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贸易论文,结构论文,贸易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C81,F13,F14,F17
一、引言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贸易模式(trade pattern)的分析,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等都是用于描述贸易模式决定因素的关键词。上述关键词的顺序也代表了两百多年以来贸易理论家对贸易模式决定力量的理论认识发展过程。自从里昂惕夫(Leontief,1953)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经验分析并得出后来被称之为“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的结论以来,对现实中贸易结构的经验分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目的主要是考察现实中的贸易结构是否符合理论上的贸易结构,尤其是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贸易模式。这些经验研究推动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精炼与发展,也推动了以规模经济为主要基础的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揭示了技术在决定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了有关技术与贸易的理论研究。但是,这些经验研究主要用于证伪理论的目的,因而并不能对一国的贸易结构或贸易产品的分布给出一个完整的图景,尤其是不能对贸易产品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分布的整体状况提供明确的答案。
另外,在讨论中国的贸易结构时,贸易品的附加值是一个经常被涉及的问题。较普遍的认识是中国的出口品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即使在贸易分类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也被认为主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阶段。诚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过去一、二十年中,贸易品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从以原料为主的出口国转变为了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国,同时,制成品的技术层次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但是,中国贸易品的技术结构或者附加值结构到底总体上处于一种什么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或者抓住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然,现有的关于高新技术的贸易统计和各种贸易品的分类统计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都需要一个有关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分析方法。尤其是需要一个识别哪种产品是高技术产品、哪种产品是低技术产品的方法,或者需要一个给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赋值的方法。关志雄(2002)首先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方法,并用于分析中国和部分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但是,关志雄的方法在理论基础上还比较薄弱,其计算结果也可能出现偏差。
本文以关志雄的方法为基础,试图在理论上完善产品技术附加值的赋值原理,并在方法上克服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从而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贸易品技术结构经验分析方法,并将这一方法用于分析中国的贸易品技术分布状况。
二、文献回顾
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经验分析的努力最初主要集中于刻画食品原材料和制成品之间的国际交易。其方法主要是对贸易品进行分类,然后考察各国各类贸易品的进口、出口以及贸易平衡状况,从而判断一国是否在总体上或对某一个其他国家是某一类产品(如制成品)的净出口或净进口国(Hirschman,1943)。这一方法一直是国际贸易结构经验分析的基础。例如,Moore(1985)在总结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时仍然采用这一方法。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分析方法的身影(WTO,2005)。当然,这一方法也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商品的分类越来越详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SITC和HS两个分类系统已经分别在5位码和6位码上实现了国际协调。部分国家已经将HS按照10位码进行统计。另外,依据上述方法也开发出一些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类别上的专业化状况。①
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这些结构分析方法不能对贸易理论进行证伪,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贸易理论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考察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驱动国际贸易。二是世界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产业内贸易甚至产品内贸易大量出现。②第二个变化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已经占据主要地位,而制成品之间的差别可能主要不是资源和生产要素上的差别,而主要是技术的差别。简单的分类统计和贸易余额分析已经抓不住贸易结构的这些变化。三是虽然贸易统计的分类越来越细致,但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来综合利用这些更加丰富的信息。最终呈现出来的贸易分析报告仍然只能依据大类进行说明(WTO,2005)。
为了考察现实中的贸易结构是否符合理论所预示的结论,里昂惕大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Leontief,1953)。里昂惕夫的研究激发了大量关于贸易模式的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认识到了商品的贸易结构等同于要素的贸易结构,从而可以将两要素模型扩展到多要素模型进行经验分析(Vanek,1968)。这样,可以在贸易结构分析中纳入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更多的生产要素。二是在方法上用贸易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结构(factor content)和实际的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进行比较来判断现实贸易结构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理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这两者应该是一致的。三是在结论上认识到了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在解释贸易结构中的重要性(Helpman,1999)。
