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_王晓慧

(苏州九龙医院影像科钼靶诊断室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目的:对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展开CT和MRI检查,对这两种检查的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检测阳性率、病灶检出率等。结果:本组56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正常患者30例,另外的26例患者,共检出病灶42个;经MRI检查,检出正常患者3例,另外的53例患者,共检出病灶88个。显然MRI检查阳性率、对病灶的检出率均较CT检查高(P<0.05)。结论:经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可有效提高病变检出率,灵敏性较高,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值得对其给予重视,并推广使用。

【关键词】 MRI;CT;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205-02

临床上,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就是指,由于外力的旋转作用,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处在中线的组织结构撕裂,临床标准以轴索水肿、脑肿胀、小血管破裂为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一类疾病的起病较急,病情也较为严重,患者死亡率很高[1]。现阶段,在临床上,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多采取CT、MRI检查对其进行诊断。曾有研究显示,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效果比较理想[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展开了CT和MRI 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汇报如。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共计选择5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40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41.6±4.8)岁。损伤原因包括:车祸伤45例,坠落伤8例,击伤3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为:11~13分者12例,6~10分者22例,3~5分者22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了短时间或者是持续意识障碍,合并有抽搐、呕吐等临床症状。在伤后24小时内,开展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展开CT和MRI检查,对这两种检查的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检测阳性率、病灶检出率等。

1.2.2检查方法 CT检查: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SOMATOM Sensation 64排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旋转时间0.5,矩阵512×512,准直64×0.625,螺距0.829,CT重建层厚5mm,层间隔5mm。扫描自颅底到颅顶,无间断连续扫描,病灶部位进行3mm薄层扫描。

MRI检查: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1.5T MR 全身一体化32通道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头部线圈,层间距为4mm,层厚为6mm,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弥散加权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等。针对出现躁动或者,在检查前,静脉注射5~10mg安定,保证镇静。

1.3 数据处理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x-±s)形式表示,统计分析采取t检查,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取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灶检出情况

本组56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正常患者30例,另外的26例患者,共检出病灶42个;经MRI检查,检出正常患者3例,另外的53例患者,共检出病灶88个。显然MRI检查的阳性率、对病灶的检出率均较CT高(P<0.05)。详见表1。

表1 CT、MRI间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结果统计

2.2 病灶位置

本组患者经CT检查,共检出病灶42个,病灶多处在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丘脑、脑干等脑深部的结构。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病灶共计22例,脑深部结构病灶20个。经MRI检查,检出88个病灶,MRI显示,病灶处在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病灶共计40个,丘脑、基底节、脑干等脑深部结构病灶共计40个,脑干背侧病灶共计8个。

3.讨论

研究证实,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神经轴索膜损伤,内外侧离子平衡因此也被打破,会出现钙离子内瘤,使得细胞内蛋白酶、酯酶被激活。由于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轴索微管、微丝结构出现损伤,线粒体等诸多细胞器出现堆积现象,进而引起轴索局部肿胀,若是肿胀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容易造成轴索断裂,进而造成周围血管撕裂,产生局灶性出血。

目前在临床上,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多采取CT、MRI等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研究与实践中发现,CT检查针对颅脑损伤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T检查不能直接对神经轴索损伤情况进行反应,其仅可以对出血性病灶部位、形态予以显示,对非出血性病灶、小病灶的显示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近几年发现,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使得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良好效果。因损伤的过程中,合并有组织水肿改变,使得MRI检查,尤其是FLAIR技术,可以使病灶部位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进而可有效提高MRI病灶的敏感性。

本次研究中,为了探索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方式,对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对56例已经获得明确诊断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别进行了CT和MRI检查,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本组56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正常患者30例,另外的26例患者,共检出病灶42个;经MRI检查,检出正常患者3例,另外的53例患者,共检出病灶88个。显然MRI检查的阳性率、对病灶的检出率均较CT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4]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了,经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可有效提高病变检出率,灵敏性较高,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值得对其给予重视,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继雄,石安斌,杨秋云,等.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4,33(07):14-15.

[2]刘艳波.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对比分析及评价其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06):44-45.

[3]孙奎胜,孙涛,高攀,等.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与预后[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09):930.

[4]冯振广,李牧,夏爽,等.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01):37.

论文作者:王晓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_王晓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