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型钢管压浆桩的设计、检验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胥刚[1](2021)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桩基础施工的探索和应用》文中指出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施工中,桩基础的顺利施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和示范作用,同时其施工质量对于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相对于常规新建工程项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又有属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和难点。基于此,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桩基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陈雪映[2](2019)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是改善灌注桩承载性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现在仍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后压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后压浆加固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为此,本文依托浙江省乐清湾大桥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并结合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对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桩端压浆桩现场静载试验,研究桩端压浆桩的承载性能,并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桩端压浆的加固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对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在38.03%61.87%之间,持力层为砾砂、风化基岩的试桩承载力提升幅度大于持力层为黏性土的试桩;桩端压浆能改善桩端土体的力学性质,并能通过浆液上返作用改善桩-土接触面性质,提高桩侧摩阻力;水泥浆液在粗粒土和黏性土中有不同的扩散机制,压浆后的桩端土体也呈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在室内开展模型桩的桩侧压浆试验以及压浆桩的竖向、水平静载试验,并设计了对比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桩侧压浆过程中浆液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桩侧压浆提高桩基竖向、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重点分析了浆液结石体与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桩侧压浆能较大幅度提高模型桩的竖向、水平承载力,且浆液结石体和模型桩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是影响压浆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3)根据乐清湾大桥的工程背景,引出海水对浆液结石体的侵蚀问题。制作浆液结石体试块并将其放入海水中养护,运用微型贯入试验研究海水侵蚀对浆液结石体的强度的劣化作用,并运用XRD衍射分析和SEM电镜扫描研究海水侵蚀浆液结石的化学原理和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海水侵蚀作用对压浆桩长期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的SO42-和Mg2+等侵蚀性离子会于浆液结石体中的水泥水化物反应,破坏其微观结构,从而造成结石体强度的劣化;侵蚀作用的强弱与结石体水泥含量、侵蚀时间以及海水离子浓度有关。(4)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的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参数资料,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22寻求压浆量、压浆压力两个关键施工参数与压浆土层、压浆工艺等外在施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压浆压力受压浆深度、压浆土层类别、压浆工艺以及成桩龄期等因素的影响;压浆量与压浆压力直接相关,直管压浆的压浆压力往往达不到设计终止压力值,导致压浆量偏大,U管压浆的压浆压力能得到保证,可以在不超量压浆的条件下保证压浆质量。
万志辉[3](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吴刚[4](2019)在《微型钢管注浆桩在栈桥工程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型钢管注浆桩是一种小径高强的桩型,在施工场地狭小、地质结构复杂的工程中往往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是该桩型在国内外的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不多。文章以广东省某河边景观栈桥工程为背景,详细介绍了该桩型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详细分析了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对其在国内的应用提出建议。
王浩[5](2014)在《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改建工程路堑边坡支护施工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岩土边坡工程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众多学科,比如地质、结构、环境、材料和仪器,随着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日益完善,路堑边坡稳定性理论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保持路堑边坡的稳定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交通是否便捷顺利都有很大影响。同时它对保持边坡整体性,防止水土流失,对边坡周边构筑物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边坡的加固与防护也逐渐显得重要,科学合理的工程支护措施为边坡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文以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改建工程为例,着重论述了边坡支护施工技术。本工程路堑挖深为1.6513.9m;沿线土体主要为杂填土和粉砂土等,自立性较差,地基承载力低;路堑边坡开挖边界距离京广铁路高架桥很近。