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型工业企业民营化效益研究_计划管理论文

俄罗斯大型工业企业民营化效益研究_计划管理论文

俄罗斯大型工业企业私有化效益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工业企业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经济改革思想家在对私有化的必要性作基本假设时,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即实行私有制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赢得较大的利益,并在采取决策时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将不会造成大小企业间的差距。他们认为,通过私有化完全有可能使这些企业达到同一水平。那么,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是否真的奏效呢?

大约40年前,约翰·K·盖布赖特(Джон К.Гейбрейт)就在其闻名遐迩的著作《新兴工业社会》① 中提出将国民经济分成两部分的观点,即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他认为,所有大型公司应纳入计划体制管理,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庞大和资金高度集中不易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因此,如果缺乏企业自身前景发展计划和所属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它们就难以在市场中生存。

计划体制实际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纳入计划体系生产的产品占GDP的比重在不同的国家略有不同,其范围在60%~90%之间波动。实行计划体制管理的企业实际上不仅包括大型集团公司,还有许多与其紧密相连的小公司。例如,丰田2.5万家供货商与若干金融、技术合作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都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这些小公司仿佛是围绕在大集团公司周围的“卫星”,在终端产品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不能将它们与按照市场体系管理的公司混淆在一起。而纳入市场体系管理的应为综合性的服务行业,这些企业(如建筑、农业、传统服务业)的活动由于其不可重复性或地理分散性而无法实行统一化管理,而特种服务行业的通用性又较低。在这一类型的企业中基本不会采用高成本、大规模的生产加工中心,所以它们的规模相应都不大。在美国,属于计划体制管理的大型集团公司大约只有1000家,而属于市场体系管理的小公司却有1200万家,但美国经济的基础是由那些大集团公司构成的。在其他发达国家,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公司在企业数量上的比例基本与美国不相上下。

这两种管理体制的企业按照自身不同的规律运转,所以在面对私有化时,大集团和小公司所采取的手段自然有所不同。

在解决私有化问题时,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所有人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于小公司而言,企业所有人和管理者往往是重叠的,因而在企业行为中利益的体现是切身的,而且一个企业的好坏与个人的成败密切相关。但在大公司中情况则完全不同,那种既是所有人又是经营者的情况是极少出现的。

至于企业所有人的作用,在大公司中资产的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企业领导的人选只有通过他的委派才可上岗,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第一,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在大公司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层由熟知公司内部情况的高级雇员集体组成。实际上,这些高级管理人员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

尽管在所有股份公司的章程中都提到,股东大会是企业管理的最高机构,只有在召开股东会议期间,才由经理委员会领导公司。但目前大多数的情况并非如此。在《面临21世纪的日本经济》② 一书中,日本经济学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股东基本已丧失了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全体股东会议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会上基本不用讨论,只需象征性地表决一下由经理委员会拟定的决议。这样的话,提交草案的经理委员会像是成了股东们具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研究表明,日本大公司中近70%的经理委员会成员与公司为雇佣关系,是公司行政部门的成员。在美国,这个数字略低于日本,为40%~5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在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公司的重要决策,所以高管人员就成了公司真正意义上的执行层,从而拥有了制定公司规章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如果公司发展正常,股东们不会干预具体业务。

第二,应该弄清楚公司股票的持有人、私企产权归属等问题,以考察能否正当地认为大公司是私有制企业。

所有制按传统分类法被分为公有和私有。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财产是全部属于公司还是部分(不论多少)属于,其资产所有者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遵循这种方式,无论是私营性质的,还是合营或是集体性质的企业均应属于私有制企业。

那么,这种分法是否准确和有充分依据呢?从股份制企业来看,按传统分类,毫无争议地属于私有制。一些大公司的股东人数接近百万,这样的公司在全球不在少数。如此一来,类似这样的私有企业的所有者在人数上已接近一些小国家的人口总量。如果公司股票持有人达到百万,再算上其家庭成员,则参与股票分红的人数可达几百万之多。这几百万人的经济状况或多或少与该大公司的股票价格涨幅有关。如同我们所注意到的,几百万人的数量按其规模已相当于一些小国家的人口总量,但我们看到的是,实际上靠公司业绩获得其相应收入的人数要远远多于持股人及其家庭人口的数量,因为如今包括工业企业、有相关业务的银行、养老保险基金、大学教育基金、储蓄所在内的法人股的份额在迅速攀升。