Trefler(1995)是上述进展中最近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利用上述方法和一个包含33个国家(地区)和9个投入要素的数据库进行了严格分析。③Trefler揭示了在各国使用相同的技术结构时,贸易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结构不能完全反映要素丰裕状况,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与现实数据之间存在差异,现实中存在“迷失的贸易”(missing trade)。但是,如果放松各国技术结构相同这一假设,引入国别之间的技术差异时,现实数据又能与理论预测大体一致。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许多其他研究的支持,如Davis et al(1997)。技术差异的引入使得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没有被证伪。这实际上也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并试图证明的一种解释(Leontief,1953,1956)。
技术对贸易的重要作用在经验上被揭示以后,在理论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技术与贸易的文献。Grossman和Helpman(1995)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由于本文主要关注贸易结构的经验分析,故对理论上的进展不再赘述。
有关贸易结构的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贸易品的生产不仅使用了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而且使用了不同的技术。但是,不同的贸易品使用的技术有何不同呢?在国际贸易的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哪些商品使用了较高的技术,哪些商品使用了较低的技术?尤其是,假定各国存在技术能力的差异时,一国贸易品所使用的技术状况如何,哪些贸易品使用了较高的技术,哪些贸易品使用了较低的技术?上述研究中用投入产出系数来表示技术的方法显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投入产出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不能充分利用越来越详细的贸易品分类统计数据。
关志雄(2002)提出了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关志雄给每一个贸易品赋予一个附加值指标。附加值高的产品表示高技术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表示低技术产品。其赋值方法为:“在‘附加值越高的产品,越是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前提下,将个别产品的附加值用出口国的人均GDP的加权平均数(以在世界市场中各出口国占该产品的份额作为权数)来表示”。将每个产品的附加值指标从低到高在横轴上排列,并在纵轴上对应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每个产品上的出口额或出口份额,可以得到该国出口品的附加值分布图。这就是用技术分布图表示的一国的出口结构。关志雄还依据这一分布图提供了两个关于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分析方法。其一是计算各国出口品的加权平均附加值指数,并称之为出口结构的高度化指数,用一国的高度化指数与世界平均的高度化指数的偏离程度来表示一国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其二是用两国出口品附加值分布图的交叉部分表示该国在出口上互相竞争的产品,因而交叉的相对面积可以表示两国的竞争互补程度。
关志雄的论文提供了一个贸易结构分析的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不仅能充分利用详细的贸易分类统计数据(在关志雄的论文中,使用了美国HS十位码的进口数据),而且能一目了然地展示一国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状况。尤其是,能提供一个分析两国间竞争互补关系的可视化和可计算的方法。
当然,这一方法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首先,产品附加值的赋值方法在理论基础上还比较薄弱;其次,各国的出口规模不同导致附加值指标产生误差;④第三,很多国家的技术分布不是正态分布的,用均值和标准差这两个参数很难准确地衡量一个分布,因而依据这两个参数计算的偏差值会丧失一些分布状态的信息。本文试图为技术附加值的赋值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消除计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并考虑分布图的非正态分布特性,提供能包容更大信息量的分析方法,从而弥补关志雄(2002)方法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不完善之处,并推动技术分布在贸易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三、显示技术附加值的赋值原理与赋值方法
在经济学上,说一个产品是否是高技术的,应该看技术对产品的增加值有多大贡献,而不是看这个产品的生产是否使用了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或者产品本身是否包含了先进元件。因此,在经济学上,产品技术高低可以用技术附加值来衡量。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是指产品增加值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增加值的增量。如果将技术当作一种生产要素的话,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也可以理解为产品增加值的分配中技术这一要素所获得的报酬。这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等价的。由于存在这两个等价的定义,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至少存在两种衡量方法。一种方法是从技术对产品增加值的贡献这一角度来衡量,另一种方法是从技术在产品增加值的分配中所获得的报酬来衡量。这两种衡量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等价的。
在现实中,存在成千上万种贸易产品,如果要对每一种产品的技术贡献或技术报酬进行测度,则需要非常庞大的统计数据和数据处理过程。当然,对贸易品进行分类汇总后,可以极大地减少数据量和数据处理量。不过,对贸易品的主观分类很容易将技术附加值不同的产品归为一类,从而丧失了详细分类统计所带来的好处。
本文以关志雄(2002)的方法为基础,提供一种技术附加值的间接赋值原理,并称之为显示技术附加值(revealed technological value-added,or RTV)赋值原理。
首先,假定在一个2×2×2的世界里,只有技术和非技术两种生产要素。两个国家的技术要素禀赋和非技术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根据萨缪尔森的要素均价定理,两国技术的单位报酬相等,而且技术的单位报酬等于技术对产品增加值的单位贡献。由此,可以推断,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更多技术的产品,其技术附加值就越高。
其次,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技术要素更丰裕的国家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技术密集型产品就是使用了更多技术的产品,也就是技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因而该结论意味着,技术要素更丰裕的国家在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说,技术要素更丰裕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显示技术附加值的赋值原理:
对于某一种产品而言,在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其技术越丰裕,则在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越是密集地使用了技术,该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也相应地就会越高,因而,可以给该产品赋予一个更高的技术附加值指数。
这一显示技术附加值的赋值原理有两个特征。其一,显示技术附加值不需要根据要素贡献或要素报酬来直接估计技术附加值,它只需要根据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显示的比较优势及在该产品上显示了比较优势的国家的总体要素丰裕状况来估计。其二,显示技术附加值不是估计出一个产品的真实的技术附加值,而只是对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进行比较,只能得出某一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比另一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更高或者更低的结论。
根据显示技术附加值的赋值原理,只需要两个信息就可以得到某一个产品显示技术附加值的具体赋值方法。这两个信息是:其一,对于该产品,哪个国家或地区显示出了比较优势;其二,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其技术要素的丰裕度如何。显然,第一个信息较容易得到。因为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就是提供这种信息的。而且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只需要贸易数据即可。第二个信息涉及到技术的衡量。在经济学中,技术往往是生产率的代名词。基于这一认识,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一个国家的技术要素丰裕程度。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就是技术要素较丰裕的国家。遗憾的是,基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很难计算出所有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用劳动生产率来近似替代。在两要素模型中,如果将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理解为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这种替代的合理性就更加明显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增加值来表示。在忽略了人口结构的差异时,人均GDP可以作为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指标。
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可操作的赋值方法:
首先计算每个国家每种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找出每一种产品哪个国家具有显示比较优势,然后根据这个国家的人均GDP来确定该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如果这个国家的人均GDP较高,则该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也较高。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0,∞)之间取值。一国在某种产品上如果完全没有出口,则该国在该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0。一般认为,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时,表明一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数值越大,反映其比较优势也越大;当数值小于1时,表明一国在该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因为在理论上一国只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以只要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于0,就表明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当然,指数的值越大,其比较优势的程度也越大。
根据比较优势指数的这些特征,可以得到三种计算显示技术附加值的具体方法。
第一,对某一特定产品,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最大的国家,用该国的人均GDP代表这一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由于产品数目要远远大于国家数目。因而根据这一方法,可能有多种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相同。可见,这并不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
第二,对某一特定产品,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国家,用这些国家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来代表该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每个国家的权重用该国在该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这些被选定的国家在该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总和中的比例来确定。
第三,对某一特定产品,选取所有比较优势指数大于0的国家,用这些国家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来代表该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每个国家的权重用该国在该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这些被选定的国家在该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总和中的比例来确定。
显然,第三种方法使用了最多的数据,包含了最大的信息量,也克服了将1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比较优势标准的任意性,因而要优于前面两种方法。
另外,各国的人均GDP一般呈指数分布,可以将其进行对数处理后进行线性加权。这样,可以得到如下的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公式:
(1)
其中,RTV[,j]为产品j的显示技术附加值;Y[,i]为i国的人均GDP,n为国家数目;w[,ij]为i国在j产品上的权重,且
(2)
其中RCA[,ij]为i国在j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故i国在j产品上的权重w[,ij]为i国在j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所有国家在j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之和中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i国在j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0,则其权重也为0。显然。
这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3)
