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扫盲教学必须遵循的三条规律--兼论几种扫盲教学体系的得失_汉字演变论文

论扫盲教学必须遵循的三条规律--兼论几种扫盲教学体系的得失_汉字演变论文

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兼评几大识字教学体系的得与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几大论文,也谈论文,规律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0多年来,我国识字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已有20多种识字教学法自成体系。从拓荒者的脚步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体系必须遵循汉字的规律、汉字识记的规律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并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然而,人们对这三大规律本身的认识却模糊不清,据此审视评价某一识字教学体系往往陷入盲人摸象的泥沼。因此,只有科学认识三大规律,并以此为据,对识字教学体系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作出合理取舍,为识字教学正确导航。

一、走出泥沼:准确全面认识三大规律

(一)汉字的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的理解上,以为“表意”就是表达意义,“音形义的结合体”就是汉字是这三个要素不可或缺的整体,并视之为汉字的“规律”。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有表意功能,也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20多年来,人们对汉字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了汉字的种种特性,其中对识字教学具有直接、重大指导意义的是有关现代汉字内部结构的两大特性。

1.理据性。现代汉字由笔画或偏旁构成,由几笔几画,由什么偏旁构成,有其内在的道理或根据,这就是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鼠”字底下有三个斜钩,前两个都有两点,后一个没有,道理何在?原来,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斜钩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也就不可能有两点。汉字因义赋形,形与义的联系是内在的、必然的。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虽然声符原来也是表义符号,但作为声符就具有表音功能,形与音也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沐mù”的右边不可写作“术”,因为它是以“木mù”作声符的。虽然现代汉字声符表音功能降低,但形声字与声符之间,同声符的形声字之间,总有着内在的语音联系。

必须承认,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汉字形体的演变,有些汉字形体与语义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缺乏内在联系。“自己”的“己”不封口,“已经”的“已”半封口,纯属人为规定,并无道理或根据。此类汉字,也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但形与义的联系并非必然,由于它们只占少数不能从总体上改变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

2.系统性。汉字总数虽多,但构字部件却有限。据笔者统计,在常用字中,义符不上200个,声符也只有400多个。相当多的义符和声符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这就形成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首先是以共同的义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的汉字具有内在的意义联系。例如,“隹”是短尾巴的鸟。“雀”由“小”和“隹”构成,是一种形体小的鸟。“雄”是雄性的鸟,泛指雄性。“雌”是雌性的鸟,泛指雌性。“刍”是小的意思,“雏”本是小鸟,引申为小。“焦”与“煮、熟、烹、热”等字下面的四点都是火,鸟在火上烤,焦了。“雁”,一种集体飞行时成“人”字形的鸟,故“隹”的左边多了一个“人(亻)”。其次是以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的汉字具有内在的语音联系。例如,以“分”为声符的字有“芬氛吩纷粉份忿盆贫扮盼”等,韵母分别读作en、in、an,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从深层次看,它们都是前鼻韵母,仍具有内在联系。此外,汉字具有多义性,一个汉字往往有多个义项,它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毫不相干,但如果跟本义联系起来,则也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刻”,义符是“刀(刂)”,本义雕刻。实物经过刻削,由厚变薄,引申为刻薄,实物的痕迹经过刻削由浅变深,引申为程度深,如,“深刻”“刻苦”。古时用铜壶刻漏计时,壶内立有竖箭,标有刻度。一壶水从孔漏中逐渐减少,箭上的刻度就依次显露,以此得知时辰。箭上共刻一百度,以示一昼夜。一个刻度是最短的计时单位,故“刻”可以表示时间短,例如,“立刻”“顷刻”“即刻”“刻不容缓”。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遵循汉字的系统性,势必极大提高识字的效益。

(二)汉字识记的规律

汉字识记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字形识记是难点。研究表明,在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识记难于其他。要突破难点,必须做到:第一,要把字形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第二,要从方法上降低字形识记的难度。在试图降低字形识记难度的众多途径中依循汉字规律是最为有效,如“崇、祟”,许多人把二者相混,更多的人误把“祟”的下面写作“宗”。如果挖掘出它们的理据,情况就截然不同。“祟”的声符是“宗”,义符是“山”,意义是高峻,高,如“崇高”“崇尚”。“祟”“出”和“示”都是义符,“示”与鬼神有关(“神、祠、祈、祷、祭、祀”等意义都与鬼神或祭祀有关),是鬼神出来作怪的意思,如“鬼鬼祟祟”“作祟”。这种做法是依据汉字因义赋形、形声相益的特性,把握其内部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另一种做法是充分利用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发挥冗余信息的作用。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只有新信息才是信息量,而已经掌握的东西就是冗余信息。在新课中,冗余信息愈多,要学习的新内容就愈少,就愈容易学。遵循汉字的系统性可以提高信息的冗余性,从而降低识记难度。如“清、请、精、情、晴、睛”,学生对“氵、讠、米、忄、日、目”都是熟悉的,冗余信息占85.7%,只有“青”是新信息,相对信息量只占14.3%。因此,系统地学习一串汉字,比孤立地学习相同数量的汉字,将大大降低难度。

