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融入与生活论文_陶尧思

让品德融入与生活论文_陶尧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品德融入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我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体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下功夫。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情境中,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例如,我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寿司,和服;泰国的高脚屋,咖哩饭,寺庙;韩国的泡菜,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国的特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大胆发言,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 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因此,思品课应给学生大量动手、动口及多方合作的机会。

2.1 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提高,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2 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生活教育,都首先需要使儿童形成对规则的认同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在课前便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布置查找印度、韩国、日本、泰国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我设置情境:“‘亚洲旅游节’将要举行了,请来自四个国家的旅行社的导游来介绍自己的国家,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在交流时,小导游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国家,有的用生硬的外国普通话介绍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课堂里笑声不断,精彩纷呈。活动既让学生喜欢,又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信心,一举三得。

2.3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又超越儿童生活经验。思品课一方面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另一方面,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指导儿童的未来生活。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时,先播放雪灾中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在雪灾中哪些人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提问: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3 与家长携手,品德内化于生活

思品课书面的家庭作业是不多的,更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的课外作业,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如在教学《花钱的学问》时,学生已经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钱,花钱的学问很大。课后,教师布置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日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把一天的家庭开支记录起来,做成小账本。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放手让学生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比如:买菜时,要怎样搭配,才能营养全面,又便宜?选择交通工具时,公交车和的士那一种划算?要选择怎样的购物场所才能做到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或更好的商品?……从而使在书本中学到的道德意识得以升华,体会到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要合理并节约花钱。

4 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品德融入生活,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北村小学

论文作者:陶尧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  ;  ;  ;  ;  ;  ;  ;  

让品德融入与生活论文_陶尧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