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素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提高素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队伍建设论文,师资论文,质量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既具高教性,又具职教性的教育教学组织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保障。《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着力于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彰显高职特色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文化环境等,才能确保高职教育恒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出发点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培养要围绕教学来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职教性。高教性和职教性的统一是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判断,然而,具体的理解则不尽相同,有姓“高”名“职”者,有姓“职”名“高”者,又有“高职”复姓者,或重在强调高教性或重在强调职教性,但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高职复姓,具体而言,它是基础的职教性和发展的高教性的有机统一体。基础的职教性要求我们在建设师资队伍时必须考虑行业、职业、产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要求,把了解实际、具有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要求。

2.彰显高教性。职业教育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科学体系,包括初级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元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其同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仅人才培养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属性,师资队伍也应该有科学性、学术性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应有学术和科研能力,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3.凸显行业(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区域)性的特点表明其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往往专属于某一行业或区域,这就是说,高职院校一般由某个地区或某一个行业主办或主管,主要为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服务,正因为这样,行业(区域)特点、行业(区域)文化应该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特点和重点,也应该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一般由“三改一补”发展而来,教师规模相对较小,教师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数量适当。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门类相协调,高职院校应该使教师队伍在数量上保持充足适当,必须满足生师比的基本要求,比如现在一般认为1∶16是高职院校师生比较为适当的指标。当前的情况是,由于学校规模发展快,又考虑成本等因素,不少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乃至严重不足的矛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素质精良。素质精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方面,作为教师,其主要任务是育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过硬的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师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作为高教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受过高等教育,有比较高的目标追求。除此之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个人形象、职业道德、举止风度和人格魅力等。

3.结构合理。学校教育不同于社会培训,它要培养相应学历层次的人才,因此,必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就有丰富的内容和合理的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教育、军事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基础性课程等,在结构上要趋于合理,这也使得课程结构对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有总量要求,而且有层次要求,并且要以合理的结构来支持和完善数量和层次的要求。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教性、职教性和行业(区域)性三者统一的复合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结构的整体,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结构问题更加重要,应体现办学特色和发展需要。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体现其特殊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双师组合。高等职业教育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尤其是职教属性为基础的特征,决定了师资结构问题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当前,能够体现职教属性的师资结构特征就是双师组合。[1]从队伍配比上看,既要有能讲授理论课、从事学理性教学的教师,也要有能讲授实践课、从事实践指导的教师;从教学能力看,教师既应该有较高学术和理论水准,也应该有较强实践能力;从职业准入看,教学人员既应该取得教师资格证,同时也应该取得执业资格证,或者说,高职教师应该是同时具备传统意义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学工作人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组合的教学团队。

2.专兼结合。如果说双师组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重要要求,那么如何来实现双师组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就个体而言,某个教师有双师资质结构、双师素质、双师能力固然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受体制机制和个人潜质等各方面影响,客观上比较困难,也难以恒久有效。相对科学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校企合作、校行结合、校政协作的途径,建立起相对固定而又动态优化的兼职教师队伍体系。同时,积极推进专任教师挂职锻炼机制的形成,以实现专兼结合的建设目标。专兼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结合,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

3.机制融合。专兼结合在理论上容易成立,但在实践上仍然比较难以操作。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以示范建设为动力,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也形成了可喜的成果,但较多地停留在以感情交流、相互支持等非制度化的协作关系上,并依赖个人情感来保障实施,因此,机制比较脆弱,要真正做到专兼结合,必须在机制融合上下工夫。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一批兼职教师,规定条件,经过选拔,确定资质,并建立相应的年检制度、培训制度和薪酬体系,高职院校根据需要决定聘任。由此,一是实现了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从学校层面走向教育和人事部门;二是突破了人才管理的部门(单位)界限,实现了优秀人才的社会共享机制;三是形成了由社会、教育、人事、学校以及企业共同建立兼职教师融合教育的机制。

四、高职院校教师素养的个性要求

教师的个体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个体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强调三种经历。三种经历是指一个合格的尤其是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经历,一是有高等教育的学历,如果能够有硕士乃至博士的学位则更理想;二是企业经历,要了解行业企业的情况,有行业企业从事具体工作的经历;三是育人经历,这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能够有丰富的育人工作经验的要求。

2.注重三项能力。三项能力是指一个教师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教师不仅能教好一门或者二门课,而且要有指导学生做实践的能力;二是育人和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能做到教书育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指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科学和谐发展;三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能为政府决策、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作贡献。

3.推进三方融入。三方融入是指要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和为社会做贡献创造条件,一是融入政府部门,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因此,了解政府的需求,研究政府的动向,必须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自觉追求。二是融入行业企业,提高服务社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行业为依托,了解行业,服务企业,以行业发展为指导,应该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学校干部和教师,应该切实把融入行业企业作为重点。三是融入科研院所,提高学术服务能力。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加强职教性建设的同时,着力高教性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经过三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发展,高职教育进入了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开放办学的要求积极推进,着力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完善体现高教性与职教性相统一要求的专任教师考核、评价和晋升机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专任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主体,专任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对高职教育提高质量、提升内涵至关重要。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和晋升机制不完善、不科学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主要的矛盾是使用过程中的职教性和考核指标上的高教性的不匹配。一方面,我们按职教性要求进行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却必须按高教性要求来完成教师的专业评价和职称晋升。因此,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应按照“职教性基础”和“高教性发展”有机统一的路径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晋升机制问题。

2.促进兼职教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相结合。毋庸置疑,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需要一大批理念认同,素质精良,具有保障的兼职教师。但当前兼职教师的形成既无社会舆论的支持条件,也无财政投入的保障条件,也没有担当责任的体制条件,“不公开、靠人情”是其基本状态。因此,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队伍问题,必须用机制保证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要从社会舆论上使兼职教师感到光荣和坦然,要从体制机制上使兼职教师感到有前途和受保障,要在薪酬保证上对兼职教师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才会形成。

3.完善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并形成长效机制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保障条件。近年来,各个院校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水平出台了各项措施,并投入了不少人力和财力,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坦率地说,这主要是出于示范建设等考核的需要,真正的机制和氛围并未形成,外部有效条件也缺乏保障,如基地的规范性问题,挂职期间的管理机制问题,挂职期间的待遇问题,挂职后的回校保证问题,接受挂职的义务和权益问题等,政府部门都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和统一要求,现在单一地依靠学校自觉、企业支持的方法并非长久之计,应该有更为完善的办法,并真正纳入政府统一管理之中。

标签:;  ;  

提高素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