其中X[,ij]为i国在j产品上的出口额;n为国家数目,m为产品数目。在上述计算公式中,实际上只需要每个国家按产品分类的出口数据和人均GDP数据即可计算各个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
现在,可以对关志雄(2002)的方法与本文的方法做一简单比较。首先,关志雄方法的赋值原理是:“附加值越高的产品,越是来自高收入国家”;而本文的赋值原理可以简述为:“附加值越高的产品,越是高收入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其次,在具体的赋值方法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权重的计算方法不同。在关志雄的论文中,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4)
比较式(2)、式(3)和式(4)可以发现,当每个国家的出口规模都相同时,式(2)和式(4)是等同的,即关志雄的方法与本文的方法是等同的。亦即本文的方法考虑了各国出口规模不同带来的影响。
得到了以上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实际计算中又可以实现的显示技术附加值以后,就可以构造贸易品的技术分布图并进行贸易结构分析了。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以上方法得到的显示技术附加值指数只能衡量产品技术附加值的相对高低。该指数只有顺序上的意义。同时,一旦得到各个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之后,在保持其各个产品相对顺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显示技术附加值指数进行任意单调变换,而不影响其功能。
四、基于贸易品技术分布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每一个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之后,将其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于横轴,将每个国家在每一产品上的贸易额或者贸易比例对应于纵轴,即可得到一个国家贸易品的技术分布图。如果纵轴表示的是出口额(EV)或出口份额(ES),则该图是出口品的技术分布图。如果纵轴表示的是进口额(MV)或者进口份额(MS),则该图就是进口品的技术分布图(见图1)。这种贸易品技术分布图的最大优点是将成千上万个贸易品表示成了一个可视化的贸易结构。
对出口技术分布和进口技术分布的比较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或者说是贸易模式。同样,也很容易根据贸易品的技术分布图比较一国过去和现在的贸易结构,或者将该国的贸易结构与他国的贸易结构进行比较,甚至进行双边贸易结构的比较。
除了进行直观的贸易结构比较以外,还可以根据分布图进行一些结构分析。
图1 贸易品技术分布图
应用之一:竞争互补指数
在图1中,假定曲线A和曲线B分别代表A国和B国的出口技术分布曲线。曲线的高度表示出口额。两国分布曲线相交的部分表示两国在这些产品上都有出口,因而在这些产品上呈竞争关系。相交的面积越大,说明在同类商品上竞争越强。如果用L和N分别表示曲线A和曲线B所覆盖的区域,用M表示阴影部分的区域,则M的面积相对于L和N的面积就表示两国贸易品的竞争互补程度。
如果将显示技术附加值的步长设定为1,则可以得到一个用面积比来表示的竞争互补指数:
(5)
其中CCI[,AB]表示A国与B国的竞争互补指数,S为面积符号。竞争互补指数在[0,1]之间,其中0表示完全互补,没有任何竞争关系;1表示完全竞争关系,没有任何互补关系。指数越大,表明两国分布图的交叉面积相对较大,因而竞争关系越强,互补关系越弱。
如果曲线表示的出口是两国的各产品的出口总额,则竞争互补指数表示两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互补关系。如果曲线表示的出口是两国的各产品对某国或某地区的出口额,则竞争互补指数表示两国在特定市场上的竞争互补关系。如果横轴只包括部分产品,则竞争互补指数表示两国这些产品上的竞争互补程度。
应用之二:竞争压力指数
在图1中还可以看到,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规模不一样,同样的交叉面积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可能不一样。比如,如果两国出口一种同样的产品,但是B国在这一产品上的出口是A国的十倍。显然,在该产品上B国对A国的竞争压力要远远高于A国对B国的竞争压力。可见,竞争压力有可能是不对称的。但是上述竞争互补指数却不能抓住竞争压力的这种不对称性。为此,需要构造一个反映一国对另一国竞争压力的指数。
实际上,交叉面积M相对于L的面积可表示B国对A国的竞争压力,而交叉面积M相对于N的面积可表示A国对B国的竞争压力。这样,可以得到一个计算竞争压力指数的公式:
(6)
其中CSI[,AB]表示A国对B国的竞争压力指数。竞争压力指数在[0,1]之间,指数越大,表示A国对B造成的竞争压力越大。与竞争互补指数一样,可以分别考察两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也可以考察两国在某个特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还可以考察两国在某些特定商品上的竞争压力。
应用之三:技术高度曲线和技术高度指数
一国贸易品技术水平的总体状况或在世界上的相对地位,是技术分布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一国贸易品的技术分布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正态分布,因而用贸易品技术附加值的加权平均值不能很好地描述一国技术水平的总体状况。
受到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启发,本文通过构造贸易品技术高度曲线和技术高度指数来描述一国贸易品技术水平的总体状况。在图2中,横坐标表示出口或进口的累积份额。其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纵坐标表示贸易品显示技术附加值从低到高的排列。其最小值为1/m(m为产品数目),最大值为1。贸易品附加值指数可以等距离排列。
图2 贸易品技术高度曲线
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可以判断一国贸易品技术水平的总体状况。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出口一种技术附加值最低的产品,则其技术高度曲线为OAM。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出口一种技术附加值最高的产品,则其技术高度曲线为OBM。对角线OM表示一国在所有商品上均有等额的出口。如果一国出口品中低附加值产品居多,则靠近原点O的部分越平坦,其曲线必向A点弯曲,如OCM。如果一国出口品中高附加值产品居多,则靠近M的部分越平坦,其曲线必向B点弯曲,如ODM。如果出口品中等附加值产品居多,则曲线的中间部分比较平坦,如OEFM。可见,曲线从OCM经OEFM到ODM的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一国贸易品技术附加值的逐渐升级过程。曲线的位置越高,表示贸易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越高,故这一曲线被称之为贸易品的技术高度曲线。贸易品技术高度曲线的高度值可以用曲线所覆盖的面积来表示。这一面积被称为技术高度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7)
其中,RTC[,i]表示i国贸易品的技术高度指数。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也可以用进口额表示)。(7)式的附加条件是曲线OBM的技术高度指数。
技术高度指数在[0,1]之间,指数越低,表明贸易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越低,指数越大,表明贸易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越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技术水平是指相对而言的。是将世界上所有m种贸易品中技术最高的设定为1,技术最低的设定为1/m来进行技术水平的比较的。
应用之四:高技术产品到底有多少?
