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人民医院 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上引发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原因、临床分型及对药物性肝炎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本院88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分型及预后,用相对数来描述定性资料。结果:本文导致药物肝炎的原因以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最为常见,占29.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占56.8%。结论: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药物性肝炎的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
【关键词】 药物;药物性肝炎;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35-01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一些疾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导致药物性肝炎发病率也逐年增加[1],本文对我科近几年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男性48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41±13)岁。
1.2 诊断标准[2]
按具备下列第1项加上2~6项的任何两项做出诊断:(1)发病前1~8周有明确用药史;(2)初发症状有乏力、纳差、皮疹、黄疸等;(3)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4)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细胞实质细胞损害的生化、病理或临床表现证据;(5)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占位性病变,部分原有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及脂肪肝的患者在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6)再次给相同药物会再次诱发肝损害。
1.3 临床分型[2]
(1)肝细胞损伤型:以肝细胞损害为主,ALT>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ALP比值≥5。(2)胆汁淤滞型:ALP>正常上限值5倍,或ALT/ALP比值≤2。(3)混合型:ALT,ALP均>正常上限值2倍,ALT/ALP比值为2~5。
1.4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患者病例,了解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治疗情况及转归并进行定性资料分析。
1.5 疗效判定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到正常范围;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死亡。
2.结果
2.1 出现肝损害的时间
从用药到发病3天~7天9例,在7天~14天21例,在14天~21天28例,21天~28天22例,28天以上8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抗结核病药物26例(29.5%),中草药制剂22例(25.0%),多为复方制剂,其中中药保健品7例(7.95%),抗生素类14例(15.9%),肿瘤化疗药物8例(9.0%),降糖药7例(7.95%),抗甲状腺药物3例(3.41%),抗抑郁药3例(3.41%),降压药3例(3.41%),解热镇痛药2例(2.27%)。
2.3 临床表现及分型
本组病例中肝细胞损害型50例(56.8%),表现为乏力、纳差、谷丙转氨酶升高,其中无症状者11例;胆汁淤积型26例(29.5%),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及黄疸,其中2例无症状;混合型12例(13.6%)。
2.4 治疗效果及预后
其中70例肝损害较重者入院后停用所有的损肝药物,并给予护肝、对症治疗,18例使用抗结核药物但肝损害较轻者在继续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对症治疗。治愈85例(96.6%),好转2例(2.27%),未愈自动出院1例(1.13%),无死亡病例。
3.讨论
药物性肝炎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病原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淤胆型和混合型。以肝细胞损伤型的报道较多[1,2]。本组资料显示药物性肝炎临床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其次是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分别占56.8%、29.5%和13.6%。与国内的一些报道接近[3,6]。
本文通过回顾我院8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多,本文发现抗结核病药物引起肝损害26例(29.5%),与文献报道相似[3]。近年来,我国结核病发病率正逐年升高,而抗结核药物大多具有肝毒性,且结核病人多有年龄大、联合用药多及合并慢性病等危险因素[4],因此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机会较大,故特别需要在抗结核用药过程中进行临床监测。一般认为一旦发现有肝损害应暂停用抗结核药,但这样往往会导致结核病治疗失败。本文观察其中18例结核病患者因肝损害较轻,在继续抗结核基础上加用护肝药物,肝功能很快好转[5],无需停抗结核药物。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草药没有副作用,把中草药当成保健品。据报道显示,中草药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炎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7],而本组资料中也显示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占25%,居第二位。所以,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组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占15.9%,位于第三。这与我国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和滥用抗生素有密切关系。
本组资料中药物性肝炎的治愈率为96.6%,仍有3.4%未能取得良好疗效,提示药物性肝炎可能引起严重的肝损害,故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和疗程,对需要联合用药及有肝脏基础疾病、过敏体质患者,用药要慎重,且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对增加肝脏负担的药物尽量减少使用,做到个体化治疗,对药物性肝炎做到提前预防、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旭元.我国药物性肝损害2003—2008年文献调查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M].2015,10.
[3]李平.132例药物肝损伤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4).
[4]雷建平.我国结核病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现状与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4,36(9).
[5]梁斌.药物性肝炎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27(2).
[6]赖荣陶.13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脏组织学改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3).
[7]刘平.重视中药的肝损伤问题[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5):388-392.
论文作者:吴虹,郭秋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药物论文; 性肝炎论文; 损伤论文; 肝功能论文; 抗结核论文; 肝细胞论文; 中草药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