当养老或保险基金的法人作为公司股票持有人出现时,这上百万人和其他工业公司是基金的存款人,它的股票同样也由千千万万个人持有。这样的话,就很难划清所有人的范围。如果所有制关系的涵义在于所有者占有动用个人资产得到的那一部分产品,那么,作为所有者的自然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达到数以万计。他们作为所有者并不意味着有权支配财产,而是指通过类似养老保险基金会这样的组织获得以其作为股东的公司附加产品的收益,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工业企业为股份制的情况下,所有人数量这个问题则显得更为复杂。

以日本工业企业财团为例。这些工业财团下属很多家公司,其中每一位参与人都持有1%~2%的职工股。例如,三菱航空制造公司集团拥有1460家下属公司、“Мицуй”——1367家、“Суматомо”——781家。这些财团中任何一家公司的总资产都超过1000亿美元。除了称之为横向的联盟之外(可能包括上千万个所有人),还有纵向的,即拥有其子公司的控股权,额度巨大时足以影响到同行业其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确定出所有人的具体数量,只知道其规模可与中等国家人口数量相提并论。所有这些关于数量的论述都是为了证实一点,即涉及大公司时,所有人的多少不能作为企业私有制或公有制的界定标准。我们认为Б.霍列夫(Б.Хорев)教授将这种金融垄断组织定义为“匿名所有制”是比较贴切的。

我们之所以反复探讨所有人的数量,主要是因为全民所有制的缺陷之一就是无主性。既然称之为全民制,自然就不属于任何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量的所有人才是造成全民所有制真正无主的原因。

严格上讲,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以及跨国公司不能算是私有的,并且它们也不是由所有人直接管理的。因此,私有化改革人士认为,其适用于大公司的设想是没有依据的。

国有与私有大公司间的共同性远远多于私有大小企业间的共同性,盖布赖特(Гейбрейт)20年前就曾写道:“现代资本主义构成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在广义上它们都在朝一个方向运动,那就是不可避免地要力争把握市场,制定规模生产的总体工艺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计划机构体制。”③ 这种观点在德、法、英的大型国有企业中通过实践已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按笔者的观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所有制的形式,而在于管理大公司的方法。大型企业的管理者作为公司总部的代表毫不逊于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就业务能力而言,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可能还要稍逊一筹,但他们却有权干预公司的决策。这通常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一种正常的矛盾。被管理者总是在能力方面要胜出一筹,他们总是能很好地了解该如何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上级管理者则拥有更多的信息与资源。

在俄罗斯大型企业的活动中,不足的恰恰是它们的自主性不够。正是因为如此才开始批判所谓的行政指挥体系,紧接着在改制中混淆了所有制形式与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下属的工厂只需严格执行总公司下达的各项要求,产量方面不用服从上级汽车工业部门的指标要求。而对于这些工厂的领导(雇佣关系)来说,只有公司下达的指令和考评指标才是他们领导企业生产活动的动力。但对于俄罗斯的企业领导而言,上级部门的指令和评定指标才是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因素。对于作为企业真正主人的高级管理层而言,重要的不在于谁是所有人,而是所有人以何种方式干预企业活动。如果采取职业经理人管理,而且最低限度地去干预企业决策的制定,则等于为企业高管层创造了有效管理的条件。

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计划性的经济,而是在于这种计划性过于集权、指令性过于强硬。国土面积不大的发达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一般会积极采用国家计划管理,而大型公司同样如此。正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主席、社会主义强烈的反对者李·亚科卡(Ли Якокка)所说,思想家断言在企业内采取工业化手段管理将意味着自由贸易体制的末日……那我们能否认为计划体制管理就是反对美国意愿呢?实际上,我们在自己的克莱斯勒公司内,对大多数工作实行计划管理,并且任何一家发达的大集团公司都如此行事。世界上除美国政府外,所有政府都实行计划管理④。尽管在俄罗斯改革初期,所有发达国家当时广泛采用的都是计划管理,但在俄罗斯,却完全否决了计划管理,而不是着重纠正其不正确的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大型企业私有化缺乏足够的经济理论依据。此观点笔者在十年前就曾发表过⑤。

