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改革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分析

凝聚改革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分析

凝聚改革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分析

宋周尧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理论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22)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改革共识。而凝聚改革共识,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引。应该充分确认,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主体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为今天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指引。

关键词:共识;改革;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共识是指社会成员对改革的指向、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达成一致性的认识。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今天,凝聚改革共识,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凝聚改革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问题。如此,才能有效地凝聚改革共识。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与凝聚改革共识

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一重要理论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一) 社会发展合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是指由恩格斯提出并阐发的关于社会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主要呈现在恩格斯晚年有关的书信中。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604-605恩格斯接着指出:“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605-606

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 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1]649

上述恩格斯在两封信里从历史演进和创造的维度,对合力问题作了深刻的阐发。而所谓历史,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2]146,基于此,我们把恩格斯提出的合力理论称之为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恩格斯所阐述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最核心的内涵就是:社会发展是由各种合力所推动。社会发展合力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

其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各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即由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必然会建立合乎物质生产发展要求的社会组织。同时,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也生产出思想观念,即各种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是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社会组织、各种意识形式和经济关系之间交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恩格斯指出:“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中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的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1]614总之,在一定的层面上,社会的发展是在经济运动与政治运动的交互作用的力量中实现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各种意识形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合力,是社会发展合力系统基本的构成要素。

其二,社会系统中许多单个意志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即由社会个体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科学地理解这一合力,我们必须明确:首先,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具有内生性。就是说,人作为社会的人和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内在地要求社会个体之间形成交互作用关系。毫无疑问,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确证和表征其生命的价值与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生产人。当然,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显然,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必然推动生产力、社会的物质结构和精神文化等的不断进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人生产社会。总之,明确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的驱动性,是建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从人们交互作用的状况看,其呈现出社会个体之间意志的差异性与社会个体之间行为的交错性。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构成的,每一社会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3]80人以社会个体的方式而存在,并且与其他人相区分,根据在于每一社会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而社会个体的特殊性是由其特殊的生活条件决定的。这种特殊的生活条件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精神文化传统、受教育的程度、利益需求的层面和量度、情感样态、伦理道德取向以及个体的心理状态等,客观而言,不同的社会个体之间在上述这些条件方面也许有某些相同点和共通性,但决不可能完全同一。社会个体具有的特质决定着社会个体之间意志具有差异性,就是说,不同的社会个体有不同的利益愿望、价值认知及精神观念等,由此,不同社会个体意志力的力度和量度也各不相同。每一社会个体意志的独特性又决定着社会个体之间行为的交错性。每一社会个体依从自己的意志愿望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行为指向上,有的沿着同一方向运动,有的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有的社会个体之间的行为相互融合,有的社会个体则相互冲突,正是这些不同作用方向和特质行为的整合构成社会发展的合力。

综上所述,恩格斯所阐明的社会发展的合力包含两个层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各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社会系统中许多单个意志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而这两个层面合力的融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合力。

随着近几年来的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不断的发展,明显提高球管转以及时间分辨率。除此之外,旋转1周探测器可以覆盖扫描范围约为3240 mm,因此,5 s内即可完成心脏检查,从而明显提高临床检查成功率。相关研究对130例研究对象(均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检查阳性、ECT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缺血改变)实施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检查结果显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灵敏度(54.60%)、特异度(95.10%)、阳性预测值(77.60%)、阴性预测值(87.10%)及准确度(85.50%)均更高(P<0.05)。

其三,从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看,每一社会个体的意志都包含在总的合力之中。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每一社会个体都期待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成为现实,客观的结果是,有的社会个体实现了或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有的社会个体则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种种条件因素的限定和影响。恩格斯指出,即便个体的意志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也不能认为这些意志等于零,其实每个意志都融合在合力之中。

(二) 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没能找出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就是因为其“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6]401,不了解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因而也就不可能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客观动力和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社会历史的存在及发展的层面,充分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人们群众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且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从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本体层面,必须充分肯定人的利益需要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如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存需要,人就不能够生存,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更无以创造社会历史,所以,人的利益的实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生存于社会,建构社会关系,创造社会历史,最深刻的根基在于人的利益需要。总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人的利益的满足是实现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根本价值取向,利益的追求和获得是人民群众成为现实的社会发展主体的深层动因。

正常交易:该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每天在手机银行中完成上亿次交易,每一步交易都会形成HTTP请求报文,这些HTTP 请求报文都记录在手机银行applog 中,从手机银行applog 中选取十万条报文作为基于异常序列的潜在业务欺诈智能预警模型中正常交易的训练集。

