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中亚的“向前”外交与1879年“甘马克条约”_中亚民族论文

英国在中亚的“向前”外交与1879年“甘马克条约”_中亚民族论文

英国的中亚“前进”外交与1879年甘马克条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英国论文,条约论文,马克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5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4)04-0154-04

19世纪中叶,正值英国的多事之时,在印度各地爆发起义,在远东与中国的战争,在 近东对土耳其的争夺,使英国疲于应付,无暇顾及中亚,因而放慢了与俄国在中亚的争 夺。而此时的俄国已占领中亚三汗国,其势力已近逼阿富汗、帖克土库曼及波斯等地, 对英属印度虎视眈眈。

面对俄国在中亚咄咄逼人的强劲态势,英国保守党主张对俄国采取强硬政策,维护其 在中亚的既得利益。1874年,英帝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保守党领袖迪士累利(1874 —1880年任职)出任英帝国首相。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 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商品与资本对外输出的 增加,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发生了第二次殖民化,即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 。这必然使英帝国在对外政策上面临着法德奥俄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挑战。为保 持英帝国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威信,迅速走出格莱斯顿时代的“光辉孤立”政策的困境, 他上任后,对英帝国的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一方面,重返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在近东支持土耳其控制海峡,利用俄奥矛盾对付俄国,恢复英帝国的霸主形象; 另一方面,竭力在亚洲的中亚和东南亚地区、远东的中国,在非洲的埃及、刚果河流域 和南部非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攫取廉价原料,扩大海外市场;以此为导向,英帝国也 相应调整了它的中亚政策,并出台针对中亚的“前进”外交政策。其宗旨就是以英国强 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为依托,通过军事干预、外交恫吓、贸易封锁、扶植傀儡等方 式,扩大其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为顺利实施该政策,1876年英政府任命李顿为印度总督 (诺斯布鲁克此前已辞去印度总督一职),推行“前进”外交政策。李顿上任后,迅速扭 转了英印当局对英国“前进”政策的消极观望态度,将这一政策在中亚付诸实施。

英属印度殖民地的西北边境毗邻阿富汗,属英印防卫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最易受俄国 威胁,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英国和英印当局的心腹之患。英政府认为阿富汗对于印度的 安全至关重要,阿富汗如受到俄军进攻,英国当然不能漠然置之。从1872年,英俄两国 就开始互相交换有关阿富汗地位问题的照会。最后双方认定以1875年10月25日英政府的 备忘录作为协议:确认阿富汗应是不包括在俄国势力范围之内的独立国家,双方均应维 持阿富汗的领土完整。但实际上,英俄双方均不打算遵守它。李顿接任印度总督后,积 极主张派英军占领印阿边境的战略要地奎达,并以此为突破口,吞并整个阿富汗,“通 过不断前进,争取获得对印度最有利的形势,并用最小的危险和代价实现之”[1]。由 于俄国向中亚的不断渗透,致使英国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损失殆尽,这对英国来说是一 个不祥之兆。因此,掌握阿富汗的控制权,扼守住通往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兴都库什山 ,彻底打破俄国“利用通道进入印度”[1]的幻想,已成为英国政要们亟待解决的大事 。那么,能否有效地控制阿富汗的局势,便成了英国“前进”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

1875年6月22日,英属印度的外务大臣哈米坦致信英政府,建议英国在中亚应该和俄国 一样有行动的自由。10月25日,英政府致函英国驻俄大使杜日阿,称:“由于俄国向阿 富汗边界的不断推进,长此以往,势必给英俄在中亚避免直接的接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阿富汗领土的完整对英国来说至关重要,英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有权保留完全行动的自 由。”同时又指出:“英政府不认为俄国占领谋夫可能激怒阿富汗的艾米尔,英俄在中 亚仍保持双方希望避免的直接接触。因此,英政府接受俄国的保证,俄国将来在该地区 的任何行动均限制在其势力范围之内。”[2](P613)杜日阿将英政府的这一主张转告俄 外交部。1876年7月3日,俄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复信俄国驻英大使斯畴瓦诺夫,陈述了 俄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说:“俄政府完全同意维持双方业已达成的各项协议,阿富 汗被排除在俄国势力范围之外,英俄政府应终止讨论涉及中亚缓冲区一类的老问题。在 保持行动自由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双方的直接接触,在中亚所发生的任何冲突应被放在 英俄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加以解决。”[2](P613-614)尽管俄国多次承诺阿富汗在俄国的 行动范围之外,但英政府始终放心不下。李顿预言:“英俄不论是出于军事目的和政治 扩张,还是出于自身安全的本能,都会积极向兴都库什山这个最大的印度和中亚的自然 分界线推进。”[1]换言之,英国如不积极果断地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入主中亚,中亚落 入俄国之手是迟早之事,只怕到时英国将悔之晚矣!

