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化与论文,新发展论文,当代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大课题: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现实的前提,这就是业已形成并愈益凸现的全球化历史进程。当代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历史大潮,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紧紧扣住全球化这一时代大背景,着力探索当代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突出表现为日益拓展的经济全球化,与此相适应,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这“四化”,立体性、全方位地深化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深刻、更全面地开拓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之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化,是继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革命之后第三次世界现代文明潮流。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不同的思维方式,都将在全球化大潮中经受冲击和考验,而决定自己的发展走向和历史命运。作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科学结晶,作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全球化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对“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相互关联的结论:其一,全球化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是把全球化问题(这里讲的“全球化”是广义上的全球化,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具有全球化意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变革)作为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二,全球化的社会变革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时代性的参照。深入研究全球化尤其是当代世界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对于深层面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内在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深刻把握当代全球化的实质
深入研究“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首先必须搞清楚当代全球化的实质。假如不搞清楚这一问题,或者在这一前提问题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观点,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搞清楚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
当代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而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化潮流绝然对立起来,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已经过时的结论,还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的审视,在新的基点上寻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化的契合点。无疑这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乃至内在生命力的最基本问题。我们应当透过纷纭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及其在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深刻影响,深刻把握当代全球化的实质,适应当代全球化趋势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这才是面对全球化的现实所应当采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
关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目前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政治制度的对外渗透,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效应,必须加以严格的防范。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实质上是美国的统治阶级利用经济手段和渠道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与扩张,因此,必须加以坚决的抵制。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全球化,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压力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四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渗透与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柄利弊相伴的“双刃剑”。上述四种观点,虽然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但都不甚全面,甚至有失偏颇和或根本就是谬误,根本缺失在于,没有从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乃至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竞争与整合。全球化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于,它既是不同社会文明的对抗,又是不同社会文明的交融。全球化大潮推动着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努力寻求更多的符合人性和人类共同需要的共同价值。全球化趋势也大大拓展了人们的世界视野,使不同社会文明在相互沟通和深入比较中更多地发现相互之间的共同、共通之处,这也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共同规律。在自觉地适应与遵循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更高层面地提升自己的文明内涵与素质,由此形成更高层次社会文明的合力与竞争,这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总趋势。
这样一种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其新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必须更密切地关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规律,更宽广地拓展自己的世界视野,更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合理性,更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因素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因而,全球化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制度效应,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还有存在的历史合理性,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大船在人类现代文明长河中是否还能劈波斩浪昂首前进?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话题,更是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话题,同时也是直接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和现实影响的重大课题。直面全球化大趋势,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作出科学的回答。
三、社会主义文明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因而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在20世纪人类文明大舞台上,社会主义文明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和影响全局的角色。这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实践的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尽管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文明进程中伴随着众多的坎坷与曲折,尽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文明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是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一种足以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抗衡,并终将以自身的成熟与发展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兴社会文明形态,它对20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启发和推动,对21世纪人类文明趋势的展示和张扬,已经成为毋庸置疑和无法否定的事实。20世纪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瑰宝,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21世纪全球化的人类新文明进程中,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而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对此,马克思主义者充满坚定的信心。
社会主义所以具有创造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归根到底是由于它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步。而这种历史进步,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的集中体现。17、18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欧美大陆迅速崛起,取代了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有力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乃至社会文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得以深刻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得以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在客观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内含的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由于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一资产阶级组织市场经济的狭隘目的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利益分化、社会关系物化、传统道德退化、人的本性异化、社会矛盾激化等等接踵而至的严重社会问题,从而使资本主义文明进程成为一种伴随着掠夺、奴役、盗窃、杀戮,浸透着血与泪的残酷进化过程。这就是资本主义文明所无法超越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狭隘性。资产阶级在创造着社会文明的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社会文明进程。这种自相矛盾和二律背反现象,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更高层次、更加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必将被更高层次、更为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所取代的历史性的合乎逻辑的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本质之处正在这里。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尖锐抨击,并设计了若干理想化的社会变革方案,然而都只能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置于科学的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从而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力量。两个伟大发现,两个铁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抗拒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动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文明不是人们观念形态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在于它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公平、合理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美好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自然历史过程”,必须摒弃各种先验的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在本质上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因而它在当代全球化时代也将内在地充满着无限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依然充满生命力并且能够蓬勃发展的最重要支撑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这种符合人类社会文明方向与趋势的现代文明进程得到了更加科学化和更加合理性的论证和阐释。