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金融环境分析_农业银行论文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环境分析_农业银行论文

农业银行财务环境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银行论文,财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今年初,何林祥行长在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目标已经制定,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农业银行财务环境状况的好坏,对农业银行能否顺利地向商业银行转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仅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恳请同行赐教。

一、农业银行财务环境的现状

从总体上讲,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之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农业银行系统自身的不懈努力,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从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要求来看,当前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却不容乐观,甚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权责发生制的实施,使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雪上加霜。从1994年1月1日起,农业银行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收支上实行了权责发生制。从理论上讲,权责发生制比起收付实现制能更加科学地反映银行当期财务收支及盈亏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债权债务关系,更加真实地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但是,从四年多的实际执行情况看,权责发生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对先天不足的农业银行来说,权责发生制的实施不但没有使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得到改善,相反却使原有的财务困境日益加剧。

影响之一:权责发生制的实施使农业银行虚盈实亏问题严重。按照现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放款本金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并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和计息期限计算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损益”;“逾期(含展期后)二年(含二年)以上的放款作为呆滞贷款管理,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以负债形式筹集的资金,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分档次计提应付利息,计入企业成本”。按照现行制度,农业银行对于未到期贷款、到期贷款和逾期两年以内的贷款均应实行权责发生制,其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制度的规定显然与实际情况偏差颇大。众所周知,贷款本息能否顺利收回,主要是受借款人经营状况、使用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不确定性,其实质只是一种权力的预期。特别是在当前农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社会信用观念弱化,多数企业经营不景气,甚至停产倒闭的环境下,更加大了贷款利息收回的不确定风险。与此相反,银行负债成本和费用的开支却具有实实在在的确定性,必须按期计提或支付。这种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性与成本费用开支的确定性、实在性之间的矛盾,使农业银行在财务上出现了严重的虚收实支,虚增利润(或虚减亏损)等问题,造成了财务报告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客观实际严重背离。

影响之二:权责发生制的实施,产生了农业银行虚收而财政实收的不合理现象。按照现行税收法律制度规定,农业银行帐面实现的营业收入(扣除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和利润,应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因此,在农业银行计提的应收利息未收回的情况下,虚收所形成的营业收入和实现的利润必须要按期向税务机关足额交纳应缴各项税金,由此产生了农业银行虚收而财政实收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农业银行垫付了未实现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加大了以后经营的压力。如应收利息形成坏帐,势必要提取坏帐准备金来弥补坏帐损失,增加经营成本。而从更深层次讲,在目前农业银行资本金状况下,垫交税金的资金来源实质上是客户的存款。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国家财政出现虚收,在国民收入上产生超分配问题,甚至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影响之三: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加剧了农业银行营运资金的紧张局面。农业银行的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负债,到期须偿还并付息。若到期贷款利息难以收回,并以虚假的营业收入向税务机关垫付税金,势必使农业银行有偿的营运资金出现无效益占用。即使贷款应收利息如数收回,但由于贷款企业的经营资金基本上是贷款形成的,因此,农业银行所收回的贷款利息也都是农业银行自身的营运资金,其实质是农业银行用自身的营运资金为企业垫付了利息。农业银行垫付营运资金问题的存在,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农业银行经营资金缺口日益加大,进而危及农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二)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倒挂问题短期难以完全消除。前些年,由于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和农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影响,存贷款利率倒挂问题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了农业银行财务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各县级农业银行,受此影响尤为突出。虽然在1996年4月~1998年3月间,中央银行取消保值补贴,先后四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且前三次降息中贷款利率平均降低幅度小于存款,从名义利率的角度看,似乎存贷款之间已保持了一定的合理利差。但从实际情况看,农业银行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倒挂的问题仍难以完全消除。一是负债结构不合理。在农业银行全部负债中,向中央银行借款占约1/3强,这部分负债成本较高,与对应的资产收益难以形成合理配比。此外,由于农业银行经营的地域性影响,在县级农业银行存款负债中,期限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十分普遍,甚至有的县支行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70%以上,负债的平均成本偏高。二是由于负债成本惯性的影响,1996年以来四次利率下调的效果并未能在原有的三、五、八年期定期存款及其他长期负债项目中显示出来。而在贷款方面,由于在农业银行可周转贷款中短期贷款比重较大,以及客户采取转期等做法,利率下调的时效性却表现的十分明显。三是各家银行之间在存款市场上的无序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调,资金问题已在各银行的经营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以多付手续费等变相提高利率手段高息揽存现象已相当普遍。虽然中央银行三令五申加以限制,但在利益驱动下,高息揽存的问题非但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愈演愈烈,有的行年支付手续费的比例高达三至五个百分点,人为地加大了负债成本开支。

