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以高中历史为例_说课论文

说课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以高中历史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为例论文,应注意论文,说课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课是非常好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说课是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便捷途径,更是综合考察教师历史学科视野、驾驭教材能力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测评手段;说课是一门艺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因此,如何说课成为教研部门、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2011年北京市高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之说课案例谈一些认识。

一、课的立意要准确

立意准确决定了说课的成功与否。新颖、深刻的立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引发思考的感觉,还能吸引听者注意力、唤醒听者的心灵,进而产生共鸣。实践表明,课的立意是否准确,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历史课的立意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历史学科与音乐、体育等以演练为主的学科不同,与物理、化学、数学等有唯一答案的学科也不同。历史学科是过去发生的事情集合,需要历史教师将这些事情讲述出来。教师如何讲有新意,如何能够吸引听者(学生)的兴趣,如何在讲述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等非常关键。例如,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有的教师立意在鸦片战争使中国迈入近代社会,敲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有如日本人感谢美国的佩里将军打开他们的国门一样。有的教师则立意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遭受侵略,中国将要开始反侵略斗争,反侵略、驱逐外国列强势力是近代中国的主题。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的模块式呈现,鲜明的主题是其特色,必修I讲述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必修Ⅱ讲述经济文明成长历程等,可以说与之前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以前讲美国独立战争,对战争的过程讲述很多,像萨拉托加战役的大捷,西班牙、荷兰、法国加入战争等均有详细的叙述,而新课程教科书仅有几句话,将重点放在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上——分析它的政体,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等,主要强调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就是说,历史新课程的重要变化,一是史观上发生了大的转变,二是学科内容上有大量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用新的立意去讲述历史,体现课改精神。

其次,历史课的立意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教师任教的学校不一样,面对的学生也不一样。在说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说学情,评委会通过分析学情看说课者是如何来立意的。如果面对的学生情况非常好,对一节课的立意应该深刻,多分析原因、影响,多创设一些深入的探究问题。如在讲唐、宋城市商业的变化时,就可以一方面讲变化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让学生去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课堂上通过恰当的材料阅读与研习,学生或许就能得出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唐到宋政治的日益平民化。只有通过这样一些深入的问题探究,才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次说课中,当一位评委问说课教师这样的立意学生会不会理解不了,说课教师说,我们学校学生在理解上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是一般普通学校的学生,如果教师把课的立意定得太高,学生往往云里雾里,那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了。因此,一节历史课的立意还应与具体学情结合,选择恰当的手段与材料,创设适当的情境与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一味地偏、难、深。

最后,历史课的立意还与这个时代的要求有关。课的立意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是学生通过历史课学到了什么。对教师来说,则是一节课教什么,是阐述知识,还是提升历史学科能力、人文素养,是这节课的灵魂所在。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创新型、能力型人才,是拥有深厚人文素养、宽广胸怀、全球意识的人才。就历史学科教育而言,课的立意更多地体现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人文素养的提升上。现在网络发达,很多历史知识上网便能查知,但对历史的认识却需要教师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引导,是“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逻辑,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价值引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很是关键。下面结合这次活动的课例说明之。

[案例1]“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一课

有位说课教师的立意既准确又新颖。对于古罗马的政制,能够看到古代罗马制度与古代希腊的不同之处,即古代希腊的雅典是一种单纯的民主政制,而古代罗马在制度上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古代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实为一种混合政体,既有代表贵族利益的元老院和执政官,同时也有代表平民利益的公民大会和保民官,几者之间能够互相制约。近代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不管这种权力为谁所掌握,为君主则是君主专制,为贵族则为贵族专制,为平民则为群民暴政。因此权力必须要有制约“才能将统治者关在笼子里”,这是几千年来人类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趋势。近代西方政体的一个共性也是权力互相制衡,罗马政体中也有这样的体现,所以罗马的政局远较雅典稳定,制衡是其奥秘所在。在提升学生的认识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罗马政制的特色在于权力的互相制约,绝对权力是会绝对腐败的。

关于罗马法,立意也很深刻。中国古代有着非常发达的法律体系,古代西方则有一个罗马法体系,经历了中世纪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对罗马法加以继承,最具代表性的是拿破仑的《民法典》,奠定了西方各国立法的规范。拿破仑的《民法典》大部分与罗马法规定相关。而近代中国则是重新建构法律体系的,为何近代中国不能继承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呢?说课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来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的联系,律师制度、陪审制度、一审终审原则等均为近代西方所继承。罗马法一是强调私有财产权利,对诸如物权法、遗嘱法等均有明确规定,在私法领域人人平等,这些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再归纳出罗马法的特征是理性,符合理性与正义。近代西方的“天赋人权”观念在罗马法中也能找到根源。这与古代中国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样的立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的真正价值所在——理性、普世价值,这才是长久的根本,这才是法律的真谛。

[案例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

从该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立意。即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但由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体系遭受重创,战后必须重建这么一种世界经济秩序。这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由来的原因。这一体系的重建带来的影响是,使得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的意义值得肯定。