1876年,英印当局派遣英军攻占了紧靠阿富汗的边境重镇奎达。为此,英印总督李顿 在给英国的印度事务大臣索尔兹斯伯里的电报中称:“英军对奎达的占领完全符合英属 印度统治阶级的本意。我们相信,这一行动没有超越英政府中亚政策原则的限度。况且 ,此举也受到了印度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欢迎。”[3](P35)同年4月,李顿通知阿富汗艾 米尔:一个英国代表团将被派往喀布尔,以便向他通报李顿就任印度总督和英国女王兼 任印度女皇事项。什尔·阿里考虑再三婉言谢绝了李顿的要求,但李顿复信坚持要派代 表团去。双方为此事不断进行磋商。此间,俄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曾写信给李顿,建议 英俄共同瓜分阿富汗和中亚其他穆斯林国家。他说:“俄英在亚洲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和 一个共同的仇敌。共同的兴趣是文明,在这方面,英国应与俄国结成紧密的联盟。阿富 汗和其他中亚穆斯林国家应由英俄共同瓜分,以便使英国的边界与俄国的边界为邻,这 样,英国就可以随时借助友好的俄帝国的力量镇压印度的起义,或其他不测事件。”[4 ](P25)考夫曼的这一建议立即遭到李顿的拒绝。李顿预感到近东和巴尔干半岛的不祥之 兆会对中亚产生消极影响,担心俄国趁机干涉阿富汗事务,因而加紧英阿谈判进程。18 77年1月,在英印当局倡议下,双方重开谈判。英方代表要求派大使进驻喀布尔,遭到 阿方代表的坚决拒绝,谈判陷入僵局,英阿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针对日趋紧张的英阿 关系,阿富汗政府内部看法不一。阿富汗政府官员们很希望艾米尔放弃对英国的敌视, 恢复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据说艾米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担心一旦让英国势力进驻 喀布尔,英国会干涉他的内政。所以,阿富汗艾米尔对英国存有戒心,把英国人的友谊 视为“写在冰上的辞句”,始终不肯在谈判中作出让步。

1878年8月,英国得知了俄斯托列托夫使团在喀布尔与什尔·阿里在喀布尔签订了一份 包含11项条款的协定[5](P538)。但当英国驻俄大使奥古斯塔斯·罗佛杜斯奉命就此事 询问俄外交大臣时,却得到了完全否定的答复。英政府确信俄阿之间的协定是存在的, 所以在8月14日英印当局又派张伯伦作为特使前往喀布尔。当张伯伦一行到达阿富汗的 阿里·麦斯吉德时,遭到阿富汗的统帅费兹·穆罕默德汗的阻拦,未果。李顿得悉此情 况后,认为这是对英印当局的奇耻大辱。他致电英印内阁大臣克兰布鲁克,将此事归罪 于“由于阿富汗艾米尔得到了俄国的正式保证,才拒绝以任何形式接见英印当局的使团 。”[3](P85)李顿希望“英国政府就艾米尔接见英印当局使团,订立必要的协定一事给 予英印当局大力支持”[3](P90)。李顿指出,“如果英国再不采取积极行动的话,阿富 汗定会完全倒向俄国势力的一边”[3](P65),其后果令人堪忧。

