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美国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层面:影响中国战略机遇期与经济发展思路的谋划
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的心脏,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销售市场、融资市场与投资来源地。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越来越广,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对美国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宏观领域最为突出的当是中国战略机遇期与经济发展思路的谋划。
(一)战略机遇期的外部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引领的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着差异。当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之际,中国经济却欣欣向荣;而当中国经济出现着陆迹象后,美国经济却持续向好。这种互补性较好地分散了中国经济的风险,也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越来越大,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深入,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周期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世界经济遭遇困境的情形下,中国经济能够独善其身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美国的世纪金融大危机,正在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向,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有效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与方式、承担国际义务等国际行为都将有相应的改变。
最为直接的影响是,美国金融危机加剧国际金融动荡,世界经济放缓已成定局。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交往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多年来,出口与其他对外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投资、消费一起构成拉动中国增长的“三驾马车”。如今,出口正迅速放缓而且仍将出现恶化态势,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普遍不足,加上社会经济中潜藏着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与矛盾,正使中国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是现在看来,由于沉淀在社会经济中的一系列矛盾未能得到有效缓解,新的问题则蜂拥而至,因此不难预言,未来的中国经济会更加困难。
(二)“以美为师”的经济发展思路走到尽头
“中国为什么要开放?”“又为什么主要向美国开放?”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那里,思路清晰、简单——“跟着美国的那些国家都富强了”。通过不断推进改革与开放,中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后来一些食洋不化的人士狗尾续貂,几乎全盘抄袭美国模式——股东资本主义,片面强调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股东利益,忽视社会责任与国家利益,高薪但缺乏道德与法律约束的职业经理,低社会保障与福利等等。中国新自由主义者在大学讲坛上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美国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并美其名曰这是低成本与高效率的“后发优势”。
如今,美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大规模干预市场的行动清晰表明,经济自由主义已经被美国自己所抛弃。透视此次金融海啸,不难发觉:凡是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如冰岛),与美国关系越紧密的国家(如英国),对美国经济依赖越大的国家(如阿根廷),受伤就越重。多年来,在“经济共生”的导向下,中美两国经济关系似乎日益密切,但是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单向依赖前所未有,这就是美国城门失火,中国难免池鱼之殃的缘由所在。
由于与美国存在发展阶段差异,美国侧重的是虚拟经济,中国主要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中国经济的严冬还没有来临,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恶化与世界经济的放缓,肯定会到来。有人不免要问,美国的“今天”出了严重问题,中国还有“明天”吗?因此,中国要描绘与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必须告别所谓的“后发优势”,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集约式增长与内需主导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观层面: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影响最大、启示最深
金融业与房地产业都是易于产生泡沫的产业,而华尔街通过金融创新把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住房金融体系,由此创造出规模更大、色彩更斑斓的泡沫,由此住房金融体系也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策源地”。中国的金融业与房地产业远不及美国发达,但是由于在不断复制美国的发展模式,因此所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视。
(一)金融利益集团魔法无边
科技创新是美国生产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动力,也是美国高居国际分工“金字塔”顶端、分享国际最优厚利润的重要前提,是美国领先世界各国的重要依托。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科技创新也越来越转向虚拟经济——服务领域。虚实结合的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应当是美国科技创新大转折的重要体现。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在现代产业领域很难看到美国的重大创新,由此而继续引领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美国是当今世界垄断资本发育最成熟、最发达也最有力量的国家。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一文中早有论述,“金融寡头统治一切,既控制着报刊,又控制着政府”。