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作 共谋发展——二十年来中泰关系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共谋发展论文,中泰论文,年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7月1日,是中泰建交20周年纪念日。20年来,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全面、迅速的发展。回顾20年来中泰关系发展的历程,总结这一时期双边关系的特点和友好合作的基础,对未来21世纪中泰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交以来中泰关系的简短回顾
中泰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成绩显著,令人瞩目;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1.双边贸易稳步发展、商品结构明显变化。1975年建交之初,中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仅为2642万美元,而1994年1-11月,双边贸易额达16.8亿美元,创造了中泰建交19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从20年来中泰贸易发展过程来看,尽管一些年份出现过徘徊状况,但双边贸易总的特点是平稳上升,商品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间中国输入泰国的主要商品从最初的原油、柴油、润滑油、原棉、煤炭、水泥、黄豆扩展到皮革、钢铁、纺织机械、化工原料、科技产品等。泰国输往中国的主要商品也从传统的大米、蔗糖、橡胶、烟叶等产品,扩大到海产、合成纤维、机器设备、化工产品、冰箱、空调、工艺品、珠宝等。
2.泰国对华投资后来居上、增长迅速。从中泰建交后直到80年代中期,泰国对华投资进展不大。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初,泰国对华投资由初期的中小企业和正大集团独家大财团,趋向于多家大财团齐头并进。投资产业也由原来的农牧工商产业扩大到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并由过去的分散设点发展到现在的成片、大规模开发。目前,几乎所有的泰国大财团都已到中国投资。据统计,截止1994年10月,泰国对华协议投资金额达25亿美元,累计投资额约达10亿美元。
3.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中泰建交20年来,双方在国际问题,特别是地区安全问题上协调一致,例如双方为谋求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的努力,两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为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双边关系方面,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李鹏、乔石及中央、国务院、军队首脑、地方领导人均出访过泰国。而泰方历任总理,克立·巴莫、江萨·差玛南、炳·廷素拉暖、差猜·春哈旺、阿南·班雅拉春、川·立派及国会主席、政府部长、武装部队领导人都访问过中国。泰国王储瓦栖拉隆功、诗琳通公主、王姐干拉雅妮·瓦塔娜公主也多次来华访问。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为双方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巩固友谊、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官方和民间的交往极为活跃。中泰建交之初,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间的交流,随着双边关系的发展,文化交流开始从单一的政府交流发展到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公司企业并举的兴旺局面。文化交流也从表演艺术团体和体育团队的交流发展到包括教育、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多门类、广泛的合作和交流。90年代以来,中泰间各种交流团队每年往来达数百起,游客往返达数十万人次,这些交流为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泰关系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推动力
1.冷战后期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的大背景是中泰邦交正常化的基础。要了解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世界格局变化这样一个大背景。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第二次印支战争的结束,战后以来形成的两极世界格局产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和常任理事国地位的确立,中国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重返国际舞台。从泰国方面来看,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许多国家开始调整对华政策。1972年8月,亚洲乒乓球联合会邀请泰国乒乓球队到北京参加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泰国政府派出以警察中将春蓬·罗哈差腊为团长,全国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业署副主任巴实·干乍那越为顾问的泰国乒乓球代表团到北京参赛。从而使自1958年开始中断了14年的中泰关系开始恢复。同年10月,巴实·干乍那越率领泰国商贸代表团再次到中国参加秋季广州交易会。1973年6月,泰国乒乓球总会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泰,双边关系进一步改善。1974年12月6日,泰国立法议会通过了废除关于禁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交往的第53号议案。1975年3月19日,泰国总理克立·巴莫在议会上发布外交政策方针时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任外交部长的差猜·春哈旺也强调:发展泰中友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关系到泰国“国家的生存”。1975年6月30日,克立·巴莫总理应邀访问中国。7月1日,中泰两国政府联合公报在北京签字,联合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为了恢复和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传统的亲密友好关系,并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共同愿望,决定于1975年7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泰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政论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决定在本公报签字之日起一个月内从台湾撤走一切官方代表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他们不承认双重国籍,对自愿选择保留中国国籍的在泰国的中国侨民,中国政府按照其一贯政策要求他们遵守泰王国法律,尊重泰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并与泰国人民友好相处。他们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将得到中国政府的保护,并将受到泰王国政府的尊重”。回顾中泰建交前后这段历史,意义在于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不仅仅是一种意愿,而且是国际关系变化的产物,同时也提醒我们密切关注未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将会对两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2.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两国经济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的前提下,经济关系作为双边关系中的实质性内容更加引人注目。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主导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当前国与国之间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无不与经济问题相关连。