2.加工和线索促进识记。从面对汉字的初步感知到汉字不在跟前能把它一笔不差地再现出来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工和线索起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随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其一,加工可为回忆提供更多的检索路线。其二,它能使记忆者推论出实际上记不得的东西,因为加工增加了信息在记忆中编码的冗余性,给检索提供更多的途径,给推论出要求记忆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根据。加工的程度深浅有别,对促进记忆的作用大小相异;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充分而深刻的加工,不仅能大大强化记忆,甚至可以借此推论出本来已经忘记的字形或字音。如“鼠”,即使忘记了第三个斜钩上是否有两点,也可以凭借“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脚,两点表示爪子,第三个斜钩表示老鼠的身子和尾巴”这种有意义的加工,推论出正确写法。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组块的概念,他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对信息进行组织也是一种加工。比如,要记住8605932831227这个电话号码,显然很困难,如果把它分解成一个个组块,86(中国代码),0593(福建宁德市代码),28(宁德市区代码),31227(市小学教师培训部代码),记起来就容易得多。组块思想认为,越是把学习材料组成组块,储存量就越大,提取的效果就越好。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把整体的汉字分解为有内在联系的几个义符(有时还有音符),是组块的一种方式。如“染”字,囫囵整体地死记,学生极易把“九”写作“丸”,依据其理据,可分解为:“氵(水)、木、九”三个组块,水表示染料是液体,本表示染料的来源,九表示染要多次进行。这样学生一般就不会把“九”写错。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个字组,成串地识字,是又一种形式的组块。二者都可以大大提高识记效率。

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寻通道。突出汉字的理据性,建立汉字音形义内在必然的联系,可以使音形义三个要素分别成为回忆起另一个要素的最为可靠有效的线索。“睛”的字义可以成为回忆起字形(左边是“目”不是“日”)的线索,“沐”的字音可以成为回忆起字形(右边是“木”不是“术”)的线索。

以义符、声符为中心把一串汉字组织起来学习,也能够加强记忆,有助再现,因为高度组织起来、具有内在规律的材料为记忆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3.出现频率和语言环境影响识记。出现频率高,与学生见面机会多,就是增加复习的次数,故能增强记忆。汉字依存的书面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为记忆提供一定的线索,另一方面,书面语言可供反复阅读,反复记诵,实际上又提高了汉字出现的频率。

4.汉字识记能力存在年龄差异。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年级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最强,以后逐年下降。这一结论被世界人类开发会议认定为对世界人类作出贡献的成果。

(三)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

众所周知,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书面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学习语言有其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事倍功半。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我国儿童7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机。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法必须不失时机,让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的,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是他们获取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如果不能让儿童尽早、大量地阅读,就会坐失良机。此其一。其二,学生阅读时,仅仅对汉字清晰辨别准确认知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在瞬间凭汉字的轮廓、特征和字与字的配合就能自动识别。这种自动化必须借助训练。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是实现自动化的最佳途径。其三,儿童学习书面语最重要的是积淀书面语的语感。其主要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语感的增强,反过来促进从识字到阅读的自动化,实现良性循环。而尽早、大量的阅读,又给汉字的复现提供大量机会,可以促进记忆的保持,减少遗忘。

三大规律不可或缺。其中把握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非常重要,因为抓住这两个特性,就找到汉字规律和汉字识记规律的契合点,反之,不仅违背汉字规律本身,同时不利于汉字的识记。如果在抓住汉字两个特性的基础上再把识字和阅读融合起来,就找到三大规律的契合点,并使之形成合力。

二、庐山真面:三大识字教学体系各有得失

在众多的识字教学体系中,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和注音识字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三大教学体系。以我们认识的三大规律视之,它们分别不同程度地遵循了规律,各显其长,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或偏离了某些规律或规律的某些方面,此长彼消,形成掣肘。

(一)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也叫“随课文分散识字”,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自始至终用拼音来正音,并帮助学习生字和新闻)。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生实际设计教法,没有固定的法则和程式。现行人教版的中高年级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法,根据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低年级学会1200个汉字,中年级达到2000个,通过高年级的学习,学会2500个。

随文识字的优点在于:首先基本合乎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将识字与读文紧密结合,利于实现汉字识别自动化,大大缩短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便于学生尽早阅读,充分利用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借助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其次,从汉字识记的规律来看,随文识字,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增加了汉字出现的频率,也有助于记忆。随文识字凭借它的长处,成为数十年来识字教学的主流,人教版教材均以它为主体,几代人借此识字,打开了通往文化宝殿的大门,成绩斐然,功绩卓著。但是,毋庸讳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去衡量,缺点也是客观存在的。

