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深化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的财会工作--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_会计论文

开放创新深化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的财会工作--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_会计论文

开拓创新 深化改革 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会计工作——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会论文,在中论文,代表大会论文,开拓创新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已经开了两天了,我因为参加亚欧首脑会议没能赶上开幕式,很抱歉。会计工作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都非常关注,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和会计工作者参加这个会议,我代表财政部党组向大家问好,祝会议圆满成功!同时,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通报一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财政改革和发展情况,并就中国会计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财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财政方针和政策,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财政从收入到支出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专门对财政改革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对我国的工商税制进行改革;第二,在工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分税制;第三,国家预算实行复式预算,由单一预算走向复式预算。这一条当时已经实施,我重点讲一讲前两项改革。

(一)工商税制改革

第一,简化税制。工商税制从建国以后就有,改革就是要把建国以来逐步形成的工商税制,改革成为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工商税制。概括地说,工商税制改革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简化税制。以前的税制偏于复杂,30多个税种,经过合并、取消,简化成为18个税种。从1994年到现在又有一些小的变化,现在我国大概有19个税种。

第二,建立起避免重复征税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我国税制的一个特点是以流转税为主,流转税是主体税,改革以前叫产品税、营业税两大税种,改革后为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三个税种。流转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避免重复征税,取消原来偏于陈旧的产品税税种。产品税从旧中国就有,它是按产品大类来征税的,新产品天天有,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征税办法,而且产品税征税的过程中存在重复征税的因素。重复征税的导向,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不是大批量、少环节、精加工、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从会计原理来讲,不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现在改成增值税,税率为17%,从产品第一环节到最终环节,只要开出增值税发票,到下一道环节抵扣,以前各个生产环节只交增值部分的17%。这就更为合理、更为公平、更为统一,这不仅是税制上的进步,而且是一个大的改革。消费税是国家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一些利润水平偏高,或者要限制生产规模的产品,如香烟、酒、轮胎、汽车、当时还有高级化妆品(不包括护肤用品)等11类商品,在普遍实行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的一道税。然后就是营业税。改革以后,流转税大概占到税收收入一半以上,且能确保收入稳定。

第三,统一所得税税法。第一步出台了将国内企业所得税统一成一个企业所得税的条例,即《国内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原来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有一个所得税的暂行条例;对中小型国有企业也有一个所得税条例;对私营集体企业又有一个所得税条例。各条例规定的税率也不一样,对国有企业实行固定比例税率,对其他企业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这样税收上不平等,也不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原则。因此通过改革,就把国内企业所得税都统一起来了。对三资企业的所得税税法,一度也想把它统一起来,但当时因扣除的内容不一样,还有很多优惠如二免三减等,合并并不具备条件。今后要继续深化改革。在所得税制改革中第二步就是把征收个人所得税上升为法律,1994年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个改革在当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改革。

经过工商税制改革,我国的税制就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9年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目前,已建立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多税种、多环节的复合税制。

(二)实行分税制改革

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实行更为规范的分税制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重头戏。从建国到1994年的45年时间里,从财政来说,经过了战时的供给财政,建设时期的建设财政,1994年以后,事实上我们开始走向公共财政。在工商税制改革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后,中央和地方之间就可以实行相对比较规范的分税制,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两级财政之间建立稳定的财政体制。

建国后,前45年我国财政体制变化很频繁,平均两三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就要动一次。这种频繁的变动,一方面确有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理由和必要,但不利的方面就表现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之间互相留有余地,收入上两个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七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年增加财政收入仅186亿。“八五”后两年由于开始进行工商税制和分税制的改革,财政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661亿,“九五”期间更快了,平均每年增加1500多亿,去年增加2900多亿,奠定了我们财政收入中央和地方都稳定增长的良好机制,充分说明了分税制改革是多么的成功。原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不管包干体制还是其他体制,核心就是一个“争”字,收入指标争得低一点,余地就大一点,因为超出有奖励、有分成;支出指标争得多一点,日子就好过一些。这种既不规范更不稳定的做法弊病很多,实行分税制后,就彻底解决了上述问题。

