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丘东平文学作品中的士兵形象论文_赵长亮

论丘东平文学作品中的士兵形象论文_赵长亮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丘东平(1910~1941),原名丘潭月,笔名东平,广东省海丰县人,是“七月派”前期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通讯员》、《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在他31年的生命中,他先后加入过农民起义军、国名党十九路军和共产党新四军,经历过海陆丰农民起义、“一二八”淞沪抗战、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等事件。这些丰富且真实的战争经历,使得他对于战争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其文学作品也有着令人震撼的力量。

丘东平写作的关注点是人物——基层战士,其作品中或以从民到兵的身份转变为主线,或以战士对自己参与的战场的回忆为主线,其中既包含着对时事或批判或颂扬的感情,也包含着对参与战争的战士的关怀和思考。故本文的研究中心是针对丘东平文学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完善这方面的研究缺陷。

他的作品按照题材可分为三大类:以农民战争为题材的前期创作、以国民党旧式军队为背景的中期创作以及以共产党新四军为背景的后期创作。本文即以此为线索。

(一)农民战争中的士兵

丘东平的早期创作集中于对农民战争的刻画,这时期的创作是基于他在海陆丰农民起义中的经历。其中,涉及到士兵形象的主要有以下作品:《沉郁的梅冷城》、《红花地之守御》和《通讯员》。这三部作品主要描写了农民战争之场景以及战后农村乡镇人们的生活状态,作品中对于士兵形象的刻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对农民起义前期守旧势力与进步士兵形象的对比描写,如《沉郁的梅冷城》。也有对起义士兵形象的热情歌颂和真实批判,如《红花地之守御》。小说从正面描绘了海陆丰农民起义的战斗经历,总指挥杨望既有刚强坚毅的一面,也有残暴无情的一面。他在指挥作战时沉着精细,在队伍中有很高的声望。但他也曾“像我们平时对付乞丐一样”对待他的母亲,甚至仅仅因为自己患着夜盲症的弟弟在晚上站岗时忘了叫口令而立即一枪把他射杀。他可以带领队伍利用红花地的地理优势而打胜仗,也残忍的下令射杀300多名已经缴械的俘虏。

更有对士兵人性思想的独特发掘,《通讯员》则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体现了一个战士人性思想的崛起,周围人都认为林吉没有错误,但林吉自己内心却无法平静,原因在于他认识到在战争年代对于活生生的生命的轻视,一个无辜的人一个年纪如此小的人死的如此稀疏平常,竟不会引起别人的在意。

这一时期的士兵形象特点,既有阴险老辣的守旧派代表华特洛夫斯基,也有善良稚嫩的革命派克林堡。而杨望的形象则具有两面性,既是刚强坚毅的农民运动总指挥,又有残暴冷血的阴暗面,这也恰能说明农民革命正处于起步野蛮阶段,需要新的力量来改造领导他们的革命。林吉这一人物形象极富人文主义色彩,代表着战士人性思想的崛起,战士不只是战争的机器和刽子手,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喜怒的人。这几个人物都真实地反映了在农民革命期间所存在的历史真相,是那段历史的缩影。

(二)旧式军队中的士兵

这一部分的小说主要是围绕丘东平在国民党十九路军从军时的经历,既有对英雄人物英勇作战的描绘,也有对国民党旧军队存在的陋习恶习的揭露和批判。主要作品有:《中校副官》、《给予者》、《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这些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丘东平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集中凸显了丘东平的创作成就。

在丘东平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有对国民党军队对日军侵略不抵抗政策的强烈批判。如《中校副官》和《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校副官》中的主人公中校副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战士,他有修养,真诚地尊重领导,他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激情也代表着当时广大官兵的心声。相反,军长的形象却是一个虚伪、强权、滥杀无辜的形象,虽然平时能给部下一个好形象,但关键时刻却暴露无遗,用所谓的“战略需求”来掩盖自己胆小怕死的想法,毫无民族责任感。

