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学活动。创造是儿童艺术的精髓,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能与真正的艺术家媲美的只有儿童。美术活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现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材料和多种方式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幼儿容易接受和喜爱。在美术活动中,只有充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探索求知精神,开发潜能。
关键词:主体性;美术活动;教学方法;拓展;创造力
一、欣赏佳作,积累多种表象
观察是创作的基础,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看到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创作就越有基础。所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分析同伴的作品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创造素材。
首先,幼儿同伴间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如在“我设计的京剧脸谱”中,有的孩子将脸谱的外形画成了瓶子的形状,歪歪扭扭,与传统的京剧脸谱相距甚远,但是从孩子的创作角度来考虑,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创意的作品,及时地向其他幼儿介绍有创意的表现,使其他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并将幼儿完成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墙壁上,不同的脸型、不同的脸部装饰,充分展现了幼儿的想象创作。其次,利用散步的时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我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观赏每间教室各个角落的作品,引导幼儿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从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二、听音作画,张开想象翅膀
《指南》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即不同教育领域之间并非各自分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汇通的。在《奇妙的感觉》这一系列主题中,我更多的关注如何调动幼儿的听觉,把绘画与音乐、常识、故事相结合,让幼儿根据自己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促使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将音转化成形。在开展《听水声》这一活动前,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倾听下雨的声音,洗手时水龙头流出的水,快与慢的声音。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倾听比较不同的水声有何不同,再想象水是怎么说话、唱歌,怎么飞驰或跳舞的,最后让幼儿讨论怎样将水声变成图画。有的幼儿说:“用折线来表示水声强,用短线表示水声弱。”有的说:“水流快用直线,水流慢用曲线。”有的幼儿说:“用螺旋线表示旋涡,用弧线表示海浪。”……幼儿有了前期的经验,各自运用不同颜色及点、线、面的变化组合表现自己的感受。在音乐欣赏活动时,幼儿常能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为此,我把乐曲想象融入了美术活动,让幼儿欣赏一些名曲,通过身体动作感受优美、绵长、柔和的乐曲性质,然后促其联想能力的发展,引导其把自己的所听所感画下来。一张张作品上丰富的线条与不规则的色块的组合而成的画面正是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让幼儿品尝各种各样的食品,边尝边想象,刺激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引导他们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我利用这一爱好讲述《小飞象》的故事,在“小飞象学会用自己的大耳朵当成翅膀飞起来”这一高潮部分停下,引导他们想象小飞象学会飞后,它想去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鼓励幼儿作多种设想,创造性地表现故事内容。采用故事想象画的形式时,幼儿的绘画表现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突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克服过于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我们在绘画活动中应鼓励幼儿打破常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一、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例如:孩子们在画脸谱时总是画成小朋友的脸,针对这一情况,我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你见过的脸是什么样的?”“脸只有圆形的吗?”当孩子们笔下的脸谱呈现出不同形状时,我再进一步启发:“脸上化妆后是什么样的?”鼓励孩子在脸上画出和别人不同的装饰,孩子们纸上的脸谱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幼儿突破定势的同时,教师自身应甩掉包袱,打破传统的教师范画的“权威性”,鼓励幼儿不断创新,超越老师,超越自我。
四、正面评价,追求成功体验
孩子的作品中的想象成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若以像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好坏的标准,只能伤透孩子的心,让他再也不敢大胆作画了。其实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创作的欲望,但这种欲望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与尊重,幼儿才不会因“出差错”而受到指责,才会有别出心裁的创作表现。“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的”“它的大耳朵能干什么”通过提问,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它的耳朵是大大的,可以当扇子”“耳朵张开时可以遮太阳”“它在扇运动耳朵时好像小鸟的翅膀一样”。对于幼儿的想象,教师要给予肯定,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变形。喜欢标新立异是幼儿的行为特征,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多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只是看作品效果,应敏感捕捉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促进幼儿创作的种子萌芽成长。
五、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尤其只在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画面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创作,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创作活动,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主题化美术教学既要摒弃美术教学中教师机械传授美术技能的做法,又要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选择教材、创造教材、教好教材。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青年科学》 2009年11期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杨亚博
[3]孔起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徐首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幼儿论文; 美术论文; 自己的论文; 这一论文; 教师论文; 脸谱论文; 作品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