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占国土总面积64.5%的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怎样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与全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巩固边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值得思考、研究。
一、挑战与机遇
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长期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它既给市场经济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又给每个竞争者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这种双重效应,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给这种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挑战。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必须自觉不自觉地参加竞争,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少数民族地区同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相比,一开始就处于明显的劣势。
1、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主要表现是, 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山区,生产条件差,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科技推广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交换市场不发达,因此,种植业结构还处在习惯性的单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上,主体还是解决自己需要的粮油问题,而不是为交换而生产农业商品。也就是说,民族地区的种植业产业结构还是为解决自己消费而生产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虽然40多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给予了很大投资,建起了一批中央和地方工业企业,交通通讯也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相互渗透性、融合性差,对带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支持其经济发展的工业、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体系。由于产业结构缺漏大、产业链短,工农业产值的提高就慢,特别是工业产值的提高慢最为明显,199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3%,而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为60.5%,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如果按民族自治区从1980年——1990年10年工业产值增长10%计算,平均增长率为1%,那么民族地区的工业还需要发展20 年才相当于当前全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水平。在云南这一情况就更为突出,绝大多数的工业企业都集中于昆明、玉溪等滇中地区,其他十多个地州市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0%,如果按民族自治地方和非民族自治地方来衡量,相信少数民族地区所占的比重会更少。可见,当前民族自治地方、多民族地区尚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商品缺乏竞争力。工业化程度低、交通运输不便、 距离中心城市远,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共性。这一点,使民族地区商品生产成本、运价居高不下,与内地同类商品比较效益低;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自我启动内力不足,改变商品生产手段相当困难,造成商品生产成本高,规模经济效益难于显现,使商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市场建设投资难度大。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人民,这是十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一条经验。但是,少数民族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水平与内地相比差距大,需要集中大量的资金来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以稳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尽快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物质生活的坚强基础;另一方面,为加快商品流通,加快对外开放,又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建设。这就形成了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的一对矛盾。相比之下,前者是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更为重要,应优先考虑。这样,市场建设所需的资金就严重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沿边开放地区的市场建设因投资难度大而相当困难。
(二)机遇。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打破一切自然的和人为的封闭状态,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经济卷入全国的统一市场,并使之与世界市场接轨。因此,与其被动地“打破”、“卷入”和“接轨”,不如主动出击。第二,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优势。如: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大多处在边境地区,具有扩大开放的条件等。因此,只要把“封闭”改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把资源优势改变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就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必须具有时代的紧迫感、历史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二、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我国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正在经历着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转变,发展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各族群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各民族实现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1、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和全国各民族的共同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以1992年为例,全国约有1/15的工农业总产值,1/7的农业产值,1/8的粮食产量和1/7的棉花产量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在各省市经济中也如此,象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在全省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比全国更大,工农业总产值的3/10,工业总产值的3/10,农业总产值的5/10,粮食产量的5/10,烤烟产量的4/10,甘蔗产量的7/10都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此看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是全国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地、合理地配置资源,在适宜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资源配置好坏的重要标志。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越是发展、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更多的物质资源种类和数量作为支持其发展的基础。就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而言,资源主体配置范围主要是立足国内,那么,作为我国物质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必将成为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后盾,成为参与我国资源配置的主体。
3、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之一。目前,事实上存在着民族之间、沿海与内地、内地与边疆之间、坝区与山区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的不平衡与差距。如何缩小这些事实上存在的不平衡与差距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难于实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能不能办到?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的发展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该县是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42.5 公里,僳僳族、怒族占90.5%的典型边疆、民族、山区特困县。僳僳族和怒族都是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生活在怒江峡谷中段,山崖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曾被人称为“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地方,但该地却十分适合种植油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油桐籽收购实行全统,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收购,农民获利太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桐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领导、群众增强了商品、市场等意识,以生产适应市场、市场促进生产为原则,积极发展了油桐生产。全县6乡1镇,从海拔1100米的怒江到1600米的河谷两旁,约11万亩的坡地上,80%的面积种上了油桐。到1992年,油桐种植收入达到了737.64万元,仅这一项,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103.8元,使该县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好转。 该县木果甫社群众更因走了适应市场经济之路,打了一个生活翻身仗。几年来发展了200亩油桐,1992年就获得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仅此一项就增加了300元,粮食也增产,由于粮、钱状况的好转, 全社社员不仅吃饱了肚子,还建盖了新的木楞房,从而结束了过去住“千只脚万滴水”的破草屋的历史。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推动民族地区繁荣的有效途径。
