技术。必须充分面对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
1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分析
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提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表现为基础制造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强;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等。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左右。在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中,人才缺口从 2015 年到 2020 年,再到 2025 年的两个阶段预测分析表明,人才缺口数量呈大幅增长,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和新材料等领域,人才缺口数量和缺口增长率都很大。
2机械电子专业培养任务
机械电子专业承担着机械类专业培养重任,学科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和控制中的一种交叉技术学科,包括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所设计或应用的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市场竞争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由专业基础课程可见,很多高校之所以把数控技术做为专业方向,主要有一下两个原因:(1)机械电子的专业基础课程满足数控技术能力学习需要。(2)数控技术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现代工业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制造装备,数控技术正是交叉学科技术的代表。(3)数控技术复合机械电子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定位。因此,把专业方向定位为数控技术,并以数控技术为核心铺开专业课程,复合机械电子专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3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对策
3.1制定智能制造课程研究
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复杂人工密集型手工生产流程已经被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取代,高职机械专业人才需要掌握机械制造的综合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经验对相关智能设备进行操作和控制,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规划者,根据前文所述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归纳,传统制造业的教学课程设置涉及面不够全面。从当前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形势来看,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掌握先进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操作方式,才能满足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适应智能技术必须根据岗位生产需要,设计与自动化设备、智能操作系统相关的教育教学课程,如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控制人员不仅要掌握和理解相关数据的意义和处理,同时也要具备联网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能力;维护和编程人员不仅要具备快速编排能力,还要具备创造创新能力,以适应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不同设备在连接后可以快速地投入使用,不需要漫长的等待调试。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改变传统课程的学科与构架界限,以行业、学校、企业合作的方式组建专家研讨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以致用的关系,了解学用结合的契机,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将职业能力视作目标,将以生产为本作为基本需要,课程内容依照岗位要求进行整合,重组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满足于兼顾不同学科要求与学科知识点交叉的需要,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跟随智能制造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动态,融入最新智能制造理念,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采纳时效性、先进性突出的知识点,使课程结构设置与时俱进,保障课程设置的实效性,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教育教学体系。
3.2机械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技术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环节,关于机器人技术的知识,在传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基本能够满足。要实现机械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复合人才培养,关键考虑如何实现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如何嵌入培养方案中,以及机器人技术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包括所缺基础课程如何实现与传统机电课程的复合。作者通过多方对比及实验方式,得到如下方案。采用知识能力模块的形式实现培养方案制作,能力模块包括,通用知识能力模块,专业平台知识能力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通过这种能力模块的形式配置课程,使培养目标更明确,能力培养更清晰,课程设置及课程衔接更容易。其中通用知识能力模块体现学生学习所必须的数学、英语、体育等通过知识。专业平台课程为所有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提供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而专业能力模块用来实现专业所要掌握的技能,如数控技术能力模块、机器人技术能力模块、智能物流技术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配备足够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秀课程供学生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易于实现智能技术关节的嵌入,即能独立体现智能制造技术,更能完成机械电子工程的培养目标,即容易实现专业方向调整,更适合专业技能的复合培养。
3.3鼓励教师在机械行业中开展实用技能
考虑到目前高校教师的学术背景水平较高,但工程技能不强,学校要巩固政策,鼓励教师深入进入机械行业,开展岗位工作的实用技能。横向整合,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的企业支持,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提高实践教育水平。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弥补教师短缺和为应用型人才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的能力。以就业为目标,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工程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符合一线生产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
3.4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现代教育着重强调实践教育,以工程应用技术为特色的高职机械专业教育,更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场所,确保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和条件,推进与企业建立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机制。例如,工学交替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指的是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设计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知识的学习并不仅只在学校课堂完成,同时还有企业实践环节,两者都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学校运用教学一体化的方式完成学生对生产制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在此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此外,学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个人能力,利用工作→学习→工作→学习的往复模式,不断完善、修正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满足智能制造对于高职机械专业人才的需要。再如,现代学徒制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所应用。这种模式一般在学生大二时期开始,该过程能够帮助企业补充大量人力,满足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建立企业职业教育培养全过程体系。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结合认知需求、岗位需要而设计相关内容,完成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书的有效对接、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不仅体现了大国工匠的要求,同时也完成了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具有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智能制造技术能够更加充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技能,智能制造即可以作为机械电子专业的专业技能,也可以作为机械电子的培养方向。而实践证明通过专业知识能力模块的形式设置培养方案,可以很好的实现机械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复合专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潘育松,盛绍顶,王静,张超.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56-157.
[2]叶根军,吴凡,王军锋,舒炎新.基于设计思维的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2018(19):11-13.
[3]罗薇,陈志飞.电子商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9):83-84.
[4]李伟,石伟平.智能制造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路径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7(19).
论文作者:王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智能论文; 能力论文; 机械电子论文; 专业论文; 技术论文; 工程论文; 课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