(三)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财务潜在风险损失居高不下。在现行政策环境下,信贷资产的营运是目前农业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安全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如果在信贷资产营运中,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无法实现顺畅的周转,甚至连贷款本金都收不回来,更何谈收益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1979年农业银行恢复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经营环境,以及自身经营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难如人意,大量贷款逾期、呆滞和呆帐,既无法收回本金,更无法收息,严重地影响了农业银行收益能力和水平。据有关资料反映,至1997年底,农业银行全部信贷资产中,低质量贷款的比重高达40%左右,按同期近万亿的贷款规模计算,低质量贷款总量约在3500-4000亿之间,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更有甚者,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两呆”贷款的比重高达70%以上。试想一个几百人的县支行,仅靠几千万元的可周转信贷资产开展经营活动,其经营成果何在?这也是目前县级农业银行大面积亏损的主要原因。

农业银行大量低质量信贷资产的存在,不但影响资产的收益能力,加大了信贷资产的经营难度,同时,也使财务潜在损失的风险居高不下。每年按年初贷款余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呆帐准备金,根本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全部呆帐贷款存量,以致形成了年年计提贷款呆帐准备金,年年不够用的被动局面。此外,应收利息挂帐规模不断加大,坏帐损失逐年增加。这些无疑会增大农业银行的成本开支,加大财务潜在损失的风险。

(四)农业银行与国家和财政的关系不理顺,难以获得商业化经营的财务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银行要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农业银行的改革目标是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因此,国家仍是农业银行的全权所有者,这样就决定了农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难以完全摆脱国家的直接调控,一些直接或变相的政策性贷款任务仍然会要求农业银行来承担,由此将削弱农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为政府行政干预农业银行的具体经营活动埋下了隐患。正是由于农业银行产权结构的单一性,以及商业化经营和政策性经营难以彻底分离的财务环境,使得农业银行难以完全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原则开展有效的经营活动。

此外,财政部门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也给农业银行财务环境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按1997年前的税收政策规定,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33%,但在执行中却出现了多元化格局,即中外合资金融企业的所得税率为15%,非银行金融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3%,而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率则执行原来55%的高税率。这种在同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赋不均现象,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实际上是使不同的金融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为此,1997年财政部门调整了所得税的征收政策,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率下调为33%,但同时财政又将营业税的征收税率由原来的5%上调至8%。财政这一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农业银行来说无异于剜肉补疮。因为从农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看,近几年来年帐面盈利时也仅为数亿元,即使下调22个百分点的所得税,除对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的计提有一定益处外,对农业银行总体经营影响不大。而营业税上调3个百分点,却对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银行每年的营业收入1000多亿元,由此增加的纳税额将达数十亿元。特别是对农业银行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企业来说,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将更不利于其通过努力经营获得自身完善和发展的财务环境。

(五)经营素质难以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加大了财务上的困境。一是经营观念转轨迟钝。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改革目标已提出多年了,但综观目前各级农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状况,还没有真正把经营观念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营意识仍然统治着农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为完成贷款收息任务不惜向濒于破产倒闭的企业放贷收息;为完成存款任务变相提高利率;为完成盈利或亏损计划不惜人为虚增利息收入等不顾风险、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二是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银行员工的来源渠道比较复杂,素质偏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职工在基层经营行的比例尚不足10%,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不能胜任工作的问题相当普遍,由此产生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如某县支行,仅在一个季度的财务检查中,就查出由于利息多收少收、多付少付所产生的少收利息达50多万元。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这样的员工素质如何能适应经营机制的要求呢?三是财务管理混乱。在财务管理上铺张浪费的问题突出,以挂帐、挤成本、明暗放款利率等手段超标准购建固定资产、租用轿车或高档消费品等问题时有发现。成本费用控制乏力,财务管理制度落不到实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行为了完成任务,不惜在帐目和报表上做文章,搞数字游戏,虚增收入,虚减支出,调整利润,在财务管理上难以树立起商业化经营意识。

二、改善农业银行财务环境的思路

农业银行要真正实现商业化经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摆脱当前财务环境上的困难局面,使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思路之一: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利润观念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思路。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是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是商业银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农业银行要实现商业化经营,其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在财务上建立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为此,农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必须切实转变经营观念,从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化,从任务型向效益型转化,强化现代市场经营意识和效益意识,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市场和效益来进行。同时,还要以服务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实现安全经营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如果农业银行不能彻底摆脱传统经营思想观念的束缚,农业银行财务环境的改善就无法获得方向性的保障,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化经营。