显示技术附加值指数实际上就是给每一个商品的技术水平贴上一个标签,以表明哪个商品的技术水平比另一个高。当然,对于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技术产品,仍然需要一个人为的标准。在这里,将贸易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从低到高排列,将全部贸易品按技术水平分为四档,分别为高技术产品、中等偏上技术产品、中等偏下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在图2中设定,高技术产品为技术附加值指数0.75-1之间的产品,中等偏上技术产品为技术附加值指数在0.5-0.75之间的产品,中等偏下技术产品为技术附加值在0.25-0.5之间的产品,低技术产品为技术附加值排在0-0.25之间的产品。
按照这一定义,可以将图2按纵坐标划分为四等份,每一等份之间所包含的技术高度曲线在横坐标上的长度就是这一级技术水平的贸易份额。其简化的计算公式分别为(从低技术到高技术):
其中需要对求和符号中的分数进行取整运算。另外,如果在上面的计算公式中用贸易额代替贸易份额,可以得到一国在每级技术水平上的出口额。
依据上面的公式,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一个国家到底出口和进口了多少高技术产品。
下面就利用上述各种方法来考察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五、中国的贸易结构:基于贸易品技术分布的考察
本文以联合国和WTO下属国际贸易中心提供的PC-TAS光盘数据库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IFS)光盘数据库为基础。从PC-TAS1999-2003HS1中选取2003年所有可得的HS六位码分类贸易数据,其中有效数据矩阵为“102个国家(或地区)×5385类产品”。从IFS中找出这102个国家(或地区)2003年的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GDP。然后按本文第三部分提供的方法计算出5385类商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这5385类商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是本文以下部分分析的基础。
图3显示了1995年和2003年中国的进出口技术分布图,其中1995年数据来自PC-TAS1995-1999HS1光盘数据库(本文以下所有的1995年贸易数据均来自此光盘)。比较图3中1995年的出口品技术分布(CHN95EV)和2003年的出口品技术分布(CHN03EV)可知,中国的出口品技术附加值正在向高端移动。1995年中国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2003年主要出口技术附加值中等的产品。从进口品技术分布图来看,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的进口技术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以进口高技术产品为主。但是,进口得最多的不是技术附加值最高的产品,而是次高的产品(排在第8和第9类的产品)。总体来看,中国进口相对较高技术的产品,出口相对较低技术产品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用中国的分布图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分布图进行比较,可以考察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示这些图形,而只是根据这些图形计算中国与部分国家的竞争互补关系和相互竞争压力。
图3 中国贸易品技术分布图(1995年和2003年)
注:将5385类商品按显示技术附加值指数从小到大排列,然后按商品数目分成十等份作为横坐标。纵坐标为贸易额,单位为10亿美元。在图例中前三个字母为国名简写,中间两位数字表示年份,数字后面的字母表示指标,其中EV为出口额,MV为进口额。图例标示方法下同。资料来源:PC-TAS,IFS。以下各图表同。
表1显示了2003年中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互补程度和相互竞争压力。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的总体竞争关系均不强,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国与东盟的竞争性要高于同其他地区的竞争性。中国感受竞争压力最大的来源地区是欧盟。而且欧盟对中国的竞争压力要远远大于中国对欧盟的竞争压力。这可能是其他分析所没有揭示的一个现象。
表1 中国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互补指数和竞争压力指数
注:根据2003年HS六位码共5385类商品的出口额计算。东盟5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进一步将贸易品按技术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可以看出,欧盟主要在中等偏上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对中国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见表1的下半部分)。这也许是欧盟国家数目多产业分布较广的缘故。
这一结论有重要含义。一般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中低技术水平上会受到东盟5国的竞争压力,在中高技术水平上会受到美日韩的竞争压力,但事实上,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竞争压力都不够大。欧盟才是中国在中高技术领域的真正的竞争者。尤其是,欧盟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中国对欧盟构成不了多大的竞争压力。这是中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政策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接下来看图4的中国贸易品技术高度曲线。其中图4a比较了2003年中国和美国的出口品技术高度曲线;图4b比较了2003年中国的出口品和进口品技术高度曲线;图4c比较了2003年和1995年中国的出口品技术高度曲线。显然,中国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于美国,中国的出口技术水平也明显低于进口。但是,中国出口品的技术水平相对于1995年还是有所提高。而且,根据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高度曲线正在从低向高运动,目前已经到达中等技术水平附近。
