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北京市本世纪末人才战略目标六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战略目标论文,人才论文,本世纪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人才战略目标应从首都的重要地位出发,围绕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任务来确定。它的目标是:从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要建设一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能够满足首都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强大科技队伍。使北京成为优秀人才荟萃、专业结构合理、最能施展才华、便于合理流动,对全国具有巨大辐射力与凝聚力的人才中心。
具体战略目标
1、到2000年,北京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180万人。其中,地方专业技术人才85万人。
地方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万人;中级职称的28.5 万人;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3.6∶6.1。 技术人才人均受教育程度12.75年;北京市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57人。 到2-010年北京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将突破260万人。
2、到2000年,北京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总量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所占比例为:
地方 北京
第一产业3% 2%
第二产业
34% 30%
第三产业
63% 68%
3、到2000年,北京市主要行业的人才比重是:农口占5%;工业占30%;卫生占10%;教育占30%;其它为15%。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有些专业的人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财经专业的人才将达到30%;金融保险业的人才将达到6%; 各类管理人才将达到10%。
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也将有较高的增长。
4、2000年,北京市各层次(中央、市、区、县、 乡)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如下:
中央各部委、科学院及下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北京市的52.8%。
地方专业技术人员中,市:54%;区:26%;县:15%;乡:5 %。
5、到2000年,我市将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 卫生等各领域培养和选拔上百名国内一流专家;三千名左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五万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
实现人才目标的战略措施
为实现2000年和跨世纪的人才发展目标,北京市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针应该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大人才观念,以自身培养为主,同时充分利用首都的良好条件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对人才队伍建设应从长期、中期、近期三个层次去考虑。在组织实施上要行政、经济、法律各项手段并用,政府、社会与单位共同努力。
我们认为今后应主要采取以下6项措施:
1、高度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把它们作为一项紧迫任务
当今国力的竞争靠经济实力,经济竞争靠人才,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领导首先要树立人才为本的思想认识,把人才当做非常重要和宝贵的资源。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论述。1985年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政府各级人事部门,要搞好预测与计划,加强宏观调控,组织、指导、协调人才队伍建设。各单位要在行业与部门发展计划下编制相应的人才发展计划。已经制定出计划的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保证计划落实。
2、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完善人才市场,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结构的调整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规范完备的人才市场。对人才在行业与产业的分布,不能再沿袭计划经济那种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方式,而是要由市场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利用经济利益的杠杆调节社会流向。在人才培养上要真正破除论资排辈的限制,引进竞争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单位要把德才兼备的人员放在重要的岗位上磨练,使最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对人才的选拔要拓宽视野,打破不合理的“身份”、“所有制”的限制,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3、抓好教育这项培养人才的最基本措施
我市人才数量的增加与素质的提高,立足点必须放在自我培养的基础上,而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于教育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历教育,学历教育要巩固双基工程,加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今后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人才培养上舍得花钱,提高现有各类学校的教育水平、设施水平,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完全发达的教育体系;同时推进与中央部委联合办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多渠道培养人才。而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职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继续教育这条途径,对继续教育最重要的是科技人员的学习要有时间和经费的保证。继续教育的网络建设要不断加强,制度要长期坚持,内容要紧密结合专业工作实际,增大国际、国内高新技术知识比重,讲求学习效果,近期内要加紧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4、建立健全人事法规,用法律制度保障队伍建设
运用法律法规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它可以完善规则,规范行为,使运行有序,对于队伍建设起到有力的保证作用。
(1)按照公正、平等、竞争、双向选择原则, 保护单位与个人合法权益的原则,修订人才流动法规,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北京要向高素质人才敞开大门,积极吸引经济、科学建设需要的高学历、高水平、低年龄的科技人才,对于国内一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知名专家、学者等)来京工作提供一个迁徙自由,出入方便的良好环境。
(2)加快制定继续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对教育对象、教育任务、机构、职责、内容、方式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对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业务素质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3)制定与完善一系列社会保障、社会监督的法规。 它主要包括辞职、辞退、争议、仲裁等法规,用以保护、监督单位与个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失业救济、医疗保障等法规使专业技术人员有安全保证,解决后顾之忧。加快档案、户口、住房制度的改革,使它们不再成为科技人员社会化流动的阻碍。
5、全社会合力加速“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的实施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短缺与首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在世纪之交时将达到最高点,针对这一状况,全社会要合力加速“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的实施。它主要包括六方面。
(1)平均每年选拔4000—5000名40 岁以下具有任职资格条件的青年科技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努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一方面为学有所成的高学历留学人员和进修人员来京工作,尽力提供子女、家属的安置就业等多种服务,另外也欢迎他们采取来京讲学、联合开发、研究等方式实现智力回归。
(3)建立北京市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每年至少有1/3的青年科技骨干参加相关知识的短期培训与进修,对非常紧缺的人才要开辟多种渠道,利用社会各种渠道加速培养。每年还要选拔一批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
(4)各种学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业学会、 专业协会要吸引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承担重要的工作和职务。
(5)本市各级主管部门努力划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支持青年科技骨干承担的科研课题。再增大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基金的力度,用于扶持优秀科技人员的成长。
(6)借助在京中央单位的人才优势和教学、 科研等各种良好条件,培养发展本市人才。在有条件的单位,增建博士后工作站,增加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6、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要继续破除平均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适当提高从事基础理论和社会公益性单位人员的工资、津贴标准,增加新毕业大、中专毕业生的起点工资数额。针对北京市优秀人才、高级人才缺乏的状况,市政府要下决心改善一批高级专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尖子人才队伍。政府制订优秀科技人员和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办法,重奖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基金除政府财政支出外,还可以接受社会捐赠或从人才交流服务活动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奖励基金。各单位为留住人才,不能用“卡”、“压”的方法,而应以优越的条件、真挚的感情、事业的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完成“九·五”人才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付出艰苦的努力与辛勤的劳动。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北京市的人才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