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论文_胥继敏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论文_胥继敏

凉山州民族中学 四川凉山 615000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一、重视诗歌景色描写,寄情于景

在诗歌当中景色的描写,对于整个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通过区区20个字描绘了一幅群鸟高飞,绝尽踪影,诗人独坐山巅,与群山对视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诗歌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景色描写对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进行感官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质感的环境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李白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也明白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苦楚。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景色描述中增添了诗人孤寂之感以及独坐敬亭山的无奈之感。另外,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该诗通篇都是描写景色,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钱塘湖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迷人景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美好景色的描写,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抓住诗歌背景创作,知其所以然

在对古诗文进行研究时,如果不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全面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研究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况对诗词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深地理解诗词,对诗词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毛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坚定的信念等,学生恐怕不会对文章有深刻印象,也起不到教育教学作用。应该结合创作当时时代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工农革命进入艰难时期,敌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创作出了《西江月·井冈山》表达了主席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教师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用意,即体会诗歌创造的主旨,从而实现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整体把握,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首完整的诗歌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因为精彩的形象和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才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抽出诗歌中的一两句经典的诗句,让学生记忆、背诵,然后分析。这种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其实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歌鉴赏是一种整体思维式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有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林逋的七言律诗《山园小梅》、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花寄寓理想,比较点可以放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上。林逋的诗借梅花表现自命不凡、风雅不俗的旧时文人形象;陆游的词借“寂寞”、“群芳妒”、“零落成泥”的梅花形象,表现一种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凄凉忧伤却又傲然不屈的思想感情;毛泽东的词却借梅花塑造了一个积极迎接春光和百花共享乐的革命者形象。 诗歌有其韵律和节奏。一词一藻,一字一音,都不可略去,林徽因写的《别丢掉》,富有韵律,那一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星里\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这里作者创造了一种情绪氛围表达感情,用它的韵律与美感,使诗如画如歌。从这里,就引申到画了,诗如画,画如诗,一个好的画家和一个好的诗人常常不分彼此,纵使不是画家也懂得如何欣赏画,如唐代著名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当代的画家与诗人席慕蓉,他们都是画家,也有很多好诗。对于诗,最重要的特点是意蕴美,对于画,则是笔墨美。虽然绘画早于诗歌,但是到现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诗歌,画是视觉的艺术,而诗歌则是听觉的艺术。最佳的平衡点就在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四、认真鉴赏,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思想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前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辨词析句、翻译、试读试讲等方式的水平上,而应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采用讨论、改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在“教师分析教材、学生了解教材、教师教导学生”这三部教学活动环节中,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提升学生的诗歌修养水平,就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同样是思乡,不同的诗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怀来表达。余光中的《乡愁》,是淡淡的,浅显地向我们展示思乡、思念祖国的情怀,而洛夫的《边界望乡》,则透露出更加强烈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解两名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所怀抱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体会这两首思乡诗歌内涵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

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因此,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别和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胡德松.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胡凌云.析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的美育教学[J].语文学刊, 2014(11)

论文作者:胥继敏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论文_胥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