应该说,说课教师将这节课说得有思想、有灵魂,深入分析、挖掘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建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是有重要意义的。当然,该教师的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二战前是否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因为没有经济体系而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还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破坏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些都可以继续探讨。

二、教学目标要具体

三维目标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但这次说课展示中许多教师在三维目标的处理上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比较混乱;二是比较空泛,难以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达到;三是不重视,随便糊弄一下就说过去了。笔者认为,说课中不但要说三维目标的制定,而且必须说清楚。这是因为,三维目标是教师对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一个预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想法,对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的预先想法,是指导教师写好教学设计,说好课的前提。是有了好的立意后具体的呈现环节,是能够让评委看到你对一节课的把握,看到你把教学目标的立脚点放在哪,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是侧重在教给学生知识,还是侧重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或是提升历史认识等,三维目标的准确呈现会使这些问题一目了然。那么,如何来确定三维目标呢?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的制定和呈现最忌讳空泛,应该是具体真实的,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整节课的立意,能够将教师的良好立意蕴含于其中的,应该是教师对一节课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朴实的呈现。概言之,就是真实、有效、能达到。下面结合这次活动的课例说明之。

[案例3]“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一课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罗马政治制度演变过程,重点了解贵族共和制的内容,并正确评价。……通过对文字、图片等材料的阅读与观察,就东西法律观念进行简单比较,提高解读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图片引领,文字材料跟进,通过设问和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罗马的政制和法律及东西法律观念对比,认识法律在人类社会的过程中的价值,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积极态度及自觉的法律意识。

该三维目标的特点是内容具体,言之有物。如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知晓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思维能力;在情感目标上是学生体会到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等。这样的三维目标使听者觉得亲近不遥远,是能够通过一节课的讲授达到的。但是,该三维目标也是有缺憾的,如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似乎又将主语回到了教师身上,这是不太准确的。其主语还应该是学生,是学生在这节课当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即学生怎么学习、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如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来达到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这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方法。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认识的过程比得出历史结论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始终抓住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认识、理解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什么东西来达到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该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也不够规范。关于三维目标的制定,如叶小兵教授所说,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据此衡量,“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一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可以表述为:

三、教学流程要顺畅

立意是一课的设计主线,要使立意准确无误地贯彻下去,要使制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达成,还必须重视教学流程的顺畅性。在说课中,教学流程所占用的时间也是最多的,是教师将自己的设计立意通过教学内容的讲述,教学素材的分析,水到渠成地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笔者认为,要使自己的教学流程做到顺畅自然,至少应在材料的准确使用、问题的过渡自然两个方面用力。

第一,史料的恰当使用。在历史学习中引入历史材料,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正如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一定要通过做实验得出结论一样,历史学科必须依据具体的史料研习得出历史结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结论,需要教师能够用具体的史料作为依据来说明这些结论。这次说课展示活动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分析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些特征的。

[案例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

该教师由三段材料得出革命后的英国历史发展使得英国君主没有实权,成为虚君;得出英国责任内阁中内阁成员与首相必须集体负责并共进退;内阁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依据三段材料具体剖析问题,清晰明朗。实践表明,不仅为什么选择这一材料理由要充分,而且恰当使用材料也可以使说课过程顺畅自然。

第二,问题之间的顺畅衔接。叶小兵教授在《听课随笔之五——史事的过渡》中说,教师除在备课时要研究所用教科书中编排的子目,要设计本课的板书提纲,要安排这节课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做好各子目、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做得好,可以把一节课讲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使各部分内容紧紧相连,整节课显得是浑然一体。

[案例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

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可以从原因切入,为什么战后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因为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因为二战的破坏。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的危机,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又由谁做主呢,它又凭什么能够做主呢,这一体系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体系以谁为主导,这样的体系是否能实现共赢?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引导,可使探究逐层深入;一个接一个为什么的叙述,能将听众的思维不断引向广阔,每一个问题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整节课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四、教学评价要多样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因此在说课当中,对教学评价的设计也很重要。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地注重通过单元、期中、期末的考试来体现。虽然这样可以检查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业掌握状况,但这种评价方式首先是表现单一,而且忽略对一节一节课的单独评价,尤其是忽略了随时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的促进作用,而且教师也难以对学生形成跟进研究,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状态。有的学者已经提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因此,现今的评价方式也出现了许多的创新,如表现性评价、角色体验式评价等。

[案例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

说课当中教学评价方式的设计也不容忽视,好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使整节课的设计锦上添花,使整个说课有一个完满的结束,让听众感受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

这是典型的角色体验式评价案例,学完一课,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微博,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学生的反馈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总之,说课是一门艺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需要教师用心琢磨。笔者这里只是谈了说课的几个重要环节,而要把一节课说好,还有很多因素需要重视,更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历练、提升。

标签:;  ;  ;  ;  ;  ;  ;  

课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以高中历史为例_说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