思路之二,实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的财务确认原则。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以不同的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两种财务确认原则。在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渡期内,由于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企业经营效益和税收制度等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单独实施哪一种原则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弊端。完全恢复收付实现制,虽然可以较现实地反映农业银行在当前经营环境下的财务收支及盈亏状况,避免产生以经营资金垫交不合理税赋的现象,但与财务改革的方向和国际惯例将产生偏差。而如果继续执行权责发生制,则容易导致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渡期内,应实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的财务确认原则,基本思路是:对负债和正常贷款的利息可实行权责发生制;对愈期、呆滞和呆帐等不良贷款则实行收付实现制,对其利息在表外科目中核算,实际收回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正常贷款出现逾期后,除改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其利息外,还应允许以其挂帐应收利息冲销当期损益,以消除潜在的财务危机,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思路之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资产收益环境。一是实行有限制的利率市场化。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为了解决当前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匹配不平衡的问题,改善资产收益环境,可实行有限制的利率市场化。即对农业银行整体营运资金中以存款方式组织的资金实行利率市场化,可根据存款的利率、费用水平、存款准备金和保留备付金所产生的存款成本损失,以及合理的盈利水平等来确定资产收益率。其中,合理的资产盈利水平可由中央银行根据市场发展状态、社会资金平均收益水平,以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等综合确定。实行有限制的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增强农业银行的经营意识,按照市场机制的客观要求营运资金,逐步摆脱由于僵化的政策利率体系给农业银行带来的财务风险。二是努力扩大负债规模,优化负债结构。经过1996年以来的四次利率调整,新增存款与放款之间已有了较合理的利差。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加大存款力度,不断扩大存款规模应摆到各经营行的议事日程上来,要作为全行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因此,在资金组织工作中,还要注意优化负债结构,大力组织低成本资金,为提高资产净利水平提供良好基础。要通过存贷挂钩,以贷引存,开设新型负债方式,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等手段,促进低成本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不合理负债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拓宽中间业务领域,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农业银行要利用自身的经营条件和优势,大力开办代收代付、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以拓宽收入渠道,不断提高农业银行经营效益。

思路之四: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弱化潜在财务损失风险。一是要以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实行“双优”战略,积极支持政策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的企业和项目,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和客户群体,从信贷资金投入上扼制信贷资产风险不断上升的势头。为此,要建立科学严密的信贷管理机制,按科学决策的程序和办法办事,弱化信贷决策上的主观自由度。二是合理调整各种贷款方式的运用力度。要尽量降低信用贷款的比重,除AAA级企业外,其他企业应实行抵押担保制度,并注意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将抵押、质押、保证落到实处。同时,对贷款企业要监督其参加财产保险,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信贷风险。三是下大力气盘活存量贷款。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新的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即将到来,这是盘活信贷存量的一个历史契机。为此,要切实落实好存量贷款债务,落实清收的目标责任制,有效利用奖惩制度,并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企业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以增量带动存量的信贷机制,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的作用,努力盘活贷款存量,降低信贷风险程度。四是适度提高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方面要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合理确定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将抵押贷款列入计提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实际情况,适度提高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以发挥其在消除信贷存量风险,优化农业银行财务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思路之五:切实理顺政府和中央银行行为,建立宽松的财务环境。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对农业银行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的行政管理模式向间接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化,使农业银行真正处于自主经营的良性环境之中,避免政府行政干预行为。二是适度降低营业税所征标准,减轻农业银行税赋负担。目前的营业税率对农业银行这样一个经营环境不佳,且先天不足的金融企业来说,似有不堪重负之感,因此,应适当降低营业税率,给农业银行一个较宽松的生存财务环境。三是中央银行应对降息所造成的存款成本损失予以一定的利差补贴。由于中央银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四次降息,由此造成的农业银行存款成本损失是巨大的。以三年期储蓄存款为例,1996年4月前年利率为12.24%,而目前为6.21%,下降了50%,而这部分存款要到1999年4月才能到期,其利息加上费用已远远高于目前的资产收益水平。对于这部分存款成本损失,中央银行应给予一定的利差补贴,以减小由此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思路之六: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内部财务环境。一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实现增收节支。要多渠道、最大限度地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使成本费用支出与收益挂起钩来,严禁无效益开支,在财务管理上牢固树立经营意识和成本核算意识。二是要按照效益原则合理调整经营机构网点,实行精简机构,减人增效。要按照经济区划和效益原则合理设置机构网点;要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合理调整农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压缩职能部门,充实经营第一线,同时要做好减人分流工作,提高农业银行机构设置、运行的合理性。三是要切实提高员工素质。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员工进行商业银行知识、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全方位培训,尽快提高员工整体文化层次、业务水平和政策素质,以适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需要,为改善农业银行的财务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环境分析_农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