第一,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为认清凝聚改革共识之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指引。今天,我们十分重视通过凝聚改革共识来不断推进改革。那么,确信改革共识的形成能够有效地推进改革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据在哪里?或者说凝聚改革共识的必要性的根据在哪里?这是我们探讨和推动改革共识的形成中必须要科学解答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为我们科学地阐明凝聚改革共识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指引。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指明,社会的发展是为社会系统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所推动的,其中经济关系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改革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由改革的主体即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和推动。改革又是一种社会存在,包含和反映着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承载着人们利益的期望、诉求及获得。改革还是一种社会机体的革新过程,通过改革实现社会新发展。显然,要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合力推动,而要形成改革的合力,就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和因素在思想观念上达成改革的共识。

面对竞争不断加剧的就业形势和构建美好生活所面临的困境,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比较重的负担。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励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帮助他们明晰思想道德、学术文化、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期望与目标。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励志教育,给处于道德弱化、信仰多元、学术研究浮躁、职业理想功利化的大学生以引领。青年学生必须积极汲取励志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有着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科学的社会意识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科学方法。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不仅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方法指引。首先,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凝聚改革共识。辩证思维方法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原则去认识对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提出,个体意志在交互作用中创造社会历史,总的合力是由许多个体意志所构成,每一个体意志都包含在总的合力之中。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中这些基本观点,揭示了基于具体的生活条件而形成的个体意志与社会发展整体合力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其蕴含着深刻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显然,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需要坚持运用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来说,在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中,必须认清,社会个体意志之间认识观念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社会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条件决定的,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利益需求、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程度等,凝聚改革共识,就是要积极寻求和增进社会个体之间的观念共识,即在差异的承认中达成观念共识,而不是去消解社会个体之间一切观念和行为的差异性。我们还要认清,社会个体是在追求自己向往的东西而参与到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中,并且个体意志包含在总合力之中。因此,凝聚改革共识,必须统筹协调社会个体愿望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必须统筹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必须统筹兼顾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基于每一个个体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必须积极动员和支持社会个体与群体参与改革,并在社会个体和群体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中,来达成对改革的一致性认识,也就是在参与改革的实践中凝聚改革共识。

(5)按照河湖长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对省界缓冲区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时,应做好相关省份的沟通协调,流域机构应充分发挥监督、监测、指导、协调作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主体理论与凝聚改革共识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主体理论,是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的科学理论。关于人们群众概念的内涵,从广义上讲,主要指称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指被统治阶级或被剥削阶级[4]9。

(一)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理论的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人们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创造者,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构者。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5]22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的工人阶级,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深刻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又是社会精神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创造者,所以说,“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5]103。正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社会才能够存在与发展。人们不仅创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而且也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创造者。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调整或变革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而成为经济基础的障碍时,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历史能动性和主动性,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构起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由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石油钻井行业的不断发展,多年来渤海钻井一公司瞄准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专业化钻井公司的目标,一直在寻找一种提质、提速、提效显著的钻井模式,以求集成公司的区域特点、技术特长和管理特色,强化技术管理和提升钻井施工的精准性。通过探索总结,形成了“三个一”钻井施工模式[1-3],逐步确定了“实施精准化工程,走高端钻井之路”的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成为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将利益看作是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发展主体的基本属性,但是,这里所指的利益不仅包含个体的利益即私人利益,而且也包含共同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人民群众既有获得个体利益的权利,又是形成共同利益、创造社会整体利益的主体。从根本上来说,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创造和贡献,是社会发展主体应具有的本性,正是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创造和贡献中,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其本质和价值必然要通过社会的形式和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与展现,人们只有通过社会的形式和方式才能创造与获得利益,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于社会中,决定着其利益创造和实现的社会性。