因此如何结合本路段的地层情况,制定相应的路堑支护方案以确保高架桥和京广线铁路的正常使用和沿线路段施工安全,又能经济合理、工期最优地完成工程施工,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们需针对该工程进行专项研究。通过现场实地调研,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和路堑边坡支护方案及其应用范围,选取应用范围较广、工程效果和经济效果评价较好的微型桩复合土钉墙和预应力锚索灌注桩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它们的支护机理,根据本次研究的工程实例,系统总结了详尽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对箱涵顶进施工技术做简要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路堑边坡的分类、影响因素及失稳破坏模式做了介绍。(2)对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改建工程的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进行说明,并制定出相应的边坡支护方案。(3)总结了钢管微型桩复合土钉墙和桩锚支护的支护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简单介绍了计算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验算。(4)结合本工程所需施工技术,系统阐述了钢管微型桩复合土钉墙、预应力锚索灌注桩、箱涵顶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姬建民[6](2013)在《复合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与施工 ——以珠海两馆基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基坑支护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基坑支护工程在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建设的同时,众多专家学者对其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但是研究理论内容多倾向于设计理论方面,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少。本文依托珠海博物馆与规划展览馆基坑支护工程,重点对该基坑支护工程现场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通过对现阶段深基坑工程文献的阅读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基坑支护类型研究集中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类型的研究与基坑变形的研究两方面。而复合土钉是当前基坑支护研究最多的类型,其内容包含了设计、施工、变形与作用机理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复合土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其设计、施工、基坑变形以及作用机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重点阐明了当前研究重设计轻施工的弊端,引出论文要论述基坑施工,尤其是复合土钉施工的内容;(2)论文研究了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内容,归纳了其分类方式,介绍了当前深基坑支护工程常见的类型,如重力式挡土墙,重点阐述了复合土钉支护类型中土钉与预应力锚杆的施工适用范围,施工特点与不足,施工工艺及要点等内容;(3)当前复合土钉支护形式随着基坑工程的要求不同而不同,论文结合珠海博物馆与规划展览馆基坑支护工程,论述了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与水泥土搅拌桩和微型桩的结合类型,并对其施工应用范围,施工特点做了论述,通过基坑变形理论,按照基坑变形中土钉、预应力锚杆与土体三者受力的先后问题,详细总结了该类型中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论文详细阐述了珠海博物馆与规划展览馆基坑施工过程中各个不同施工工序内容及注意要点,总结了珠海博物馆与规划展览馆基坑施工,对同类型工程实践具有应用与指导价值。
解云芸[7](2011)在《青岛地铁站土岩复合地层基坑支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岛大部分地区基岩埋藏较浅,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但对于深基坑工程而言,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既有能直接开挖的土层,又有需用爆破开挖的岩石层,同时还受地下水的影响。基坑的地质条件自上而下一般分布为杂填土等第四系土层、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微风化岩等,基坑工程有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支护结构型式,即上段为钢筋混凝土支护桩,下段为超前支护微型钢管桩的支护,它可以解决支护桩在坚硬岩层上难以施工的问题,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造价低,能有效控制深基坑变形,保证基坑的稳定及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本文结合青岛地铁3号线各明挖车站的基坑支护工程实践,在FLAC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超前微型钢管桩这种新型支护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总结分析了青岛地铁明挖车站基坑支护的几种主要支护型式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推荐并评价了新型支护结构。(2)介绍了课题组前期对超前支护微型钢管桩的工程实践和室内对比试验的研究,分析微型钢管桩受力后的弯矩变化情况,并对其变形和受力机理进行分析。(3)在分析FLAC的计算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支护结构单元和边界条件等;对开挖岩土体进行应力状态分析,并简述对初始应力场和基坑开挖支护施工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的流程。(4)结合青岛地铁双山站基坑支护实例,利用FLAC按基坑分步开挖支护顺序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模拟计算所得的位移结果,证明该新型支护在青岛土岩复合地层上应用的合理性。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于该种新型支护结构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支持。