第一,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容纳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成份,这就既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又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从本质上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社会主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主的国体与民主的政体相统一,并以建设高度民主政治为目标,以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为重点,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消除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使社会机体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第三,社会主义坚持以社会公平和平等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是要消灭阶级,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这就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不均和人的畸形发展的现象,使社会全面发展更具有人的内在活力。第四,社会主义坚持社会全面发展的特性和战略,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向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政治文明的目标迈进,由此,社会主义有能力消除一切旧制度下所特有的贪婪、腐败、堕落现象,使社会在文明健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由符合基本规律的社会主义改革所释放出的无限生命力,是不可扼制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自身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地得到科学证明。
四、必须以实践和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世界眼光对待社会主义与当代全球化
当代全球化大趋势,正是在如何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的层面上,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更加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张扬和展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生命力。第一,全球化的制度竞争实质和综合文明素质的比较,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反思,彻底摒弃脱离实际的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和模式的桎梏,勇于在改革和发展中寻求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第二,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资金、技术的全球流动,可以使社会主义国家更加赢得后发机遇和优势,更充分地吸纳全球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第三,全球化的多方位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沟通,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从而以更加深刻的社会文明建设融入世界文明大潮。当然,全球化竞争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带来相当程度的挑战,但这并非是坏事,只要我们正视挑战,积极寻求迎接挑战的措施,就可以更加深刻地提升社会主义的文明素质和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当然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
这也正是正确破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的最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局面的形成,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文明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要性的怀疑和诘难。与此直接相关联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只要我们以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明进程,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至社会主义制度在一部分国家消亡,有着复杂的、综合性的原因,其中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乃至曲解而形成的长期僵化的社会主义理念与模式,将人们与发展变化着的世界隔绝开来以至对立起来,由此导致现实社会主义生命力的萎缩乃至消亡。第一,用静止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从而使现实社会主义陷入教条化、模式化的泥淖。第二,脱离时代的变化和本国的国情,把社会主义当成一种短暂的过渡过程,从而导致急于求成的路线、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使现实社会主义失去了社会广泛力量的理解和支持。第三,把许多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强加到社会主义名下,实际上搞了许多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这些错误的理论及其后果,反过来又极其严重地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从而使现实社会主义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第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不住和平与执政的考验,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阶层,由此造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严重误解和疏离,使现实社会主义失去了坚实的社会根基。以上几个方面,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以至在日益开放的世界舞台上,这种僵化的社会主义犹如长期处于隔离状态的病人,难经风雨考验甚至不堪一击。严酷的事实说明,封闭的、与全球化竞争趋势相脱离的社会主义理念和模式,足以消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以至扼杀社会主义的生命。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而是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制度的失败。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说明,只要我们以实践的和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宽广的和博大的世界眼光对待社会主义与当代全球化的联系,使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与时代相吻合,与实际相适应,社会主义就一定会生机勃勃地前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程是任何外部力量所阻挡不了的!
五、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的新提升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当代全球化在证明着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从而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正在为社会主义的新提升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开辟着广阔的视野。
当代全球化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它既是不同社会文明的对抗,又是不同社会文明的交融。全球化大潮推动着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努力寻求更多的符合人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趋势。在自觉地适应与遵循人类文明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高层面地提升自己的文明内涵和素质,由此形成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竞争,这就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总趋势。这种人类文明总规律、总趋势要求,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特殊与普遍、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要注重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向不动摇,又要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分,以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明的程度;既要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道路,又要切实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符合现代人类文明大趋势中加快社会主义文明进程。这样一种战略选择,可以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承负的最重大任务,甚至不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而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由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解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存在着许多与人类文明大规律大趋势相悖的因素。比如,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大革命,以至长期陷入“阶级斗争为纲”的泥淖,严重延缓了社会主义文明进程步伐。再比如,违背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至干了许多破坏大自然的事情,最终不得不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又比如,违背不同社会文明和社会制度可以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然对立起来,排斥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切文明因素,以至使社会主义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拉开了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距离。还比如,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简单地等同于突出政治,把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政治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泛政治”状态,人们更多地重视权力的角逐与争斗,而忽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至于像20世纪30年代苏联党内的大清洗,60至70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则完全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大趋势相对立的历史性倒退,它给社会主义造成的深重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历史与现实深刻警示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文明基本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制高点,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努力探索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和共同趋势,并努力与之相适应。这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不可忽视的任务。坚持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谛。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趋势,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广泛地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更深刻地遵循人类文明的共同规律,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条件,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明更彻底地与现代人类文明大规律、大趋势相适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现代文明竞争中的地位。假如对全球化的实质与趋势缺乏正确的理解,把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对立起来,仍然与时隔绝,与世隔绝,固步自封,孤芳自赏,拒绝全球化文明大潮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那么就有可能再次与人类文明发展失之交臂,甚至有可能被全球化社会文明所抛弃。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能否继续发展所面临的深层隐患。
六、在当代全球化潮流中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应遵循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21世纪全球化的历史大潮流中,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应当遵循那些人类文明的基本规律呢?