现在想就俄罗斯大型企业私有化所产生的后果做一个评价,通过企业规模的变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物资消耗的减少来看看它们的工作效率有没有得到提高。通过Д.С.利沃夫(Д.С.Львов)⑥ 与С.Ю.格拉济耶夫(С.Ю.Глазьев)⑦ 的研究数据表明,私有化后的俄大型企业效益没有得到提高。

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一夜之间瓦解了之前由国家供应机关保障的企业间的关系,而建立新的市场关系则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俄罗斯中间商的利润在产品终端价格中所占的份额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应的结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分销渠道本身效率低下以及产品生产企业缺乏营销活动的经验所致。由生产商创造的一大部分利润流向了中间商,而产品制造者最多只得到了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

第二,在商品匮乏的情况下,价格形成的自由化加剧了俄市场的通货膨胀。国内货币总量的增长滞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周转资金,无法进行正常的商品流通。1994~1998年俄罗斯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债务相互拖欠现象,最终导致企业生产能力的停滞。

除此之外,持续的通货膨胀又造成了银行贷款的高利率。因此,依靠银行贷款对技术改造进行长期投资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外贸自由化使得国外大量优质产品迅速占领俄罗斯市场,从而降低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而俄罗斯多数大企业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没有对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与企业所有制的形式无关。恰恰相反,改制不仅没有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反而使它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此外,为了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许多企业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在转轨初期甚至完全否定了公司内部的计划管理,认为它是计划经济的剩余产物。被排斥的还有人事体系管理,包括对企业员工在创造企业利润方面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办法。如今这些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得以纠正,但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在私有化初期,由于企业效益下降造成了许多大型生产企业的解体。如今,为增强总体生产实力又重新对企业进行整合,在石油开采、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相继成立了一批大型集团公司。就企业本身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但在缺乏行之有效的反垄断法规的情况下,这种整合十分容易形成新的行业垄断。这些大集团公司的新掌门人往往都不是懂行的业内人士,他们大多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孤陋寡闻,却可以理直气壮地干预企业的生产活动。像本文前面所论述的,这种现象在国外大公司中是很少发生的。如果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危害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会殃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安全。

如果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公司是由雇佣的高级管理层来掌管,则这些高层管理人员会更多地考虑到公司的远景发展,因为公司的未来将与他们的个人利益与成败直接挂钩。反之,如果公司由一些非专业的所有人来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常常不能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市场行情一旦有变,他们可随时出售自己的公司。在他们眼中,追求眼前的利益比公司的未来发展要重要得多。

目前,关于产业升级的话题在俄罗斯十分流行。但是有一点要弄清楚,即现今的生产增长不是依靠工业潜力的提升拉动的,其中一多半是依靠计划经济时期积累下来的在近十年未发挥出来的潜力提升的,它们的周期都不会很长。因此,在谈到近几年俄国内生产总值8%~10%的增长时,不能将转型期的增长速度与确保工业潜力提升的实际增长速度相混淆。

以难以置信的超低价格购得的大型私有企业由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正逐渐丧失客观存在的价值。与私有化时的价值(仅占实际价值的一小部分)相比,如果它的市场价值在不久前还处于持续增长态势的话,则在不久的将来,其增长一定会由于设备工艺的老化而受到遏制。但目前大多数俄罗斯企业主并不关心设备更新的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增加眼前的利润。

由此,笔者做出如下结论,即大型企业私有化不具备合理的经济依据,俄罗斯工业企业私有化的结果从经济角度更加证实了它的不合理性。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但在进行下一步私有化的改制中必须慎重考虑、充分论证、三思后行,以免重蹈覆辙。

注释:

①Джон К.Гейбрейт,Новое индустриальное общество,М.:Прогресс.1969.

②Японск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преддверии XXI века,М.:Наука.1991.

③Джон К.Гейбрейт,Жизнь в наше время,М.:Прогресс.1986.

④Ли Якокка,Карьера менеджера,М.:Прогресс.1990.

⑤И.И.Пичурин,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е тенденции в экономике капит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стран.Екатеринюург,Изд-во Урал ун-та,1994.

⑥Д.С.Львов,академик РАН,Концепци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ым имуществом,Вестник УГТУ-УПИ.Сер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управления”.

⑦С.Ю.Глазьев,С.Г.Коро-Мурза,С.А.Ботников,Белая книг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реформы в России 1991-2001г,М.:Издво ЭКСМО.2003.

标签:;  ;  ;  

俄罗斯大型工业企业民营化效益研究_计划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