李长江,黄耀先[8](2011)在《深基坑支护方案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在地下空间的利用中,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逐渐完善并不断创新。通过对基坑支护类型和结构特点的分析,结合国内现有基坑设计施工方法,总结了各类支护方案特点及使用条件,有益于与工程技术人员整体把握基坑支护类型,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念念,谢会雪,程欣荣,崔延昆[9](2011)在《投石压浆无砂混凝土小桩施工工艺》文中研究说明邯郸文化艺术中心深基坑支护工程中,采用投石压浆无砂混凝土小桩与土钉墙结合进行边坡防护。该桩使用反循环钻机成孔,达到设计深度后下注浆管,回填骨料,压力灌注水泥浆,形成素混凝土桩,可降低成本,缩短工期,适用于地况复杂、场地窄小的基坑护坡。
黄耀先,夏峰,李长江[10](2009)在《微型钢管压浆桩在大型竖井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结合湖北某长江穿越竖井工程实例,通过对微型钢管压浆桩的设计、施工及技术分析,扩展了钢管桩的使用功能,提出一种新的支护方法,对岩层地质缺陷改良和防止井壁岩层坍塌效果明显,保证了施工安全,降低了工程造价,值得在同类工程中推广。
二、微型钢管压浆桩的设计、检验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钢管压浆桩的设计、检验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桩基础施工的探索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原桩型存在的问题 |
3 改变施工工艺 |
4 试验桩 |
4.1 试验桩目的 |
4.2 试验工作内容 |
4.3 技术情况 |
4.4 试验结果 |
4.5 试验桩结论 |
5 桩基施工 |
6 BIM应用 |
7 居民意见 |
8 结语 |
(2)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简介 |
1.2.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
1.2.2 后压浆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
1.2.3 后压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
1.3 压浆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
1.3.1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 |
1.3.2 桩侧压浆加固机理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桩端压浆现场试验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2.1.2 试桩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桩端压浆加固效果 |
2.3.2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
2.4 压浆效果钻孔取芯检测 |
2.4.1 取芯施工 |
2.4.2 取芯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侧压浆模型试验 |
3.1 试验概况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内容 |
3.1.3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
3.2 试验过程 |
3.2.1 地基土的填筑与预压 |
3.2.2 静压沉桩 |
3.2.3 试桩压浆 |
3.2.4 竖向及水平静载试验 |
3.2.5 开挖试桩浆液结石体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竖向加载结果 |
3.3.2 水平加载结果 |
3.3.3 桩侧压浆的浆液扩散机制分析 |
3.3.4 桩侧压浆桩承载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石体试块海水侵蚀试验 |
4.1 试验概况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方案 |
4.2 试验过程 |
4.2.1 试样的制作与养护 |
4.2.2 微型贯入试验(MCPT) |
4.2.3 XRD衍射分析 |
4.2.4 电镜扫描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微型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
4.3.2 海水侵蚀原理 |
4.3.3 XRD衍射分析结果 |
4.3.4 电镜扫描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压浆施工参数统计分析 |
5.1 后压浆施工控制参数 |
5.1.1 压浆量 |
5.1.2 压浆压力 |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
5.2.1 施工数据简介 |
5.2.2 SPSS简介 |
5.3 数据分析 |
5.3.1 压浆压力 |
5.3.2 压浆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
2.3.4 计算实例 |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
3.2.2 试验方案 |
3.2.3 试验模型制备 |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
3.3.3 压浆试验分析 |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荷载-沉降关系 |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
4.2.3 试桩静载试验 |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
4.3.3 试桩静载试验 |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
5.1 引言 |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
5.2.1 总体分析 |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
5.3.1 统计分析方法 |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
5.4.1 压浆量设计 |
5.4.2 压浆压力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
6.2.3 计算实例 |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
6.3.3 模型参数取值 |
6.3.4 工程实例分析 |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
作者简介 |
(4)微型钢管注浆桩在栈桥工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难点 |
3 微型钢管注浆桩的设计 |
3.1 工作原理 |
3.2 计算内容 |
1) 桩身承载力计算 |
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3 计算结果 |
4 微型钢管注浆桩的施工 |
4.1 施工准备 |
4.2 施工步骤 |
1) 成孔。 |
2) 钢管安装。 |
3) 压力注浆。 |
4.3 质量控制 |
5 结果 |
6 建议 |
(5)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改建工程路堑边坡支护施工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1.2.2 路堑边坡支护方案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意义 |