第三,人民群众是不断发展和改造自身的社会主体。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历史唯物主义所指称的现实的人是“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153从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的视角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就能够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真状态和过程。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的发展史,人的发展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并且社会发展的样态为人的发展程度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社会历史的过程“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8]318。就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在社会生产中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9]494。这里,马克思概括了人民群众发展和改造自身的一些基本的内容,具体来说,它包括:品质、能力、素质的发展;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破除落后的观念,树立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观念;形成新的需要和善于使用新的语言。当然,人民群众的自身发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民群众的能力、观念、社会关系和需要等的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主动性、能动性必然会更加充分显现,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力必然会更加丰富。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发展,既要通过参加社会历史活动来实现,又要通过科学的思想理论教育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和领导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十分重视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理论的教育。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1]434通过思想理论教育,最根本的是使工人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解放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思想理论教育,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 社会发展主体理论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二,关于社会意识结构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本身由各要素组成。从社会意识的主体维度来看,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指以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状况为基础而形成的意识,群体意识是指以人群共同体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为基础而形成的意识。群体意识具体包括:团体意识、集体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全社会成员意识等。必须充分明确,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都属于社会意识,个体意识不是纯粹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呈现一种辩证关系,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建构,个体意识的特质影响和制约着群体意识的形成和特征,群体意识是共同体内各个个体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有着改造、培育和整合作用,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179在一定的条件下,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相互转化。从高低不同层次来分析,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一种低层次的反映和认知,包括感情、习惯、风俗等。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比较间接地反映社会存在,其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交互作用,在一定层面上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理论,为我们认识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之所以要凝聚改革共识,之所以要达成人民群众对推进改革最大限度的认同,其理论根基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的科学理论。易言之,凝聚改革共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理论的必然要求。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充分积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推进改革,紧紧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来推进改革。归结起来,就是要在人民群众中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换言之,就是通过改革共识的凝聚,使改革实践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协同性和整体性的发挥。由此,必须坚决克服那种认为改革只是少数人、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和少数机构的事情,而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改革的被动承担者、接受者的片面观点,确立凝聚改革共识是推动改革的重要方式和方法的理念与行为。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的理论,为我们认清凝聚改革共识的根本基点提供了理论指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利益的追求和获得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解放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共同的利益是人们目的和行动统一性的基础。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的建构者,又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显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实践的推动者,又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所以,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的原理为指引,就应该明确人民群众利益的获得和满足是凝聚改革共识的根本基点,我们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来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共识形成的核心条件,就是人们就改革达成了利益上的一致性认识。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的原理为指引凝聚改革共识,我们就要深入研究改革共识形成的利益机制问题,具体来说,就要深入探讨如何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利益的共同点;要科学地找出眼前利益、长远利益、个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均衡点;要深入研究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利益的新要求和新取向,以及人们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在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主张和人们群众利益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凝聚改革共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不断发展和改造自身的社会主体的理论,为我们把握凝聚改革共识的科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发展过程中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而且无产阶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伟大实践,也需要人民群众能动地发展和改造自身,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和改造是通过社会生产实践与思想理论教育来实现的,社会历史的进程由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基于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性的特点,那么在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个体之间认知的差异性、利益诉求的差异性、价值取向和心理情感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凝聚改革共识,既要积极作为,又要循序渐进,既努力化分歧为共识,也能求同存异。其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发展和改造自身的理论,那么,必须明确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路径就是,人民群众在亲身参与改革的实践中形成改革共识,为此,就要积极研究如何构建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机制,研究如何通过参与改革来凝聚改革共识。再次,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通过思想理论教育来实现人民群众发展和改造自身的理论,那么,在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改革的理论和政策向人民群众讲清楚讲明白;深入研究如何积极地做好宣传改革的工作,取得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深入研究通过科学的思想理论教育来凝聚改革共识的基本路径。

再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这类词的释义情况。[注]如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所引用的释义均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6版,2016年9月第7版。

Heinzerling等[31]报道了7例使用伊匹单抗免疫相关性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免疫性心肌炎、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症状,其中2例患者死于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而5例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炎患者存在基础心脑血管病变或外周动脉病变,心衰加重可能与伊匹单抗治疗有关。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与凝聚改革共识

社会意识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认真解读这一科学理论,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凝聚改革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是指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产生演变、本质特征、基本结构和功能作用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意识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阐发,并建构了科学的社会意识理论。

(一)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关于社会意识产生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人们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著名论断:“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52意识的深厚源泉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而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活动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222当然,人们的生活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呈现过程性,因而人们生活内容的不断演进,也决定着社会意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理论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指南,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商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全市虽然安排了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但与杭州、深圳等发达地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相比,全市对电商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政府对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发展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三,关于社会意识的本质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7]420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占有和控制精神生产资料,整个社会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来组织、调控精神生产,并进行精神产品的使用、消费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支配和决定着社会意识的生产。归根到底,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四,关于社会意识的作用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方式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1]6111894年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里再次强调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当然,不同的社会意识对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一样。在同质的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之间,前者对后者具有推进和维护的作用,在异质的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之间,前者对后者有着消解和变革的作用。