在前一部分中我们曾提及,中泰经贸关系20年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是:贸易关系为先导,总趋势是平稳上升,而投资关系后来居上,其中尤以泰国对华投资成绩显著,引人注目。中泰经贸关系形成这样一种发展特点并不是偶然的。中泰建交之初,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严格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轨道,对外经济交往渠道单一,外贸体制仍是国营外贸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泰国方面来看,70年代初期的泰国经济在刚刚接受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替代进口的工业化发展政策。而由于受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能源结构偏重于石油的影响,泰国工业已饱受当时已经出现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之苦。因此中泰贸易也就以石油为突破口逐步开展起来。
70年代后期,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基本方针和一系列具体措施。开始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建立经济特区,鼓励外商投资,为双方的经贸、技术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泰国企业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在80年代初、中期,泰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结构调整时期,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更多地强调在各个经济部门实施调整,以便对前一时期为发展替代进口工业而引进的各类企业进行消化,为进一步发展经济打下基础。另外,在这一时期,由于泰国湾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和开采,泰国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开始减少,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中泰贸易出现了徘徊局面,在1981-1985年五年间,双方贸易都在3-4亿美元之间徘徊。80年代中后期,泰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五年多来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从1987年开始,泰国经济以两位数字的增长率迅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进出口贸易也大幅度增长。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泰国财团和企业集团掀起了海外投资的热潮。泰国企业家跨出东南亚,进军美欧等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家则进入中国大陆,这就导致了中泰经贸关系中投资后来居上的局面。
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更开始了一轮吸引外资的新高潮,泰国的各主要大财团和企业集团也就在这一时期先后进入中国投资,从而使泰国成为东南亚国家中在中国大陆投资数额处于第二位的国家。由此看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都是建立在各自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基础上的,因此也是互惠互利的。
3.共同面对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和贸易制裁威胁,是中泰双方寻求进一步密切合作的外部推动力。从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世界经济中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美欧各发达国家竞相筑起高关税壁垒,使泰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日趋恶化。1985年,泰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公开化,泰国对美出口的巨大顺差引起美国政府的公开不满,对日贸易的巨额逆差又使泰国政府和企业集团十分忧虑。发达国家日益严格的进口检验标准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也就在这一时期,美国先后出台了所谓“301”制裁法案和“特别301”制裁法案,泰国和中国都作为重点考虑制裁的对象国而榜上有名。最近几年,美国又对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兴风作浪,从而使中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造成了许多障碍,所有这些都推动中泰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对抗发达国家制造的这类人为障碍。
三、对未来中泰关系发展的几点想法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是未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1975年中泰建交联合公报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应该妨碍按照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尽管中泰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同,但两国都属于东方国家,不仅地理上相近,而且有许多民族、文化、历史方面的共同点,加之中泰两国间也不存在领土争端、民族纠纷等这一类带根本性的利害冲突,这就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由于中泰两国长期以来同受东方文化的熏陶,两国政府在主权问题、领土问题、内政问题、人权问题、平等问题上都有许多一致和相似的看法。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上是一致的,与某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完全不同,这是中泰双方在诸多问题上能取得一致的基础。
第二,两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未来中泰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0%,最高时接近20%。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低于8%。这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是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而需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改变产业结构,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需要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以达到逐渐上升的消费水平和生产要求。从泰国方面来看,由于受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制造业面临的原材料短缺;工资上升引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制约,势必要扩大海外投资,把某些产业转移到国外,而中国正是泰国近在咫尺的大市场。未来的中泰经济关系必然要以投资合作,特别是泰国对中国的投资作为合作的重点,由投资的发展来牵动贸易的扩大和增长。
第三,大规模经济合作是中泰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从目前情况看,中泰双方正在进行协商的大规模经济合作项目包括了正大集团和邦巴功工业区联合在上海嘉定建立工业园的计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与泰国石油机构和正大集团合资在泰国建立亚洲石油公司,以及中泰双方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进行的国际合作开发。这些大规模经济合作项目和开发计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会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和国际援助,增进两国的旅游和文化交流,成为中泰合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