1.汉字规律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体系本身没有突出汉字的理据性,教师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法则和程式”,多数教师对汉字理据缺乏认识,不能引导学生建立音形义内在必然的联系,主要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单篇课文中的数个生字之间并无音形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即使连续数篇课文的生字依然如此,构不成系统,只能一个一个孤立去识,影响效益。

2.未能获得最理想的识记效果。首先,伴随学习每篇课文识字数量有限,看似分散了字形掌握的难点,但难点并未得到突破,只是把矛盾后移。后移矛盾的同时延缓了识字进程。低年级识字太少,错过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机。其次,加工深度和线索的有效性不足。随文识字可以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加工,如编顺口溜、儿歌、谜语等,但这只为个别教师偶尔采用。绝大多数教师主要让学生机械分析笔画、偏旁,这也是一种加工,但深度远远不能与挖掘汉字的理据,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或依据汉字的系统性把汉字组成字组进行学习的做法相提并论。采用这种教学法主要以字义作为识记汉字的线索,但由于体系本身并未突出汉字的理据,加上汉字具有多义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往往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教学时多数教师一般未与本义相联系,这样就难以建立起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字义线索的功能大打折扣。

此外,识字进程缓慢,低年级识字量不足,对阅读能力的尽早培养和提高也是一个制约。

(二)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是在总结吸收传统识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时40余年,不断改进,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教学体系。主要特点是:先识字后读书,集中教分散练,学了一批字读一批课文,再学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做法上以“基本字带字”为基本识字方法,坚持“形音义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合,记比说兼用”;并吸收看图识字、读课文增识生字等传统经验,组织学生掌握汉字规律自学生字。采用这种教学法,一二年级识字量可达2000个。

集中识字的优点在于:首先,基本合乎汉字规律。“基本字带字”体现了汉字的系统性。当一组形体相近的汉字呈现给学生时,必须引导辨别,这时可以让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发挥作用。其次,基本合乎汉字识记规律。表现在:第一,利于突破字形难点。“基本字带字”本身就是把突破字形难点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把握结构的理据,建立音形义内在必然联系,可以降低字形掌握的难度。第二,这种突出理据的深加工有助于记忆,并大大增加记忆的有效线索,利于再现。第三,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符合儿童汉字识记能力的年龄差异。它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识字与阅读分开不利于书面语言的学习。先识字后读书是集中识字的基本特点。先期孤立识字费时太多,影响儿童尽早阅读。识字与阅读分开进行,势必延长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一定程度上延误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

2.脱离语言环境孤立识字影响识记效果。语言环境是识字的辅助性线索,离开环境孤立识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记忆。学生识了一批又一批的形体相近的汉字,却不能及时得到复现和运用,便会产生遗忘。实验者意识到这一点,经改进,识一批字后,就进行“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使实验向前迈进一大步,但识字与阅读分开的特点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这种做法的缺陷也就难以完全消除。

(三)注音识字

“注音识字”又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就是在儿童入学后用7周左右的时间教学汉语拼音,培养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能力,使汉语拼音成为提前读写、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先阅读拼音课文,再阅读注音课文,进而阅读汉字难字注音课文,最后阅读汉字课文,做到提前阅读、大量阅读;让儿童用汉语拼音写话,再用拼音夹汉字的方式作文,最后用汉字作文,做到提前作文、大量作文;在一年级,先要求能识会写350个左右典型汉字,让学生掌握汉字结构规律,提高独立识字、写字能力,进而在不断阅读中增识汉字,在不断写话和作文中练习写字和用字,把定量的“有师指导”和不定量的“无师自通”结合起来。随着年级的升高,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各年级识字、写字的要求,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

注音识字在儿童入学后暂时绕开生字这个拦路虎,借助拼音,让儿童提前阅读,大量阅读,从中迂回识字。由于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因此,注音识字比随文识字在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方面,具有更大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法,实验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的非实验班学生,尤其在低年级。这种教学法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1.偏离汉字规律。让学生“能识会写350个左右典型汉字”,以“掌握汉字结构规律”。这“结构规律”无非是独体、合体、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之类,与我们所说的汉字规律相距甚远。主要依赖让学生在大量反复阅读中与汉字经常见面而识得汉字,偏离了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

2.忽视汉字识记规律。首先,掌握字形已退居次要的地位。其次,通过“经常见面”和“无师自通”识字,缺乏对汉字的深入加工,依靠死记硬背,不利记忆;这种教学法以读音作为识记线索,由于汉字形与音的内在联系本来就有限,教学时偏离汉字规律,没有建立起音形义内在联系,字音作为识记线索的功能就更加微乎其微。结果是学生对字形的认知始终处于模糊状态,再现产生极大困难。这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法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根本原因。