第五,关于社会意识的特性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表现在:其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不完全同步。经济发展的状态与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不一定具有契合性。其二,社会意识建构条件的继承性。社会意识的生产需要借助已有的精神生产资料来实现。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社会意识的阶级性本性强化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继承和起作用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其三,社会意识的各个形式之间呈现出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既对参加交互作用的各个意识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又对社会经济关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第六,关于社会意识演变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改变而演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了解吗?”[7]419-420社会意识的发展史客观地表明,社会意识不是凝固的和恒定的,其内容呈现出历史性和现实性。社会意识的变动性和演进性的基础是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更新和革新,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革新和再造推动着社会意识的演进。人们之所以改变现存的自己的思维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选文中蕙揽茝、蛾眉、鸷、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等意象均有同样的规律,即都表现了作者对美好高洁品行的追求,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懂得屈原为什么总爱用花花草草装扮自己(因为这是他特立独行的表现);让学生懂得屈原在艰难困苦中反复强调“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决心与勇气;明白其形象正是有了这些意象群的运用而变得更加鲜明、高大,艺术气息更加强烈,其精神境界因这些意象群的运用而更加美好,更加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第二,社会发展合力理论为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共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发展合力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各种意识形式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社会系统中许多单个意志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所推动的。在人们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中,活动的结果为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意识形态各形式、社会个体意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所产生。依据社会发展合力理论这一原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作为以推动社会发展为核心取向的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由合力所推动的,只有形成改革合力,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培植、激发、整合和积聚改革合力,当然形成改革合力,需要社会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在观念上就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一致性认识不仅本身会产生协同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会转化行动的合力。具体来说,要形成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主体对改革的自觉认同,要建构社会个体和群体对推进改革的一致性认同,要达成社会组织和机构对于推进改革的共同认识,要建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对改革共识形成的保障机制,要发挥社会意识形态各具体形式对凝聚改革共识的积极作用,由此形成改革合力。

(二)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对凝聚改革共识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今天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理论根基。从本质上看,改革共识作为一种认识观念,它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的范畴,是一种群体意识,因而研究和探讨改革共识的形成和凝聚问题,我们必须注重把握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共性条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其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容,它必定是由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决定的,就是说要从人们的社会存在,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去探讨研究改革共识形成的内在机制。社会存在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过程,它的最本质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的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本质上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构成的总体,是人们物质利益的实现过程和呈现状态。因此,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凝聚改革共识,就要深入研究改革共识形成的利益机制问题。按照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规则建立的关系,因而凝聚改革共识,就要深入探讨改革共识形成的规则机制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心理的基本观点,凝聚改革共识,我们就要深入研究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总之,我们要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科学地揭示出凝聚改革共识的社会机制。还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演进的理论,必须明确,改革共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其形成是一个现实的持续的过程,凝聚改革共识不可能一劳永逸。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分析和明确凝聚改革共识的社会机制提供了理论的指引。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方法指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科学把握和确定凝聚改革共识的基本路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认为,社会意识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更新和革新的过程。因此,在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传统的不合乎改革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的破除,来达到改革共识的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原理指明,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具有调节、培育和整合的作用。那么,凝聚改革共识就要立足于发挥已有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形式对个体意识的调节、培育和整合功能,通过对个体意识的引导和激发等可行途径,实现改革共识的凝聚。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群体意识调节个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的内在机理。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交互作用的,这种交互作用对各个社会意识形式的产生、发展和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交互作用中,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呈现出促进或者制约对方的产生、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思想意识的解放,消除传统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对改革共识形成的阻碍和制约,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思想意识的解放达成改革共识的形成。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在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来促进改革共识的建构,形成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与改革共识的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由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这种协同作用的实现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应该着力强化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建设,以这一建设的成果来推进改革共识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凝聚改革共识的强大推动作用,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等,推动改革共识的形成。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明确凝聚改革共识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

参考文献:

开学第二天清晨,高三全体学生在操场上集合宣誓。黎明前的空中,还残留着一些凛冽的夜色,但天空慢慢就被红光占领,太阳就要升起了。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高中生,因为文理分科,往往在高二时就会进行分班。在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通过其他班主任了解高一时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情况,然后初步确定班干部人选。

[4] 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2(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明确职责定位。进驻之初,与4家派驻单位见面会上,集团纪委书记向纪检组及派驻单位明确了纪检组工作“受集团纪委委派,对集团纪委负责”。年初集团纪委下发《派驻纪检组工作管理相关规定(试行)》和《派驻纪检组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向各单位明确纪检组职责、权限。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The Basic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Condensing Consensus of Reforms

Song Zhouyao

(Theore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Communist Party School, Hefei Anhui 230022 )

Abstract: To deepen the all-round reform, we need to reach a consensus. The consensus of reform must be guided by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should be fully recognized tha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ciety develop the theory of resultant forc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ciety develop subject theory; This theory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scientific method guidance for present gathering reform consensus.

Key Words: consensus; reform; bas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责任编辑 刘家俊)

作者简介:宋周尧,男,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所长,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环境伦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凝聚改革共识研究”(项目编号:15BZX005)。

中图分类号:B03/D61/K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18)02-0017-08

标签:;  ;  ;  ;  

凝聚改革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