1878年10月29日,经英保守党政府的授意,英印当局决定发动英阿战争。在进兵前夕 ,李顿向阿富汗艾米尔什尔·阿里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艾米尔向英国特使道歉,并立即 接见英使团,强令阿政府全盘接受英印当局的条件,并限令在11月20日前作出答复,否 则,“将殿下(什尔·阿里)视为不列颠政府的最坏敌人而采取行动”[5](P567)。11月6 日艾米尔什尔·阿里收到英印当局的通牒后,立即召见俄国特使拉兹戈诺夫(斯托列托 已先前回国),共商对付英印当局的缓兵之计。这时,拉兹戈诺夫只得求教于考夫曼, 可是考夫曼却要求什尔·阿里向英国“伸出橄榄枝”。什尔·阿里处境尴尬,但他不想 按考夫曼的建议去办,仍复函婉言拒绝英印政府的最后通牒。由于邮路遥远,限期已满 ,复函仍未送到李顿总督处。1878年11月21日,英军约3.6万人分三路越过边界,进入 阿富汗:以布朗中将指挥的白沙瓦纵队(约1.1万人)从奎达向坎大哈推进[5](P591)。斯 图尔特的南路纵队进军较为顺利,未遇阿军的抵抗,于1879年1月8日,占领了坎大哈。 罗伯兹的库腊姆纵队在底瓦尔山口遭到阿军的顽强抵抗,“罗伯兹率一部分英军从左翼 进行突袭,才将阿军从阵地上打退,阿军溃散。”[5](P592)布朗的白沙瓦纵队进入阿 富汗后,很快占领了阿富汗的军事重镇贾拉拉巴德,首都喀布尔告急。什尔·阿里在俄 特使拉兹戈诺夫的劝谏下,弃城向北往巴里黑。临行前,将其子雅可布从狱中放出来摄 政。在巴里黑,什尔·阿里请求考夫曼根据前此达成的协议给予阿富汗必要的军事援助 ,考夫曼却策略地加以回绝,并建议他与英印当局讲和,什尔·阿里很失望,于1879年 2月21日,在巴里黑忧愤而死[6](P243)。

什尔·阿里死后,其子雅可布(1879年2—10月在位)为阿富汗艾米尔。为阻止英军继续 前进,雅可布赴甘马克会见李顿,进行和平谈判。在英印当局军事威胁和金钱诱惑下, 雅可布向李顿全面妥协。1879年5月26日,双方在甘马克签订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国 控制阿富汗的外交;阿富汗不得同其他强国直接交往;英国派代表驻于喀布尔及其他地 区,阿富汗负责保护他们;阿富汗把库腊姆、比辛·西比诸地割让给英国,同意让英国 控制开伯尔山口和密奇尼山口及与此诸山口相联系的领土。在此前提下,英国则答应每 年向阿富汗艾米尔雅可布提供6万英镑的“补助金”,在阿富汗受到外来侵略时给予支 援等。《甘马克条约》是阿富汗与英印当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阿富汗丧失其 领土主权和外交主权,成为英国的附庸,因而引起阿富汗人的普遍不满,导致了阿富汗 军队火烧英印当局驻扎官官邸事件。

1879年7月,路易斯·卡瓦纳里带着卫队进驻喀布尔,就任英国驻阿富汗的驻扎官。此 时的阿富汗并非太平:政局动荡,纷争迭起。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军因好几个月未 领到军饷,军心涣散,他们把矛头直接对准英国驻扎官,频频袭击驻扎官,向英军小分 队投掷石块,双方发生冲突。随后阿军围攻驻扎官的营地,火烧其官邸。驻扎官路易斯 ·卡瓦纳里及其随从全部被杀,只有外出运粮秣的22人和12名土著仆人幸免遇难[5](P6 36)。

事件发生后,英印当局反应强烈,李顿急电罗伯兹组建一支快速部队赴喀布尔。罗伯 兹奉命率领7000人和22门大炮组成的部队,火速赶赴喀布尔营救。1879年10月5日,英 军在喀布尔近郊的恰拉西亚与阿军展开会战。结果,英军击溃阿军。10月6日,英军又 乘胜追击,一举歼灭阿军的主力,占领谢尔普尔军营,阿军残部退往加兹尼。为挽救危 局,阿富汗艾米尔雅可布率大臣们到英军营劝阻,但被英军扣押为人质。10月12日,英 军进入喀布尔。同日,英军统帅罗伯兹将雅可布废黜,流放印度。英军占领喀布尔后, 罗伯兹在喀布尔城内进行大规模的清洗,滥杀无辜,实行恐怖统治。罗伯兹的所作所为 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仇恨,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抗击英军,“迫使英军撤出喀布尔,迁往 谢尔普尔军营,在这里他们(指英军——引者注)又被阿富汗人团团围住。英军在突围中 ,又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伤亡近千人,失去三门大炮”[5](P641),英军惶惶不可终日 。