“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如今美国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已经给列宁的论断做了最新也是最清晰的注解:多年来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旋转门”十分便捷通畅,华尔街经理与华盛顿官员的身份转换既多又频,商僚与官僚一体,形成纵横交错的官商勾结网络。如此,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形同虚设,金融寡头为所欲为,主导美国国家政权,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然而,金融寡头将美国的创新引上了邪路。美国的智力、物力与财力纷纷集中到金融领域,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近乎不受任何监管的金融创新如火如荼,设计、制造、流转大量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连美国金融监管者以及诸多金融行家里手都不甚清楚其结构与功能,但是美国凭借在科技创新上的一贯的神话与光环,使金融衍生品同样套上了“美国制造”(等于“高精尖”)的外衣,世界争相购买持有。孰知美国的科技创新已走火入魔,他们创造了“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巴菲特语),由此不仅杀伤了美国,也杀伤了世界,杀伤了世界对美国的信心、敬仰与无限神话。
中国一直在复制美国金融发展模式,不仅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从事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上,也不局限在独立的与高杠杆运作的投资银行上,高薪但缺乏约束的职业经理,分业且滞后的监管思路,会计、审计、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也亦步亦趋等等。如今,美国模式出现严重问题不得不改弦易辙,中国当然要进行调整。中国金融业早先是在美国压力下不断开放,而后在美国的多方引导下,自觉地单边定向开放,高盛、花旗等美国金融机构不仅直接“帮助”中国规划银行发展模式,而且“参与”中国金融开放路径的设计。正因为中国金融开放的主导权有旁落态势,所以如今才有一系列的经济乱象——热钱肆虐、股市低迷、房市高危、外汇资产严重缩水、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绝境。
(二)房地产利益链条极长极大
从多个国际金融危机案例来看,房地产远远不被局限在房屋制造业,而是被严重金融化,是地道的房地产金融业。房地产泡沫屡屡引发危机,主要是相关国家和地区误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诸多欧洲大陆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是,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住房”,有的国家甚至是当作社会福利而由政府来提供的“公共产品”,市场化运作受到抑制,一般都是微利经营。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所有房贷利率都低于市场利率且固定不变,如此可以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房贷市场起着稳定器作用。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在网络泡沫破灭后,为保持经济景气,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以降低借贷成本,从而以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这是危机酝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若切实将房地产作为民生问题,而不是经济增长点,就不存在泡沫问题,不存在由此一再引发金融危机的问题,不存在社会经济被房地产商绑架的问题。
中国以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被作为一大国策。近年来,中国银行新增贷款50%以上流向了房地产业,与房地产相关贷款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例,名义上是在20%的警戒线以下,实际约在30%左右。因此,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自然会危及银行,银行当然不会乐见房价的持续下跌与产业萧条,所以房地产商已经绑架了银行。此外,地方政府的收入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房地产,在一些大城市占到40%。由于这是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各类预算外支出,尤其是一些形象工程严重依赖这部分资金,因此对房地产商呵护倍至。至于相关政府部门,由于权力市场化,日益膨胀的部门利益早就使之偏离公正、公平的执政导向,与房地产商“同舟共济”。即使是所谓房地产商,也是形形色色,因为房地产开发具有高额利润,吸引各类企业、机构与权贵人士纷纷参与,诸多知名大制造企业“不事生产”,纷纷涉水高额回报的房地产业。
由此可见,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存在一个极长、极大的利益链条,各类房地产商、地方政府、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银行都是这个利益链条的重要一环。如此,一般投资者利益、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得到保护?十七大报告的另一大“改善民生”的重要选项——“住有所居”如何实现?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抑制与降低不断飙升的商品房价格,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如今,依照国际通行标准(即商品房总价与居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比),中国的房地产在诸多大中城市仍然存在一个大大的泡沫。房地产泡沫给中国经济施加的风险由此不是已被消除,而是正被掩盖。
三、微观层面: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个人的消费方式值得反思
企业与个人是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微观基础,其健康程度直接决定系统的安全程度。美国金融危机是系统性危机,反映的是美国经济乃至社会系统存在着严重缺陷。作为美国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微观基础,企业的唯利是图、华尔街经理的贪得无厌、普通民众无节制的借贷消费不断腐蚀着美国经济强大的机体,是引发广泛而深重危机的最重要源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腐蚀性力量如今正在中国经济机体中蔓延。
(一)唯利是图成了企业的唯一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执掌白宫宝座后,开启了新的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美式自由资本主义崇尚极端自由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推行最保守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极力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多市场自由竞争,少政府干预调节,高效率少赋税,企业融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唯股东是从,唯赢利是图。这些概括虽难以穷尽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但尚可以勾勒出其基本轮廓。