3.字形认知和再现的模糊状态制约了书面语言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法绕开汉字这个拦路虎,直奔学习书面语言而去,在前期确实收到突出的效果。但汉字是必须要识的,拦路虎绕开了,却依然存在。而对字形认知始终处于模糊状态对阅读向纵深拓展、再现错误对书面表达能力的继续提高都是一个制约因素,成为书面语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新路在前:字族文识字的优势及改进建议

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都认识字教学改革的先锋形象登上教坛,正视缺陷、敢于扬弃是它们的个性。但三者恰好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这就为改革和扬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以随文识字为主体,部分采用归类识字和注音识字,形成了多种形式识字,有一定优势。但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共存,掣肘依旧,只有把三大识字教学法的优点融于一体,创建全新的识字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克服掣肘,为识字教学开辟新的路子。字族文识字,为此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虽待完善,却仍不失为值得关注的识字教学的新途径。

字族文是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创编的新型文体,如母体字“青”,繁衍、派生出“清、情、请、睛、晴”等,形成一个字族,《小青蛙》是就这一字族编成的字族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字族文识字是借助字族文于阅读教学中认识、掌握结构化、规律化的汉字的教学法。它的核心环节是借助语境进行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字形类联,是指一族汉字在字形结构中同含一个母体字而形成联系,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可以简化儿童识记汉字字形的心理过程,通过联系求同与辨形求异加深字形字义的理解和掌握。字音类聚,是指一族汉字在字音组成上同含一个母体字作声符而形成音近联系,音近求同,可简化识记组块;音异而鉴别求异,加深对字音、字义的理解。字义类推,是指一族汉字在字义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而由这个母体字的字义而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义,即“声符表义类推”,并同时使用“形符表义类推”的手法,将字义教学化难为易,举一反三。“类联”“类聚”“类推”使字族文识字的集约化手法得以施行,使教学时间得到节省;字族文的初读、再读为“三类”手法提供语境、情境、意境支撑,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文感、情感。因而这是一种高效的识字教学体系,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可学会2300多字,基本完成大纲规定的小学阶段学会2500字的教学任务。

字族文因识字的需要而产生,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以读带识,以识促读,大体上把汉字规律、汉字识记规律、与学习书面语言互相促进规律的主要方面融进一个有机的载体,从而较好地找到三者的契合点。因而这种教学体系具有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主要优点,并弥补了它们的不足,三大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合力,在不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实验中的字族文识字也并非完美无瑕,主要问题是:第一,不是所有的汉字都可以归进字族;第二,一般的文章字(词)随意遣,而字族文却因字为文,难免削足适履。这种另类文章的语言有不少与书面语言规范、优美、典雅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称“典范”,作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凭借,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学生阅读材料质的先天缺陷和量的相对不足,因为,在与书面语言的同步发展方面,比之于随文识字和注意识字,试验中的字族文识字不但并无优势可言,甚至相形见绌。

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变闭门造车为集思广益,力求创编、选编出合于书面语言要求的最优秀的字族文;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双轨并进的举措来补救,即把语文课一分为二,其中3/4的时间用于学习字族文,1/4的时间用于学习非字族文。两种文体课文的学习都必须识字和学习书面语言兼顾,但应各有侧重。字族文的学习略向识字倾斜;非字族文识字则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同时巩固识字成果。两种文体课文的创编或选编必须分别遵循以下原则。

(一)字族文创编的原则

1.以韵文为主,韵文上口易记,便于使语言环境也成为识记的有效线索。“河水清清天气晴”,从“河水”可知“清”的左边是“水(氵)”,从“天气晴”可知“晴”的左边有“太阳(日)”。

2.所要学习的同族字的字义应以本义为主。汉字具有多义性,本义与字形的联系最为密切。采用本义便于建立起音形义内在必然联系,以突出汉字的理据性。“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其中“情”用的是引申义,不容易跟学生讲清“情”的左边为何是“心(忄)”,不如改为“保护禾苗吃害虫,蹦蹦跳跳好心情”。

(二)非字族文选编的原则

1.以优美、规范、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散文(相对于韵文)为主。无论从数量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或者用途的广泛性来看,散文都强于韵文;在语言的规范性方面,散文也优于韵文;所以,典范的散文才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凭借。

2.保证足够的阅读量。与此同时,教学时不能进行太多的分析讲解,否则必然减少读的数量。宜主要凭借诵读,让学生从大量的书面语材料中积淀语感。

3.必须让学过的汉字得以复现。借此增加汉字出现的频率,增强识记效果,避免遗忘。

4.文中的字义不限于本文。以便借助语境,丰富学生对字义的了解,并扩大词汇量。

标签:;  ;  

论扫盲教学必须遵循的三条规律--兼论几种扫盲教学体系的得失_汉字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