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堂缺什么?论文_陈政祥 吕淑华

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堂缺什么?论文_陈政祥 吕淑华

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 255000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自2014年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热议与好评,尤其成为年轻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平台。优秀的课例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树立了高尺度的标杆,从中学到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法。在自己从成长的同时,却也隐约感觉到高中历史课堂一些内涵的缺失。

一、缺课堂教学的灵魂——基本理念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从平台所提供的一些视频课来看,有的教师还顽固地坚守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把知识传授当成课堂教学的重心,教师扮演着“授鱼”而非“授渔”的角色。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的课堂教学痕迹,即总是围绕如何让学生记住死知识,如何让学生记住知识要点,从而让学生学会做题、学会找到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当下,教师要切实转变思路与理念,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是引导者,教师的授课要以学生的思路与进展为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向导和灵魂,没有了这一教学理念,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一句空话。因而,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时刻装着新的理念,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的课才会越上越精彩,否则只能是“装在新套子里的守旧者”。

二、缺课堂教学的保鲜剂——灵活的手段

历史课就是要还原历史、追求真实,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拉近悠久历史与现实学生的距离,使历史课堂更贴近历史,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进入历史,理解感受历史的真实与细腻。既然如此,历史课的授课模式就不应该枯燥单一,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就大多数视频课来看,使用了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课堂俨然是教师的独舞剧,学生坐在下面或听或记或背诵或勾划,然后出教师投放几道题让学生练习,最后布置一下下节课的作业了事。作为知识思想殿堂的课堂,没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没有生生间的唇枪舌剑,没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他们更多的像是秋天菜园子里呆立的白菜疙瘩。“身在庐山”,或许体验不到;横看侧品,却发现我们的课堂就像是口里嚼的鸡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无论如何,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课堂不能成为教师“一言堂”,教师不能满堂灌,不能滔滔不绝,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在大多数优课里,有几位教师说给学生一到三分钟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但实际上远未到一分钟,学生行之有效的深入探究从何而谈?小组合作探究是否有明确的要求?是否组织得力?是否讨论有序?讨论是否出现思想碰撞?小组探究的结果是小组代表的思想主张还是个人的观点?观点是否有深度、是否完整、是否表达清晰?合作探究浅尝辄止,使探究流于形式,使探究失去了真正意义,浮于流水的探究也就不可能使知识内化为能力,更谈不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但老师的时间却“十足”,讲课时间无一例外地超过了30分钟。另外,有些教师的合作探究明显打上了“作伪”的烙印。何为“作伪”?合作的推进应当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消灭,我思考,我探究,训练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简单的教师在课堂某处随便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吧”。偏偏在这时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唯一的解释就是:评课之中有“合作探究”一项,教师不想在这里丢分!本想锦上添花,不曾想引起观课、评课者的厌恶。

三、缺课堂教学的自然性——太过完美

纵观大多数优课,发现课堂都是“完美无瑕”的。总是第45分钟打铃的那一刻,老师喊“下课”。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程畅通无阻,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氛围活跃,都是有条不紊地推进。真的如此完美?唯一的解释就是——“秀课”,这是否“教师提前安排好的话语和动作的再现而已,这样学生就变成了配合教师的道具和木偶”?

难道课堂全然在教师的驾驭和掌控之中?那课堂的“生成性”何在?“生成”,顾名思义,是与预设相对的一个概念。一堂课怎么上,在课前都有一个称为“预设”的教学整体过程及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但课堂是动态的,一些环节或细节往往超越课前的设计,不在预料之中,那么这种“不在预料之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成”。所谓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不在预料之中的教学资源,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受干扰性。课堂本是师生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怎么可能是死水一潭呢?课堂本来就是动态生成的,怎么可能全然预设呢?在观摩优质课的过程中,时常见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所思所想稍稍超出教师的预设轨道,教师就拽一拽自己手中的缰绳,就如同耕夫拽动带有鼻枷的耕牛。这样的课堂恐怕不是依据学情来架设的吧!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允许“课堂事故”的发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事故”中反思和进行深入思考。这不仅对学生有益,更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教师如果能在自己的课堂中贯穿崭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在有“瑕疵”的真实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升自己,加之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深厚的知识涵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定会营造出一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思想交流的舞台。

论文作者:陈政祥 吕淑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堂缺什么?论文_陈政祥 吕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