同时,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可行的,因为,当前的民族地区存在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一是建国以来的四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六年,我国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仅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少数民族集中的两个乡镇(卧牛吐镇和莽格吐乡)1990年生产总值142.52万元,与1980年相比提高了9.9倍,人均收入提高了15.8倍。从全国来看,1991年, 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2627.7亿元,是十年前的8倍多。 二是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提供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良好机遇。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我们民族地区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指明了方向。广大民族干部和群众要求摆脱贫困和落后状态,打破自我封闭的系统,加快运行机制的转换,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已成为自觉的行动。加快建设步伐,推进体制改革,扩大向国内外的开放,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民族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识。三是在改革的实践中,各族干部和群众得到了锻炼。他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务实、大胆改革,涌现了一批开拓性的人才,这是最可宝贵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四是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生产中的各个要素正在得到有效的配置。广大干部与群众开始认识到了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加快资源配置的过程,逐步地对计划、财政、金融、物资、流通、劳务、价格等管理体制进行着有效配置与改革,从而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使其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革,民族地区综合开发和利用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所以,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主观的臆断,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调控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就必须实行政策倾斜与体制创新,以促进全国两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四大报告曾指出:“国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加快发展。”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对民族地区实施优惠政策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和民族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一是民族地区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前,大多比汉族地区落后一至几个社会经济形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族是从不同的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来就不是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就必须给民族地区以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发展有一个较为有利的政治环境。二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建设时期,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这种计划经济从实质上看是将背离价值规律的,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民族地区利益的“双重流失”。现在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实质上就是对这种“双重流失”的弥补。三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区实行了重点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使得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区奠定了强大的发展基础和后劲。为了使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避免出现更大的“马太效应”以及积极预防由此可能演变成的“政治问题”,也必须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四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落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实行过不同程度的资助扶持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通过实施特殊优惠政策进行帮助显得更加必要。这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落实《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条文的需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近几年谈得很多,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和提高。但面对今后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仍是首要的问题。一是要继续改变“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自然经济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强化商品意识和适度规模经营思想。二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产值、轻效益和质量的思想,树立市场观念、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三是要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变找市长为找市场。四是要打破唯上、唯文件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保守思想,树立开放、开拓意识,学会善于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地方政策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执行。五是要改变过去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现象,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六是要促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因为边境贸易是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发展较快,取得了巨大成绩。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13个边境开放城市,给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新活力。边境贸易异常活跃。去年云南、新疆、广西的边贸出口总额均比去年增长30-40%。八个民族省区的外贸出口总额达28.7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近5 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快的一年。今后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阵地、提高层次、拓宽渠道。使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总之,要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市场经济思想观念。
(三)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展战略
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实施“温饱工程”、“起步工程”和“发展工程”。
1、树立大农业观点,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首先应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粮食自给率,尽快解决温饱问题;以后以增加收入为目标,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林牧业和乡镇企业,向商品农业发展。这些可作为“温饱工程”。
2、依据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 把过去主要出卖原材料和半成品,改为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翻番。这些可作为“起步工程”。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要抓交通建设。 应树立大交通的思想,坚持铁路、公路、水路、空路四路并举;在边境地区努力实现国内交通干线与邻近的国外干线的衔接。二要抓通讯建设。首先要解决边远山区和牧区没有电话、电报的问题,然后再实现电话程控化和移动通讯。三要抓能源建设。加快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的普查、勘探、开发和利用,搞好节约能源工作。四要抓水利建设。要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搞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控制,搞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发展水力发电事业。
4、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要,有计划、 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此,一定要选准项目,搞好可行性论证,精心组织落实,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并使之发挥龙头作用。
5、大力发展旅游和第三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各有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应该使之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又能促进工农业和旅游业,也应给予充分重视。
以上皆可称为“发展工程”。
综上所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了财富,繁荣发展;谁失去了市场,谁就失去了财富,穷贫落后。这已为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史所证明。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当今世界经济进入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谁拒绝搞市场经济,就是自甘落后;谁醒悟的早,行动快,干得好,谁就能走出困境,发展壮大,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