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小河镇复立小学校 威远 64245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得出个性化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形成教师独特的风格。笔者将举例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一、巧妙突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例一:《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在处理这首古诗的教学时,从讲解“扉”字的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柴扉”的意思,猜测“扣”“小”的意思,进而理解句意和诗意。
例二:《一夜的工作》
方式一:我的处理: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从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两方面理解课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这样处理显得普通,没有新意。
方式二:一名特级教师的处理:从“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这一句话中“宫殿式”三个字入手,让学生想象宫殿的样子,再谈什么样的人住宫殿,宫殿里的摆设非常豪华等;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住这座宫殿的是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而他住进来以后的情况呢?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强烈的对比中感悟总理的“简朴”。这种巧妙地抓住突破口,顺藤摸瓜,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深入,整体把握,既使学习变得非常容易,也彰显了教师对文本的深研和把握,风格独特。
二、逐渐深入——书读百遍,其义当变
例三:《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一首通俗到妇孺皆知的诗。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读读背背,想象鹅的样子和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画面就行了。在跟高年级的学生讲鉴赏诗歌时,我拿出这首诗时,学生不以为然。通过讲解,学生体会到,全诗仅用十八个字就写出了鹅最有代表性的身体特征——修长的脖子、洁白的羽毛、鲜红的脚掌;写了鹅特有的高亢歌声;“浮”与“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句从声音、体态、颜色、动作几方面对鹅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描绘,再加上清澈碧绿的池水,整个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动静相宜,和谐优美的画面,非常了不起。
这样的尝试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肤浅,有利于全面地把握文本,使阅读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三、发现新意——想人之不曾想
例四:《惊弓之鸟》
教参学习目标有“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我觉得这无疑是重点,但是仅仅领会这一点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更羸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当然,这只是更羸在课文中的形象,这里抛开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不说。)
预设:勤奋刻苦等(“有名的射箭能手”,可联系《纪昌学射》)
善于观察、分析、推理(“目标”所重点强调的)
说话极有分寸(“请让我试一下。”)
谦虚(“不是我本事大……”)
自信
……
这样可以从文本中发掘出更多的新意,使学生体会到阅读乐趣,愿意深入文本,读有所获。
四、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师、挑战权威
例五:《两小儿辩日》
课文最后“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很早的教科书注释当作“智”的通假字,意为“智慧”;后来有的书注释为“知识”;2004年的人教版干脆不注,让老师自己处理。教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去查找印证,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六:《小桂花》
某特级教师在上《小桂花》一课时,班上一个叫小林的留级生提出,课文中基本上都在写周总理如何关心小桂花,重点是表现周总理对小桂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题目叫《小桂花》不合适,不如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学生跟编委写信,第二年的教材,这篇课文题目就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了。
我们从文本内容和解读手段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这种创造性的处理方式,必须在教师深度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切不可为新而新,耍小聪明,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
论文作者:代超吾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文本论文; 创造性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的人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