根据技术高度曲线计算的各种技术高度指数可以更加明显看出上述结论。
表2显示了中国、日本、美国和世界平均的技术高度指数。其中可以发现几点:中国出口相对低技术产品,进口相对高技术产品的格局进一步得到确认;中国进口和出口的技术高度均在提高,而且出口的技术提高得比进口快;中国进口的技术高度没有达到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技术高度,即中国还没有进口美国和日本出口的许多高技术产品;中国出口的技术高度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美国和日本的进口技术高度,也就是说,尽管美国出口相对高技术产品,进口相对低技术产品,但是中国的出口还达不到美国和日本进口的平均技术水平。
图4 中国贸易品技术高度曲线
注:图例中ESA为出口累积份额,MSA为进口累积份额。
表2 中国与部分国家的技术高度指数
表3 中国贸易品的技术分组(%)
注:数值表示每一类产品的出口(或进口)额在总出口(进口)额中的比例。
最后,再来看看中国到底出口了多少高技术产品。表3提供了各类技术水平的产品的贸易份额。2003年,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1.6%,比199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确实在增加,但是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也还不是中国出口增长的主力军。因为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是中等偏上技术的产品。在1995年—2003年期间,这一类产品的出口份额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另外,说中国的出口绝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产品也是不对的。1995年—2003年期间,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下降了16个百分点。到2003年,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已经不算大了,已经不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了。中等技术产品才是中国目前出口中的最大组成部分。
六、小结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结构和从技术角度来分析贸易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完善了关志雄(2002)的贸易品附加值分布分析法。首先,本文通过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为识别贸易品的技术附加值高低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根据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提供的具体赋值方法能够有效规避各国规模不同对赋值的影响。第三,本文提出了四种基于贸易品技术分布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其中竞争互补指数可以用于分析两个经济体对外贸易的竞争互补关系;竞争压力指数可以用于分析一个经济体对另外一个经济体的外贸所造成的竞争压力;技术高度曲线和技术高度指数可以用于分析一个经济体中贸易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演变以及与其他经济体技术水平的比较;对贸易品进行技术分类可以用于分析一个经济体到底出口或进口多少高技术产品、多少低技术产品。
本文还用上述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结果发现:中国已经从低技术附加值出口为主转变到了以中等技术附加值出口为主的出口结构,而进口仍然以中高技术产品为主。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有所增加,但高技术产品还没有成为中国出口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成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出口品技术高度虽然有一定提高,但是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美国和日本的进口品技术高度。另外,从对外贸易关系来看,那种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在中低技术水平上会受到东盟的较大竞争压力,在中高技术水平上会受到美日韩较大竞争压力的观点并不准确。事实上,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竞争压力都不够大。欧盟才是中国在中高技术领域的真正的竞争者。尤其是,欧盟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中国对欧盟没有构成多大的竞争压力。这对于正处于向中高技术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尤其需要重视。
注释:
①如贸易专业化指数TSI。其中某国某种产品的TSI为该国该种产品的(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②Gmbel and Lloyd(1975)用进出口的贸易重叠程度设计了一个产业内贸易指数,并得出很多国家存在较大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的结论。Helpman and Krugman(1985)等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为基础发展出了“新贸易理论”以解释产业内贸易。
③其数据库能说明3/4的世界出口额和近80%的世界收入。
④这一点在关志雄(2002)的论文已经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