在这一阶段创作的《给予者》讲述了主人公黄伯祥从一个卡车司机成长为部队指战员的经过,是对士兵成长的最好说明。

更值一提的是,东平在这一阶段创作的《第七连》和《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东平用真实的经历和深沉的感情描绘了以丘俊、林青史为代表的在战场上不顾安危、奋勇杀敌的战士形象。《第七连》主人公丘俊原是军校学生,因战事紧急被临时派往前线,表现出色提升为第七连连长。带队时他有自己的哲学“我处处提防着感情的毒害”,他时刻谨记着自己的任务“除了任务,一切都与我无关”,他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战斗英雄。小说中描绘了很多战争中的细节,如断绝了大小便、战士睡成了死的泥人、战斗到最后“对于阵地的据守,却是超越了‘存’和‘亡’的又一回事”的感受等等,正是这些真实的战争细节,更加彰显了战士们舍生忘死战斗的战斗精神和英雄形象。

这一阶段的人物形象丰富真实,其特点呈现出颂扬底层战士奋勇抗战,批判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撤退政策两个基本方面。中校副官、林青史等形象表现了当时广大官兵积极抗战的热情,丘俊、方叔洪等表现了战斗在前线的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黄伯祥的经历则见证了一个军人的成长。

(三)新四军中的士兵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新四军的战斗成果和军民鱼水情,因为东平那时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战场中,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写作只能利用点滴的闲暇时间,故基本都是短篇的纪实报道,这些纪实的报道在当时很好的鼓舞了新四军的将士们,在江南地区影响较大。在《向敌人的腹背进军》(1938年)、《截击》(1938年)、《把三八式枪抢过来》(1939年)、《两个靖江青年》(1940年)、《王凌岗的小战斗》(1939年)、《蒋老大和老叶》(1939年)等这些作品中,东平通过描写了新四军里的形形色色,表现出了新四军顽强的战斗意志、因地制宜的战术和机智果敢的工作作风,也表现出了军民鱼水情、军民协同抗日的环境。唯一的长篇《茅山下》里面的郭元龙和周俊形象,极具典型性的表现出了新四军队伍里的两种活力,通过写这两种力量的斗争、妥协来表现在这个大熔炉里面带给人的锻炼和进步。

《茅山下》是丘东平于1941年创作的,小说主要反映共产党抗日军队内部的事情。小说以郭元龙和周俊的关系为主线,郭元龙是鲁莽军事将领的代表,他没有文化,但对于打仗却是经验丰富,在部队中很有威望。但他也贪图钱财,收受一点贿赂就容忍坏人欺负老百姓,没有政治觉悟。周俊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虽然有着对于党的纲领和宗旨的理解和奉行,但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不管是处理与郭元龙的矛盾还是抗敌自卫会的改选都显示出他的能力不足,没有魄力。结尾周俊先向郭元龙妥协,既意味着周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也意味着战争会磨合个人之间的矛盾。只可惜之后结局会怎样,我们已无从得知,东平的过早牺牲使得《茅山下》成为一笔绝响,令人惋惜。

结语

丘东平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他对于战争是客观看待的,既不单一颂扬,也没有消极否定。不管是血腥战争场面还是参与战争的士兵心理,东平都毫不避讳地展现战争的真面目。他写战争,更想展现一种战争生活,那也是生活的一个侧面,战争不只有枪林弹雨,更有人情冷暖与人性讴歌。他想给后人留下他们那个战争年代里的真实生活,他想让后代知道,当战争发生时,并不是一切都变成了灰色般暗淡或者血红色般残酷。也有例如通讯员林吉的自我忏悔,也有军民协同抗日的团结,也有像黄伯祥一样“做一名真正的战斗兵”的纯粹愿望。

已经远离战争的我们需要已逝战争传来的回响来提醒我们保持警惕,警钟长鸣,而丘东平的作品无疑是一声短暂又震耳的绝响。

论文作者:赵长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论丘东平文学作品中的士兵形象论文_赵长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