所谓分税制就是把所有税种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中央收的中央税,如关税、消费税。其中,卷烟之所以要由中央征消费税,就是要控制它的生产。如果这个税归了地方政府,就可能引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利益机制的作用太大了。

第二种:地方收的地方税,如营业税等。个人所得税当时也确定为地方税。营业税中有个别特殊例子,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交的营业税归中央,因为它的营业额主要不是由地方努力形成的,金融中心的形成、资金的流动有更复杂的原因。除此之外,其他的营业税都归地方。资源税除海上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外,其余归地方。企业所得税当时实行了一个过渡的办法——就是按企业隶属关系收,地方企业所得税交地方,中央企业所得税交中央。当时也考虑到在企业兼并、合营及中央和地方参股等情况下不好办,但鉴于当时政府机构和企业改革还没有完全展开,迫不得已,只好采取过渡的办法。对个人所得税,当时也有两种意见,有人主张按国际惯例归中央、或者共享,但由于当时我国个人所得税刚刚立法,征收也没有几年,为调动地方积极性,所以划为地方税,收入归地方。

第三种:共享税。共享税最主要的是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增值税的共享比例非常重要。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示我们,要算出一个合理的分成比例,为提高“两个比重”,中央要得大头,但同时要保护地方的积极性。当时中央和地方所得税的分成比例定为“七五、二五”,75%归中央,25%归地方。以1993年的收入为基数,基数确定以后,基数部分全归地方,环比增量部分,就是每一年比上年增加的部分,中央和地方再按1:0.3的比例来分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调动地方积极性,让地方关心增值税的增长。在增加的部分中,有30%是从中央的75%中拿出来的,那么75%中的30%就是22.5%,再加上它共享的25%,地方得到的比例是47.5%,中央得到的比例是52.5%。既体现了中央得大头,又体现了合理的分配,调动了两个积极性。这是一个临界点,稍微有一点变化,中央就得不了大头。地方的同志对此都很满意。这样,分税制就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到现在9年,非常稳定。1993年全国财政收入4000多亿。从1994年1月份开始一直到12月份,每个月都比上年同期增加。1994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加将近1000亿,然后就步入了一个连续9年财政收入稳定大幅增长的阶段。这就说明这项改革从机制上成功了。所以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更觉得这项改革非常重要,稳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财政收入得到稳步大幅增长,为财政支出改革创造了条件,为今天的繁荣富强奠定了财力保障。

今年起,我们又对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那就是实施了所得税分享改革,实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的办法。分成以后中央会多一些收入,但是这部分收入,将全部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这就是说我们又从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上、完善上来落实了小平同志讲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让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更好地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也就有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财政是一体两翼,一翼是收入,一翼是支出。在不断深化财政收入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财政部门又适时推进了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说前几年我们主要力量是放在财政收入改革上的话,那么,从本届政府开始,就把重点放到了财政支出的改革上来了。财政支出改革概括地讲可分为基础性改革、技术性改革、机制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四个方面。在四类改革中,比较重要的是机制性、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支出结构,解决“缺位”与“越位”问题,目前正在逐步调整之中。机制性改革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体现着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和财政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机制性的改革和我们会计行业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调整支出结构,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以前,我国历史上经历过供给财政,一切为了前线。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进入到建设财政。建设财政我们搞了几十年。现在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变化,就是体现公共财政要求的重点支出要增加,不体现公共财政目标的支出要逐步退出来。这很难,但是必须要做。近年来,财政用于公共需要的支出是大大增加了。我举个例子,去年两次涨工资除了几个省以外,全部是由中央财政拿的钱。国有企业改革要有社会保障体系做保证,1998年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会议时,当时决定实行“三三制”,就是对“两个确保”的资金实行企业、社会、财政各拿三分之一,后来执行的结果是三七制,财政拿了70%,企业和社会一共拿了30%。又如,这几年搞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都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再比如,教育经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力度非常大,有力地支持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些年粮食多了,粮价上不去,农民增收困难,中央下决心搞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税费改革中,中央财政拿出245亿,支持在20个省市开展试点。明年这项改革还将继续扩大和深入,争取在所有的农村全面推行,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等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好处。这些支出的增加,说明我国整个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按公共财政要求不断调整了支出结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开支大大增加了。

