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深入剖析了内部审计部门在工程审计中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存在的资料失真、多部门协调困难、复合型审计人员缺乏等审计难点,并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人员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以期事业单位的工程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程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
1 概述
全过程跟踪审计理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内涵,它是指审计部门自基建工程立项开始至竣工验收,依法对与基建工程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阶段进行持续监督、适时评价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能有效避免了事后审计“虽然查出问题,但已既成事实,难以预防和纠正”这一难题,是变革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方式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具有工作周期长、涉及专业广、沟通协调多、责任风险高等特点,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基建项目在短时间内集中投资建设的现象,原有薄弱的工程审计体制、机制、流程、队伍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高要求下,仍暴露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2 存在的审计难点
2.1 审计资料失真
工程审计人员的所有审计工作都是基于外部提交的资料来进行的,这些资料主要包括设计图纸、材料价格、签证、设计变更等,审计部门能否够获得真实、完整、有效的信息比较难以把握。
基建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的工程材料、机电设备种类繁多,厂家、品质、型号、材质、规格等差别会导致价格相差悬殊,同时还存在数量多少、合作关系、供求关系等影响因素,审计人员很难根据价格波动巨大的材料市场判断施工单位的真实成本价格,甚至会被不实信息误导,给工程项目带来进度或成本损失。
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偏向于运用各种手段增加签证和设计变更,并在利益的驱使下虚报工程量、高估预算价格。基建部门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可能因为专业水平不足、责任心缺失,而随意签发签证、批准变更。审计部门与施工单位和基建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在甲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背书下,审计部门难以判断真实的工程状况,容易造成工程造价不合理的升高。
2.2 多部门沟通协调
审计部门监督审核职能的履行需要接触协调众多内外部单位,需求部门、规划部门、基建部门、设计单位、预算编制单位、招标代理单位等等,往往由于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权责不清、流程混乱等问题,导致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和审计等环节无法有效的联系起来,严重违背了建设工程的内在规律,使工程审计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风险。
工程项目本应由基建部门主导并全权管理,但在事业单位中,基建部门常被定义为服务性部门,在工程项目中规划部门和使用部门很容易凌驾于基建部门之上,随意越过基建部门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出需求和指令,造成基建管理混乱,令出多门、推诿扯皮现象频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但一些规模较大的基建工程审计项目,因为工程审计职能缺失或工程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原因,会另外雇佣外部专业造价师事务所,将基建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委托给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承担。在这种“内部审计外包”的模式中,外部审计机构属于第三方的中介机构,与工程项目无直接利益关系,可能导致外部审计人员责任心缺失,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审计准则和必要的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对施工单位无原则让步,从而降低了工程审计的效率效果和审计质量。
2.3 复合型审计人员缺乏
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审计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复合型特征,因此,工程审计人员必须精通工程造价、财务审计、施工管理三个不同专业的理论和实务,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在现实中,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多为财务审计专业人员,对工程结构和施工要求了解不多,无法完成与施工技术内容有关的审计工作,使得基建工程审计实务主要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一些事业单位招聘审计人员时,将工程审计人员限制为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但这又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工程管理人员对于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不理解,使得审计报告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在基建工程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会过分信任和依赖监理机构。复合型审计人员的缺乏,相关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会导致基建工程项目中的重大漏洞或缺陷未被发现或纠正,最终导致工程项目遭受重大损失。
3 应对审计难点的对策
1.加强事业单位工程审计的风险预防。审计工作要从风险点上严格把控,把基建工程项目的风险降至最低。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外聘声誉品牌好的事务所、加强后评价审计等进行风险预防。合理选择外部审计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业务水平强、职业道德佳、品牌声誉好的事务所来完成基建工程的预决算等环节,同时审计部门应对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持续的跟进和审核。建立后评价跟踪审计监控机制,对已进行后评价审计的项目建立数据库,统筹协调各部门,增强项目负责人责任心,促进其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2.建立和完善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在基建工程项目审计中要重点关注业务层面的项目立项控制、设计控制、招投标控制和合同控制、造价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控制、项目验收控制等内容。其次,在基建工程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描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并进一步做出评价。
3.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工程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审计调查和取证,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施工工程进行实地测量,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建筑材料的具体价格,收集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建设工程单位的投资效益,避免资金浪费。工程审计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施工合同的审计工作,针对对施工合同的规范性、可靠性、完备性以及适用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施工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施工合同中说明的各项费用进行认真的审核,防止施工单位变更建筑费用。
参考文献:
[1]丁秀珍.风险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6-69.
[2]郭华.项目后评价内部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2011(12):98.
[3]阮明越.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防控[J].中国内部审计,2014(5):60-62.
[4]时现,毛晔,许长青.工程项目控制-理论实务案例[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1).
[5]赵庆华.工程审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0).
[6]王喜梅.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J].新会计,2011,(6):10-13.
论文作者:李壮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部门论文; 基建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基建论文; 人员论文; 工程项目论文; 审计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