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苏区报刊研究的有力工作--评陈新玲“江西苏区报刊研究”_红色中华论文

推进苏区报刊研究的有力工作--评陈新玲“江西苏区报刊研究”_红色中华论文

一部推进苏区报刊研究的力作:评陈信凌《江西苏区报刊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区论文,报刊论文,江西论文,力作论文,陈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信凌的《江西苏区报刊研究》已经出版了,总体而言,这部著作将江西苏区报刊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不小的一步,代表了迄今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江西苏区报刊研究是一块相对寂寞的园地,自八十年代初开始,零零星星地有一些成果出现,例如金耀云的《谈谈(红星〉报的宣传特色》(1983),任质斌的《〈红色中华〉报始末》(1986),自九十年代初以来,始有专著出现,例如严帆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1991年),洪荣华主编的《红色号角——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工作》(1993年),程沄主编的《江西苏区新闻史》(1994年)。总体来看,这些成果做的都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最近几年出版的《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严帆,2009)和《红色回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都是如此。这些工作是开拓性的,但不足之处很明显,介绍与描述的成分过多,而深度的分析与论证不够,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展开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更少,另外,有些研究在方法上不甚严谨,有先设立场、图解概念的倾向,不注意学术研究的原则与规范。

陈信凌的著作正是希望能弥补上述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该书绪论部分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它以一种类似学位论文的严谨态度,评述了既有研究,介绍了本研究的内涵、特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这种写法看似青涩,与作者作为资深研究者的身份不符,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追求。这种学术自觉贯穿全书,体现在作者始终坚持历史研究的学术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很好地把握住了历史评述的分寸。例如,对《青年实话》常常在报纸上公布自己的发行量的做法,作者评述道:“像这样不厌其烦地在报上直接公开发行量,也许编者有其他的考虑。但从客观的效果看,这至少反映了编者对于发行量的在意与重视。”(该书第280页)这种论断就比较克制,没有武断的色彩。至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对史料的详略处理能力,对文献的理解和调度能力,在全书体现得很明显,反映了作者不俗的学术素养。

衡量一部学术著作水平高下,无论有多少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它为学术界做了什么新的工作。该书在新史料的发掘上没有多少超越前人之处,所走的路子是“精研普通史料”,“从人人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严耕望语),正是主要在这一点上,该书将江西苏区报刊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下面择其突出的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该研究对《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三家主要报纸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此前的研究成果尚停留在泛泛的介绍和描述中,而本研究则紧贴三个报刊的各自特色,尤其是各自的核心定位,来展开深入的研究,例如对《红色中华》的研究,侧重于它作为中央政府机关报应该具有的政府管理平台的功能;对《青年实话》的研究,抓住了它作为青年报应该具有的“青年”特色;对《红星》的研究,抓住了它作为军队报纸所特有的强硬和高调的特色,等等。

其次,对《红色中华》与《青年实话》之间发生的一场正面纠纷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严谨的评判。陈信凌敏感地注意到这场纠纷反映了当时管理媒体的机构和个人,无法意识到个人情感、部门意志与媒体立场之间的区隔,并指出中宣部解决这场纠纷的快速有效,为我们今天解决媒体之间矛盾提供了某种值得借鉴的经验。作者对这场冲突的过程与双方的是非曲直的条分缕析,反映了作者对史料较高的占有程度,以及对史料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三,对江西苏区报刊的舆论监督实践进行细致考察和研究,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红色中华》和《青年实话》的研究上。作者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即中央苏区存在着一种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联动的工作机制。具体而言,《红色中华》与《青年实话》分别设置了批评性栏目“铁锤”和“轻骑队”,又分别领导着作为群众性监督组织的铁锤队和轻骑队,这两个组织与工农检察机关在组织上和工作上有密切联系,《红色中华》与《青年实话》的舆论监督也常常被纳入工农检察机关工作框架中。这种特殊的联动现象,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四,对《红色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新闻台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论证,并且对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产生的异议歧见展开了分析。另外,还通过对材料的比勘甑别,对尚存疑义的问题,如红色中华新闻台成立的时间,关于红色中华新闻台的评价等,提出了比较合理的看法。此前,学界关于这些问题有过研究,还有过争论,但是没有一个定论,该书的出版,大概可以让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告一段落了。

第五,关于江西苏区报刊历史贡献的研究,更为客观和全面。此前的研究,几乎都会分析苏区报刊的历史贡献,与之相比,该书有所突破。例如,在分析苏区报刊对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准的作用时,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搜寻,找到许多报道,证实了群众读报活动的实际功效。又如,该书对苏区管理传媒方面的经验进行的总结,对苏区报刊新闻批评观念的分析,也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工作。

上述五个方面是较大的方面,至于在相对更小问题上的研究,该书也是新见迭出,随处可见。例如,作者发现《红色中华》第38—49期推出“本期要目”的作用,并指出“现今这样的办报技巧已经习闻惯见,但在当时确实有一种掩抑不住的新意”(第89页);作者敏锐发现了《红色中华》在定位上的微妙现象(第94页);作者发现了一种“想象性新闻”现象,并指出这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篇奇文”(第359页);作者对《青年实话》发行和推广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注意到《青年实话》“以延伸性的关怀巩固发行渠道”,颇具新意,等等。

陈信凌长期关注苏区新闻传播史,在这个相对冷清的领域里潜心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的出版,既是他个人,也是国内学界关于该领域研究的新高度,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标签:;  ;  ;  

推进苏区报刊研究的有力工作--评陈新玲“江西苏区报刊研究”_红色中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