2 路堑边坡的分类和支护措施 |
2.1 路堑边坡的分类 |
2.2 路堑边坡在岩土工程中的分类和分级 |
2.2.1 土的工程分类、分级 |
2.2.2 岩石的工程分类、分级 |
2.3 路堑边坡失稳破坏形式和影响因素 |
2.3.1 土质边坡破坏形式 |
2.3.2 岩质边坡破坏形式 |
2.3.3 边坡失稳的影响因素 |
2.4 路堑边坡治理工程措施 |
2.4.1 清方减载 |
2.4.2 支挡 |
2.4.3 加固 |
3 复合土钉墙和桩锚支护概述 |
3.1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的支护机理 |
3.1.1 复合土钉墙的作用 |
3.1.2 微型桩的支护机理 |
3.2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的破坏模式 |
3.2.1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整体破坏模式 |
3.2.2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内部破坏模式 |
3.2.3 微型桩的破坏 |
3.3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的稳定性计算 |
3.3.1 土钉设计计算 |
3.3.2 土钉内部稳定性计算 |
3.3.3 土钉外部稳定性计算 |
3.3.4 微型桩抗剪和抗弯折计算 |
3.4 桩锚相互作用机理 |
3.5 桩锚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 |
3.6 锚索抗滑桩的计算方法 |
3.6.1 桩锚结构的计算 |
3.6.2 桩身的内力计算 |
3.6.3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
4 工程实例和支护施工关键技术 |
4.1 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改建工程 |
4.1.1 工程简介 |
4.1.2 工程特点 |
4.1.3 岩土工程条件 |
4.1.4 周边环境条件 |
4.1.5 支护方案的选择 |
4.1.6 支护结构的计算 |
4.2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
4.2.1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 |
4.2.2 土钉墙质量控制措施 |
4.2.3 微型桩施工要点及质量标准 |
4.3 灌注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
4.3.1 成孔工艺 |
4.3.2 成桩工艺 |
4.4 冠梁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
4.5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
4.6 箱涵顶进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
4.7 施工注意事项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复合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与施工 ——以珠海两馆基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深基坑支护工程现状研究 |
1.3 复合土钉的研究现状 |
1.3.1 复合土钉的发展历史 |
1.3.2 复合土钉的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的缺陷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 |
2.1 深基坑支护工程 |
2.1.1 深基坑支护工程定义 |
2.1.2 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 |
2.1.3 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作用 |
2.2 深基坑支护工程支护类型 |
2.2.1 按照基坑开挖与支护特点分类 |
2.2.2 按照基坑开挖与支护发展演变 |
2.2.3 按照基坑支护的受力特点 |
2.3 常见基坑支护类型及适用范围 |
2.3.1 放坡开挖 |
2.3.2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
2.3.3 排桩支护结构 |
2.3.4 拉锚式支护结构 |
2.3.5 逆作法施工 |
2.3.6 地下连续墙 |
2.3.7 常见支护类型适用条件 |
2.4 土钉支护 |
2.4.1 土钉支护定义 |
2.4.2 土钉支护的构造 |
2.4.3 土钉墙支护的特点 |
2.4.4 土钉支护的不足 |
2.4.5 土钉支护的适用范围 |
2.4.6 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 |
2.4.7 锚管式土钉墙(钢花管)的施工 |
2.5 预应力锚杆支护 |
2.5.1 预应力锚杆支护定义 |
2.5.2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构造与分类 |
2.5.3 预应力锚杆的特点 |
2.5.4 预应力锚杆的使用范围 |
2.5.5 预应力锚杆的支护机理 |
2.5.6 预应力锚杆的施工 |
第三章 复合土钉支护施工 |
3.1 复合土钉支护定义 |
3.2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特点 |
3.2.1 预应力锚杆与土钉支护技术相通点 |
3.2.2 预应力锚杆与土钉支护的不同点 |
3.2.3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特点 |
3.3 常见的复合土钉支护形式 |
3.4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 |
3.4.1 土钉的作用机理 |
3.4.2 预应力锚杆的作用机理 |
3.4.3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的作用机理 |
3.4.4 混凝土面层的作用机理 |
3.5 微型桩、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复合土钉结合的施工 |
3.5.1 微型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复合土钉的构造 |
3.5.2 微型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复合土钉的施工 |
3.5.3 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 |
3.5.4 微型桩的施工 |
第四章 珠海博物馆与规划展览馆基坑支护施工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水文地质概况 |
4.2 两馆基坑支护工程方案 |
4.2.1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 |
4.2.2 两馆基坑支护结构选型 |
4.2.3 两馆工程支护方案 |
4.3 微型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的施工 |
4.3.1 微型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构造 |
4.3.2 微型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施工工艺 |