阿富汗艾米尔雅可布被英军废黜汗位后,阿富汗国家最高权力一度呈真空状态。当时 在阿富汗国内,以艾米尔什尔·阿里的第五子阿尤布汗和什尔·阿里的侄子阿布都拉赫 曼的政治势力最强。阿布都拉赫曼早年因进行过反对什尔·阿里的叛乱,一直在塔什干 和撒马尔罕流亡,在那里得到考夫曼的优待。1880年2月,他乘阿富汗汗位悬虚之际, 带着约100名由俄国人武装起来的随从,渡过阿姆河返回故土,很快得到阿富汗北部众 多部落首领的支持,力量迅速壮大。英国得知阿布都拉赫曼已经进入阿富汗北部后,英 驻喀布尔的代表李比尔·格里芬立即找到居住在坎大哈的阿布都拉赫曼的母亲,要求她 规劝儿子与英国修好。4月,格里芬又给阿布都拉赫曼送去一封信,探询他返回阿富汗 的目的。阿布都拉赫曼复信道:他之所以返回阿富汗是为了要收复自己的祖国,阿富汗 将处于两大强国的保护之下。由于他在英俄之间采取了中立态度,遂成为英俄在阿富汗 的代言人。1880年7月22日,阿布都拉赫曼正式就任阿富汗的艾米尔。随后,英阿双方 又签订了一份“义务备忘录”:英政府不再坚持任命英国人而任命一名不带军队的印度 穆斯林来充当喀布尔的代表,英国给艾米尔的财政援助额增至20万英镑,《甘马克条约 》的其他条款依旧有效。

英国在英阿战争中倾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国家预算出现很大赤字,保 守党政府不得不提高所得税,这在不小程度上使迪士累利失去英国资产阶级的支持。在 1879—1880年初的竞选时期,英自由党领袖格莱斯顿(1880—1886年;1892—1895年任 职)通过提出削去非常国家开支,扩大选举权等诺言,赢得竞选胜利。1880年4月,英自 由党组阁,格莱斯顿重掌政府大权,吕朋取代李顿担任印度总督,英国的“前进”政策 名存实亡。

吕朋接任印度总督后,阿富汗的局势更加动荡,各地反英起义风起云涌,侵阿英军面 临四面楚歌的境地。为此,吕朋只得下令退兵。在英军撤退途中,又遭阿富汗人的围攻 ,伤亡惨重。最后,英军撤回赫拉特,并将坎大哈交给阿布都拉赫曼。1881年3月,英 国议会进行关于俄国扩张和阿富汗问题的辩论,投票结果决定撤出坎大哈。到1881年4 月27日,英军全部撤离了阿富汗,英阿战争结束。

英阿战争是英国推行其殖民霸权政策的直接产物。经过这一战争,英国不仅通过《甘 马克条约》,完全征服了阿富汗,将其变为自己的附庸,而且该战争对整个中亚将产生 重大影响。

首先,它触发英俄争夺中亚势力范围活动的全面展开。随着英国占领阿富汗,一道无 形的屏障横亘于中亚,阻挡了俄国的南进势头。俄国没有善罢甘休,积极调兵遣将,吞 并三汗国,蚕食中亚土地,因而引起中亚局势的连锁反应。英俄在中亚的一系列军事竞 赛活动,使中亚成为西方列强间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热点地区之一。

其次,加速了中亚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英国占领阿富汗,英阿签订不平 等的《甘马克条约》。它促使俄国积极向里海东岸的帖克土库曼等地进行军事扩张活动 等,这无疑使中亚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面临英俄的严重挑战。与此同时,英俄还加紧对中 亚进行经济掠夺,并通过加大对中亚的贸易额,打开中亚市场等手段,掠夺中亚自然资 源,摧残中亚的民族经济。英俄的所作所为,显然具有浓厚的殖民化色彩,并最终使中 亚国家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第三,唤醒了阿富汗等中亚国家人民反殖民压迫的意识。在抗击英军的战斗中,阿富 汗广大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频频袭击英军,深重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在其影 响下,中亚的帖克土库曼诸部落为抗击俄国的军事渗透,也组成了强大的反俄同盟,有 效打击了俄国的扩张。所有这一切不但增强了中亚人民反殖民压迫的信心和勇气,而且 也为中亚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谱写了新篇章。

收稿日期:2004-01-18

标签:;  ;  ;  

英国在中亚的“向前”外交与1879年“甘马克条约”_中亚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