(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这是支出改革的重头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核心就是把以前财政资金层层下拨,改为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和劳务提供者,不经过中间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实行零余额管理。这从根本上有利于规范预算执行,有利于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有利于合理调度资金。这项改革已经在中央23个部门中开展试点,今后将逐步完善。等到这个制度全面执行的时候,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就比较清楚了,接下去就是研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了。

(三)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部门预算的改革,最终要做到科学、细化、透明。现在给全国人大报的部门预算,2000年是4个部门,今年是26个部门,除国防部、安全部和人民银行不报(人民银行是在批准的预算之内从它自己的经营收入里面开支)外,其他部门都要报,而且要越报越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这项改革的背后是依法行政的改革,是民主理财的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改革,意义非常深远!

支出改革方面还有政府采购,其实这是市场经济国家很早就实行的办法,没有复杂的理论,很简单。但我们要防止的是,不顾实际需要,乱设采购机构,增加机构人员开支。此外,我们还在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当然,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很多问题要认真研究,要努力使之不断规范、科学和完善,充分发挥会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四)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我们搞“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核心是要做到收缴分离、收支脱钩,解决逆向调节问题。比如收超生费、排污费、交通罚款等,过去是收支混用,与部门个人直接利益挂钩,往往扭曲这些单位和个人的执法行为。这样一种制度,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造成很多制度上的不合理,所以“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也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一是反腐倡廉、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可以对防止执收执法部门乱收、乱罚、截留、挪用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其二是促进部门和单位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部门从收收支支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公正执法;其三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改革的重要环节。

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严格地讲,恐怕还只是个起步的阶段,仍需要我们大家积极探索,在不断创新中逐步完善。

会计工作现在越来越重要。美国华尔街一些大公司的财务丑闻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引起世界关注,我们也非常重视。前不久,镕基同志去视察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校训。我觉得会计行业第一个要求就是要重视会计的诚信建设,强化会计的监管,研究和解决当前依然存在的会计做假的问题。第二个要求就是要开拓创新,要充分发挥我们会计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指导,要重视各级会计学会的组织建设,为我们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当前,中国的会计事业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会计与别的国家会计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的会计制度具有不断发展的特征。现在要求中国的会计就稳定在某个层面上几年不变,我觉得是不现实的,要求中国的会计几年之内就定型,实在是做不到。面对这样一种发展阶段,我觉得要特别重视会计培训,各种形式的、讲究实效的培训。也正是基于这么一个想法,财政部在朱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已经先后建成两所国家会计学院,第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已经奠基、动工,可望在明年落成。

我认为,中国会计学会非常重要,是连接政府部门和学会会员、会计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我希望学会多做工作、做好工作,为此,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会计的理论研究要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希望会计理论工作者能把会计实践很好的总结一下,我一直提倡我们要建立数据库,建立案例库,目的就是把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起来,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足够资料,这也是会计理论的源泉。现在实践中有很多重大的课题可以研究,这些问题理论上站住了,就是指导和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中国会计学会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促进诚信教育,促进会计监管,也要进行会计的国际比较,从事国际会计的研究。我前面讲了很多财政改革,包括财政收入改革,也包括财政支出改革,实际上,财政改革背后都有会计这个基础。

第二,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既要防止照抄照搬,又要防止只讲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不协调。我觉得一些基本的会计原则,全世界应当是一致的,我们自己应有什么特色,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研究透。

第三,会计理论研究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科学的、严谨的作风,防止浮躁,防止过分商业化。

中国会计学会这次成立了新的一届理事会,希望中国会计学会的同志们继续努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的会计事业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开放创新深化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的财会工作--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