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基于BIM的正向协同设计模式展开探讨。立足于我国建筑行业现状,剖析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许多传统的设计方式存在着各个专业部门之间无法协调,在相互交接过程中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这就导致工作效率低、协同设计难度增大,导致难以满足工程项目对设计的高要求,而基于BIM的正向协同设计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本文提出建筑设计质量,效率提高等将得益于基于BIM的正向协同设计。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正向协同设计
Research on BIM-based Forward Cooperative Design
YanLinSheng ZhangQian LiXiaoMeng ZhangFei LinQiang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Gui Zhou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ward collaborative design pattern based on BIM.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the application of BIM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nalyzed.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s that can not be coordinated among various professional departments,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handover.This leads to inefficiency and difficulty of collaborative design,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high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projects.The positive collaborative design based on BIM is a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ill benefit from the positive collaborative design based on BIM.
Keywords: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Collaborative design;Forward collaborative design.
引 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ding)即是“建筑信息模式”。协同设计的概念源于CSCW(Come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on Work,即计算机支持得协同工作),它指计算机技术的环境,不同专业多个团队协同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即是为了完成同一目标,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个体共同进行工作,就是协同设计。在BIM软件的帮助下,方案的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BIM模型来展开的,整个流程也是以其为核心,在设计阶段的每个阶段进行双向的协同工作,BIM 技术与协同设计密不可分、相互依赖。[1]
1 BIM在国内应用情况
近年来BIM在中国内建筑业形成了一股热潮,目前国内的基本状况如下:
①大部分业内人士听说过BIM,但是大部分人对BIM却不能真正理解,停仅停留在表面。
②对BIM的理解不到位,有相当大比例的从业人员认为BIM是种软件、认为斯维尔、鲁班或者广联达软件就是BIM。
③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在不同项目阶段和不同程度上使用了BIM,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对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BIM应用进行了全面规划,成为由业主主导,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BIM的标杆。
④建筑业企业(业主、地产商、设计和施工等单位)和BIM咨询企业不同形式的合作是BIM项目实施的主要方式。
⑤BIM 已经渗透到软件公司、BIM咨询企业、科研院校、设计院、施工企业、地产商等建筑行业相关机构。
⑥行业协会方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率先在2010年组织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用于指导和限踪商业地产 领域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⑦建筑业企业开始对BIM人才有需求,BIM人才的商业培训和学校教育已经启动实施。[2]
2 BIM与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就是将所有建筑信息不断完善、管理、传递的过程,不仅包括设计师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不同软件平台之间的数据转化,也包括项目前后阶段之间信息的传递与衔接。而在绿色建筑思想出现后,BIM协同设计也被冠以更深的含义,就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阶段工作都要协同。协同设计强调集成性、共享性,以及设计过程的连续性,对于建筑设计产生支配性影响,各专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一个虚拟的平台上完成各专业的资源共享、交流讨论,打破信息互用障碍,及时发现并解决设计问题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可以将协同设计看作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平台,协调参与设计企业的各专业、部门共同设计,为最终设计目标不断完善建筑信息的过程,在此期间,项目的参与者可以实时、准确地查看、传递、互用项目信息。
BIM 技术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协同设计,其具有可视化、协调性、可出图性等特征。以 Revit 软件的协同工作模式为例,其协同设计主要包含了两种模式:一.工作集:工作集是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实现各专业设计实时更新、互动设计,管理人员可根据需求、人事变动等情况实时更改设计人员权限;二、链接:是最容易实现的数据级协同方式,主要是通过模型文件链接到 Revit工作界面,具有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低、简洁、易上手等特点。目前大多数设计单位根据配置能力及工程大小通常以两种方式混合的方式进行。[3]
3 BIM协同设计的问题
(1)标准问题
目前该设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设计前期就无法确定任务书许多的细节问题,项目在进行阶段总会因为各种要求进行设计的变更。而设计就算满足了一些建筑的要求,业主也会针对整个建筑产生一些其他的要求。
(2)软件问题
我们目前使用较多底层平台多是国外的BIM软件,而国外BIM软件自动生成的图与国内的出图要求并不相同,这个过程则需要用基于BIM设计出图后再进行修改,而其难度不低于在CAD上重新画一遍。
(3)BIM人才问题
BIM从业人员不仅应掌握BIM工具和理念,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工程专业或实践背景,不仅要掌握一或两种BIM相关软件,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BIM应用规划和方案,但这种复合型BIM人才在我国施工企业中相当匮乏。
(4)任务风险
一方面是因为 BIM 技术在设计中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是 BIM 技术刚开始使用。且我国普遍存在着项目设计周期短、工期紧张的情况,BIM平台及专业软件在初期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技术障碍,这有可能导致无法按期完成设计任务。
(5)效率问题
效率是BIM最主要的问题,三维出图相比二维出图其难度大大增加,如:完成同一个工作使用Revit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是使用CAD所花费的时间好几倍。[5】
4 正向协同设计的优势
(1)BIM模型的创建,依据的是设计意图而非成品或半成品的图纸。
(2)BIM模型作为首选项,进行设计的性能指标计算、设计推演和合规。
(3)BIM模型作为主要的 成果载体,进行交互和阶段交付。
(4)BIM模型中包含设计相关信息,其信息的价值量大于图形的价值量。
(5)BIM模型作为核心模型,可直接或间接用于多种BIM应用,并可以从应用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回馈,用以丰富和优化BIM模型。
(6)BIM模型具有可传递性,可在原模型的基础上优化,可用于后续阶段,而不是重新建模。BIM正向设计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在全面信息时代,建筑设计质量、效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建筑产业的信息化,BIM是建筑产业信息化的最佳方法,随着实际项目的需要和研究的深入,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流程也会越来越完善,相应的标准和法则会得到完善,未来基于BIM的生态将代替CAD技术主导整个建筑设计行业。
在协同设计中,协同平台会不断趋于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时间会大大降低,族库的量会相当庞大并且方便使用,针对不同的项目都有可以直接供参数修改的族来使用,而不是重新建立。
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所带来的首先是设计质量的提高,不会出现低级的碰撞问题,模型本身就可以代表建筑实体。其次是设计效率的显著提高。BIM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协同经验的积累,基础平台的丰富、后期设计的变更修改都可以为整个项目大幅度的缩短任务周期。
参考文献:
[1]宝琦.基于 BIM 的工业建筑协同设计[J].工业建筑,2010(s1):84-86.
[2]汪晨武,晏路曼.编著建筑工程BIM概论[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吕布,李文盛,肖桃李BIM协同设计与传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对比分析[A].中国知网1006-4311(2019)10-0181-04.
[4]姚远.BIM 技术如何与协同设计“协同”[J].建筑时报,2015.
作者简介:
鄢琳晟(1998.11-),男,汉,贵州盘州,学生,本科,贵州大学,基于Autodesk Revit的BIM正向协同设计,550025
通讯作者:李友彬,硕士研究生,讲师,贵阳,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贵大SRT字(2018)83号
论文作者:鄢琳晟,张倩,李晓萌,张飞,林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模型论文; 项目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阶段论文; 信息论文; 贵州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