4.4 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 |
4.4.1 水泥土搅拌桩设计要求 |
4.4.2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机械 |
4.4.3 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工艺 |
4.4.4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4.5 微型桩施工 |
4.5.1 微型桩的设计要求 |
4.5.2 微型桩的施工机械 |
4.5.3 微型桩的施工工艺 |
4.5.4 微型桩的质量控制措施 |
4.6 放坡开挖 |
4.7 钢花管施工 |
4.7.1 钢花管施工设计要求 |
4.7.2 钢花管施工机械 |
4.7.3 钢花管施工工艺 |
4.7.4 钢花管的质量保证措施 |
4.8 预应力锚杆的施工 |
4.8.1 预应力锚杆的设计要求 |
4.8.2 预应力锚杆的施工机械 |
4.8.3 预应力锚杆的施工工艺 |
4.8.4 预应力锚杆的质量保证措施 |
4.9 面层施工 |
4.9.1 面层施工的设计要求 |
4.9.2 面层施工的机械 |
4.9.3 面层施工的施工工艺 |
4.9.4 面层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
4.10 基坑支护工程监测 |
4.10.1 基坑监测内容与方法 |
4.10.2 基坑监测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青岛地铁站土岩复合地层基坑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深基坑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新进展 |
1.3 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微型钢管桩简介 |
1.3.2 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青岛地铁站支护方案研究分析 |
2.1 基坑支护的设计要求及内容 |
2.1.1 基坑支护的设计要求 |
2.1.2 基坑支护设计计算的内容 |
2.2 地铁车站深基坑常见围护结构选型 |
2.2.1 常见围护结构型式 |
2.2.2 地铁车站深基坑常用支撑体系 |
2.3 青岛地铁站支护设计方案分析 |
2.3.1 “钻孔灌注桩+钢支撑”支护结构 |
2.3.2 “钻孔灌注桩+锚杆系统”支护结构 |
2.3.3 “钻孔灌注桩+钢支撑+锚索”支护结构 |
2.3.4 新型支护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前支护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 |
3.1 微型钢管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3.1.1 微型钢管桩的受力机理 |
3.1.2 微型钢管桩的计算 |
3.2 超前支护微型钢管桩的设计 |
3.2.1 桩身强度计算 |
3.2.2 桩强度的校核 |
3.2.3 桩位移的变形分析 |
3.2.4 桩位移曲线及内力分析 |
3.3 超前支护微型钢管桩的工程应用 |
3.3.1 超前钢管桩复合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的应用 |
3.3.2 水泥土桩内置钢管桩的支护应用实例 |
3.4 微型钢管桩的试验研究 |
3.4.1 钢管桩的应力实测 |
3.4.2 钢管桩的注浆刚度增大效应室内对比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地铁双山站基坑支护设计 |
4.1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4.1.3 水文地质条件 |
4.1.4 场地周边环境 |
4.2 基坑支护的型式及方案论证 |
4.2.1 基坑支护选型的原则 |
4.2.2 方案比较 |
4.2.3 基坑围护方案 |
4.3 双山站典型断面设计 |
4.3.1 围护桩的设计 |
4.3.2 钢支撑的设计 |
4.3.3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 |
4.3.4 主要施工工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地铁双山站深基坑变形 FLAC 分析 |
5.1 有限差分法软件 FLAC 简介 |
5.1.1 FLAC 程序简介 |
5.1.2 有限差分法求解的基本原理 |
5.2 深基坑开挖 FLAC 分析理论 |
5.2.1 土体本构模型 |
5.2.2 钻孔灌注桩的模拟 |
5.2.3 钢支撑的模拟 |
5.2.4 预应力锚杆的模拟 |
5.3 模型计算分析 |
5.3.1 整体模型的建立 |
5.3.2 岩土体及支护构件参数设置 |
5.3.3 模型的边界条件 |
5.3.4 基坑开挖前的自重应力场模拟 |
5.3.5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仿真模拟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基坑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5.4.2 基坑竖向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5.4.3 采用不同支护桩的桩身位移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微型钢管压浆桩在大型竖井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竖井支护方案设计 |
3 钢管桩施工工艺及要求 |
4 施工后技术分析 |
5 结语 |
四、微型钢管压浆桩的设计、检验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桩基础施工的探索和应用[J]. 胥刚. 砖瓦, 2021(07)
- [2]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D]. 陈雪映. 东南大学, 2019(05)
- [3]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4]微型钢管注浆桩在栈桥工程上的应用[J]. 吴刚. 天津建设科技, 2019(01)
- [5]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改建工程路堑边坡支护施工关键技术[D]. 王浩.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6]复合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与施工 ——以珠海两馆基坑为例[D]. 姬建民.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7]青岛地铁站土岩复合地层基坑支护研究[D]. 解云芸. 青岛理工大学, 2011(04)
- [8]深基坑支护方案现状研究[J]. 李长江,黄耀先. 建筑技术开发, 2011(04)
- [9]投石压浆无砂混凝土小桩施工工艺[J]. 王念念,谢会雪,程欣荣,崔延昆. 建筑技术, 2011(03)
- [10]微型钢管压浆桩在大型竖井施工中的应用[J]. 黄耀先,夏峰,李长江. 山西建筑, 2009(35)
标签:基坑支护论文; 深基坑论文;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文; 基坑围护结构论文; 锚杆静压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