1.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体制和制度条件。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强大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文明的方向及程度。在这两对矛盾中,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最终决定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这就是社会文明进程的内在要求。这样一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并贯穿社会主义文明全过程。当代全球化的直接动因是现代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能否适应和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首先决定于能否在生产力发展上有一个大的跨越,同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在改革中实现制度的科学安排与更新。中国共产党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党执政后的首要任务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是从根本意义上对当代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是对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驾驭。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和根本任务;同时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时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制度文明的内涵与程度,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与时俱进。而无论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上层建筑的调整,都必须密切适应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新时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一种符合人类文明大规律的过程。这样一种矛盾运动和文明进程,必须继续进行下去。
2.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规律,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对自然界的征服能力,在“人定胜天”等极端口号下,做了许多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当今世界,无论什么样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是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规律。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和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全球化时代更加综合性的竞争,促使世界各文明国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保持更加持久的竞争能力。社会主义制度是旨在把全体社会成员引上更加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制度,是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先进社会制度,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程尤其要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规律,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必须遵循各种社会文明长期共存、竞争比较、相互融合的规律,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从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进化过程,单一文明不可能长久,更难以形成世界性的社会文明。当代全球化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共融性更加突出地提到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上来。在当代世界,既有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也有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还有其他种种形态的社会文明。各种社会文明长期共处在同一个历史平台上,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由此形成奔腾不息的世界文明潮流。作为人类现代文明之一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必须放眼世界,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文明胸怀积极吸纳各国文明成果,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领世界文明之风骚。否则,以孤立的、封闭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为只有自己国家的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社会制度,只有自己生活的社会就是世界上最合理的社会,而排斥和拒绝其他社会文明的成果,其结果必然使自己固步自封,不进则退,这是已为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事实。在21世纪全球化的社会文明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更加大胆地积极地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尤其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资本主义文明进程的阶级狭隘性和历史局限性,坚定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将长时期地处在同一个历史平台上。从历史过程来说,资本主义文明是远远早于社会主义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属于市场经济类型下依次递进的不同生产方式,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是同属于市场经济启动和推进的社会文明。由于现代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改革与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不少具有领先水平的新文明成果,这些尤其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吸纳。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社会主义文明要高于资本主义文明,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文明成果,并善于将之转化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学习和借鉴,是社会主义文明对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规律的自觉遵循,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大趋势的积极适应。
4.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主体,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文明进化过程。当代全球化不仅没有削弱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这种特有品格,而且要求更加突出地张扬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特质,构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战略。在这种“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过程中,又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三大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才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社会主义实施这样一种整体发展战略,是对全球化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肇始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已经远远地超越了物质层面而涉及社会文化层面、政治层面以至整个制度层面。在当代世界,那种单项发展的模式已经很难获得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的丰硕成果,这是已为世界各文明国家日益认知的事实。全球化不仅首先表现为经济制度的竞争和物质文明的交融,而且由此引发的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极化,日益带来了世界各文明国家在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竞争、交融与合作,于是,文明的多维性也就愈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甚至成为各国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全球化大舞台上赢得重要角色,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密切适应这种文明多维性的趋势,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文明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世界文明进程已经积累了这方面丰富的历史经验,足够我们借鉴和吸纳。这也是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后发优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所谓“全面”,即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包括高度物质文明、高度政治文明、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和谐社会在内的全面文明的社会;现代小康社会的主体是人的全面发展,“三大文明”与社会和谐建设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通过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社会机体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将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将以人为本贯穿始终,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在走的成功之路,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尤其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承负的历史使命。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新理念、新格局的形成,有力展示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方向。
标签:全球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