然而,美国式自由,名义上,是市场的自由,经济的自由;实际上,已经慢慢沦为失医的自由(美国人平均寿命78岁,接近第三世界水平;婴儿死亡率世界倒数第29名)、饥饿的自由(救济粮券长期存在,2007年增至2600多万人)、流浪的自由(无家可归的露宿者2000年已有350万人,最近因危机激增)、赤贫的自由(有近3成就业人口生活在贫穷线以下)、暴力的自由(2006年底美国有720万人坐牢或假释,即31个成年人便有1个在服刑,为世界之最;而4倍美国人口的中国同期只有130万名囚犯)。
在美式资本主义体制下,自由的本质是资本的自由,是富人的自由。资本与富人的完美结合就是银行家,因此美式资本主义的自由就是银行家的自由,是华尔街的自由(华尔街是富人与资本结合的综合体)。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与力量制衡,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成功冒险,获取巨大收益;而一旦冒险失败,所受到的惩罚甚小,往往换家机构即可“重新做人”。职业经理是金融寡头的代理人,也是美国政治的重要金主,无论在机构还是在政府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解释者,他们为自己安排了“黄金降落伞”,即使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过失而使自己所服务机构出现严重亏损,也可以在离职时拿到丰厚的“补偿金”。
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者不仅垄断着中国的大学讲坛,还主导着中国众多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他们一直在照搬美国企业发展模式:片面强调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股东利益,忽视社会责任与国家利益,鼓吹、推行高薪但缺乏道德与法律约束的职业经理制,主张不受干预与监督的经济的自由、市场的自由与经营的自由。新自由主义泛滥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恶果:自然环境在不断恶化,社会出现严重两极分化,国民经济日趋外资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长期讲求礼仪、注重道德与弘扬文明的中国人,越来越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残童现象”、“黑砖窑事件”、“毒奶粉风暴”等等挑战中华乃至人类文明道德底线的骇人听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仅严重损害广大民众利益与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严重挫伤民族产业,重创民族品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二)透支消费正为越来越多的个人崇尚
储蓄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没有储蓄就没有资本积累,而没有资本积累就没有资本投资,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稳健增长。美国人原本习惯于储蓄,节俭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在没有信用卡与房屋净值贷款(房屋市价与房屋按揭额之间的差额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进行新贷款)等金融产品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事实上,信用卡与房屋净值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发明,不但无益于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反却铺就了一条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无节制的借贷消费,使目前的美国积累了10.6万亿美元国债;如果加上70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美国的国债高达11.3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或有负债(即过去事项引起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潜在债务,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福利等等),美国的债务规模超过53万亿美元,人均17万多美元,超过其人均财富15万多美元,从一般财务视角看已经破产。显然,这是不可持续的。庞大的国债和预算赤字,使美国总是倾向推行高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政策,这样有助于缓解国家债务与财政赤字压力。
美国人寅吃卯粮,由此积累起巨额债务,这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国际经济失衡与世界经济乱象的主因。但是,美国乃至部分西方舆论,非但没有进行深刻反省,相反,有人出来指责东亚与中国的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金融时报》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就这样振振有词:危机源自“全球宏观经济的失序”,因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如东亚,存在“多余的储蓄”。其实,早就有国际学者对西方的这种“乌贼战术”进行了揭示,其用意无非转移视线与模糊焦点,在道义上施压中国以承担更多的所谓“大国责任”。“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与散布者需要故意制造中国强盛的舆论,以便把它作为向中国施加压力的借口。
美国的透支消费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时尚,这不仅产生系列的经济问题,而且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人的持卡量占欧洲总持卡量的55%,不良债务已超过1万英镑的个人占英国成年人的20%。“卡奴”们债多不愁,往往用“宣布破产”的方法即免除一切责任,得到的惩罚只是失去信用,长期被列入黑名单,由此近年来每年造成的损失达1万亿英镑。更有甚者是韩国,1997年被金融危机重创后,为振兴经济,韩国通过信用卡透支消费,扩大内需。自1999年起,韩国以每年两三千万张的速度发行信用卡,2002年信用卡总量突破1亿张,全国15岁以上消费群体人均拥有信用卡达到3.6张。2004年,韩国“信用不良者”已由2000年的约100万人迅速上升至370万人,8大信用卡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达到破产的边缘,不得不由政府介入纾困。韩国的信用卡无度扩张落入了“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的陷阱。
如今,中国对美国消费模式也在照搬照抄,透支消费与信用卡近年来在中国大行其道。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仅贷记卡发卡量就为7000万张,同比增长140%,呈现“井喷式”的高速增长态势。而作为“三无人员”(无固定工作、无收入、无稳定还款来源)的大学生一度成为持卡主体,这与美国次级房贷曾经出现的情形无异。因此,信用卡的急速发展不仅触及巨大的信用风险与金融危机,而且反映的是银行业内唯利是图的道德风险与社会传统的节俭价值危机。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房地产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华尔街论文; 经济学论文; 房地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